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综合治理 求变创新


  戏曲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在我国社会生活发生急骤变革的今天,出现了每况愈下的景况,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要使戏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研究,综合治理,求变创新,才能使戏曲不景气的状况获得转机而新生。为此,我以为当前应首先研究、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打破传统观念,抓好剧本创作
  抓好具有新的思想内容和新的完美的表现形式相统一的剧本创作,是搞好戏曲改革的基础和首要工作。为此,采取措施提高戏曲作者的思想、文化艺术素养和生活积累,诚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打破传统戏剧观念的束缚,则是当前推动戏曲作者解放思想搞好剧本创作的关键。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电子信息时代。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更加丰富多彩。在艺术欣赏方面,要求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和变化、新奇是总的趋势。我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发展于封建社会。它是当时单一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虽不乏优秀之作,但总的来看,戏曲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和今天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相比,都有不够丰富多彩,和远离现实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演出实践方面,也表现在传统的戏曲理论方面。例如李渔的“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理论,围绕中心事件开展矛盾冲突,安排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佳构剧”模式等,既是传统戏曲艺术实践的总结,也是封建社会单一的经济生活和我们民族收敛式思维模式的反映。它和当代观众开放式的思维活动下的审美要求,显然是有相当距离的。解放后,做为戏曲编剧理论是无多大发展的。而在“十年浩劫”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又形成了“一个中心事件,一对矛盾冲突,正反两个方面,好人高大全,坏人瞎透心”描写“人民内部矛盾”的剧本在人物设置上的“一对一”(一个不好的必须对一个好的,以免“歪曲”观实生活)等公式化、概念化的封闭式线性结构的编剧模式,与当代观点对戏曲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要求,更是背道而驰的。尽管在戏曲创作实践中对此模式有所突破,但从戏曲编剧理论的发展和认识上,并未解决问题。因此,如何发展和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封闭式线性结构的“最佳模式”观念,探索开放的、多线条的散文式的多元化戏曲结构形式,来多样化地反映当代绚烂绮丽的现实生活,并未成为广大戏曲作者的自觉追求。
  多年来,在谈到我国的“写意戏剧观”时,常常只注重以虚代实、虚实相生的外部表现形式方面,而对“写意”的内涵,却是注意不够的。“写意戏剧观”的“意”,首先是包括剧本的“立意”(寄意)在内的,李渔强调“立主脑”;《中原音韵》中指出:“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语,意俱高为上。”诚然,作者创作剧本总是有自己的“立意”或“寄意”的。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立意”,是十分强调“高台教化”的。在“儒家倡理”的思想指导下,特别强调用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来传播“礼”,以规范人们的言行的。加上表演上的程式化,人物化妆、服饰的脸谱化、类型化,造成人物性格单一化的倾向。例如传统剧目中的曹操就是阴险