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秦腔史:下编 民国时期的改良秦腔——第十二章 主要的改良活动与成就 第三节 改良秦腔的剧目创作》


  第三节 改良秦腔的剧目创作
  改良秦腔者认为,戏剧要实现“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之目的,必须大量编演新剧目。同时,还须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便赢得观众,站稳脚跟。所以,新编剧目,成为改良秦腔立足的根本。如陕西《易俗社章程》所载,该社建立之初,就把编演新剧视作“易俗社之命脉”,并明确规定了必以排演“新编脚本为主”的方针。在组织建设方面,曾设有专门的剧目创作机构,称为编辑(当时称编剧为编辑)部,地位与主管社务之社务部并行,编辑主任的地位与常务社长相同。同时还制订了一系列的编辑制度(包括从事脑力劳动的剧作者的优惠待遇),其具体规定主要有:(1)编辑资格的取得,必须要有作品为凭;(2)编辑勤劳,成绩丰富者,方可选为编辑主任;(3)编辑平时付给车马费,创作剧目上演者付给报酬,标准按演出前三场总收入的十分之一支付。不取车马费者,酬劳为十分之二。对于六个月尚无一出戏出现者,则停其车马费。对于社会之业余作者,也予以欢迎与支持,该社曾在社章附则中明文规定:“热心君子有编辑戏曲,自由投稿,编辑审定排演者,均赠优待卷。若编辑已过三本,经本社认为编辑(即编剧)者,每月给以车马费,以后所编本戏,仍以开演前三场所得戏资十分之一为酬劳,无车马费者,赠以十分之二为酬劳。”为了体现创建旨意,该社对剧目所编写的内容,在社章中也作有明确的规定,以便作为编剧的准则。其规定是:
  (1)历史戏曲:就古今中外政治之利弊足以引为鉴戒者编演之。
  (2)社会戏曲:就习俗之宜改良,道德之宜提倡者编演之。
  (3)家庭戏曲:就古今家庭得失成败最有关系者编演之。
  (4)科学戏曲:就浅近易解之科学,实业制造之艰苦卓绝者编演之。
  (5)恢谐戏曲:就稗官小说及乡村市井之琐事遗闻有教育意味者编演之。
  可见该社编演剧目的内容,基本上体现了“开发民智”与“振兴实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相反,该社为了实现以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目的,对于过去的传统剧目的审定与演出,又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民国二年(1913),李桐轩先生还为此专门进行研究探讨,著写了《甄别旧戏草》一文,阐明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其陈,出其新”的进步主张。衡量陈与新的标准是“当以影响人心为断”。并以此为选审方针,将过去的传统剧目分为“可去、可改、可取”者三大类。其中可去者当为扬弃的糟粕;可改可取者则为可以选演的精华。从易俗社对剧目创作制订的标准与要求可以看出,其创作剧目的政治内容,是要求大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与道德之利,反对封建政治与道德之弊,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迷信与思想专制,充分体现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的思想与精神,从而使传统的旧戏曲一改旧日之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哨兵。其剧目题材,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借用历史史实,揭露和批判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与封建的伦理道德;歌颂广大人民群众勇于斗争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精神。如提倡妇女自由,反对缠脚的《金莲痛史》和《戴宝珉》,反对封建女婢制度的《软玉屏》,反对买卖婚姻的《女儿经》,反对赌博的《赌博账》等。二是反映外强入侵,表现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内容的作品,如反映岳飞抗金的《山河破碎》,反映八国联军入侵,人民起而抗争的《颐和园》,反映抗法斗争的《宫锦袍》,反映鸦片战争的《鸦片战纪》等。三是表现学习文化,兴办实业,提倡人身解放,宣传资产阶级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如破除迷信的《李寄斩蛇》,提倡学习文化知识的《新劝学》,介绍科学知识的《谈星》、《中国谈》。宣扬资产阶级人权与民主的《大孝传》等。证明此时的新编剧目,大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众意识与愿望。正如其时有人在文章中记载所说:辛亥至“五四”时期的剧本,意识多偏重于反对封建,振兴民族精神;“五四”以后的剧本,则勇于提倡自由,平等之说;“七·七”事变以后的剧本又多为爱国意识的历史剧和宣传性质的抗战剧;抗战胜利以后,是民主潮流的高涨时期,所编的新剧,又多是以反对独裁,提倡民生为主导方向的。
  由于陕西易俗社的领导人十分重视编演新的改良剧目,并以此作为该社立足的根本。因而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该社聘用的编剧多达50余人,其中专业编剧20余人,业余编剧30余人。共编写大小剧目500余本,几占西北五省区改良秦腔新编演出剧目的80%以上,为拥有作家和新编剧目最多的社团。这不仅保证了该社的剧场演出,也极大地丰富了整个西北地区秦腔舞台的演出剧目。据不完全统计,该社在民时的37年中,平均每年可编演十余出新剧,个别年份几乎每月都有一个新剧目出现与上演。其剧目编写能力之高,数量之丰,实为历史所罕见。该社每年新编演的剧目,在其《编年纪事》中曾有详录:
  民国三年新编演者有《鸳鸯剑》、《青梅传》等7种。
  民国四年新编演者有《柜中缘》、《新拜年》等8种。
  民国五年编演者有《元月奇缘》、《千金亭》等10种。
  民国六年编演者有《一字狱》、《软玉屏》等10种。
  民国七年编演者有《二郎庙》、《双诗帕》等10余种。
  民国八年编演者有《复汉图》、《三滴血》等11种。
  民国十—年编演者有《侠凤奇缘》、《端阳八种曲》2种。
  民国十二年编演者有《大孝传》、《传国八曲》等6种。
  民国十三年编演者有《美人换马》、《一线天》等5种。
  民国十四年编演者有《紫碧鱼》、《一磅肉》等3种。
  …………
  民国十六年编演者有《南岳庙》、《情战潮》等3种。
  民国十七年编演者有《卢山奇遇》、《大婚姻谈》2种。
  民国十八年编演者有《爱国奇女》、《二义女》等8种。
  民国十九年编演者有《五台案》、《宫锦袍》等10种。
  民国二十一年编演者有《萧山秀才》、《扶余国主》等8种。
  民国二十二年编演者有《商汤革命》、《秋风秋雨》等12种。
  民国二十三年编演者有《烛影斧声》、《山河破碎》等10种。
  民国二十四年编演者有《还我河山》、《箭头鸳鸯》等8种。
  民国二十五年编演者有《山海关》、《左宝贵》等10种。
  …………
  民国二十七年编演者有《投笔从戎》、《平民革命》等10种。
  民国二十八年编演者有《红粉青萍》、《民族英雄》等12种。
  民国二十九年编演者有《木兰从军》、《牧童艳遇》等8种。
  民国三十年所编演者有《豪曹剑》、《光复汉业》等10种。
  民国三十一年编演者有《鸳鸯剑》、《梅花岭》等9种。
  民国三十二年编演者有《燕子笺》、《冰玉缘》等10种。
  民国三十三年编演者有《金川门》、《孟丽君》等9种。
  民国三十四年编演者有《范睢相秦》、《战袍缘》等10种。
  民国三十五年编演者有《京兆画眉》、《秦良玉》等8种。
  …………
  关中三意社的新编剧目,虽名列第二,但实际所编者不多。据封至模民国二十一年《陕西四年来之戏剧》一文记载,该社新编剧目共有30余种。主要有《自由之花》、《风波亭》、《卧薪尝胆》等。部分仍为传统剧目改编本。该社无专业编剧机构与专业创作队伍,主要为征集社会业余作家之作。其中主要编剧者有李逸僧与刘敏斋等。
  民时改良秦腔的新剧目,不但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果。如孙仁玉的《三回头》、《柜中缘》。范紫东的《三滴血》、《软玉屏》,高培支的《夺锦楼》等50余种,不但为各地舞台经常演出,而且还被出版、发行,流传于全国各地,曾为京剧等其它剧种广为演出。如欧阳予倩先生就曾移植演出过易俗社的《韩宝英》等剧目。民国三十六年七月,陕西易俗社《革新运动专刊》所载肖润华的《三十年来之秦腔》一文,对此曾有十分中肯的评价:“三十年来秦腔最大的成就要算剧本,其著作之繁多和意识之前进,超过所有之国剧,对于文化确是极其伟大的贡献。……仅就易俗社一家来说,在这短短的三十余年中竟出新剧四百余本,连其它剧院共约五六百本,且多名贵之作。就词章布局各方面而论,都有相当之成就。”
  出处:中国秦腔史/杨志烈,何桑著.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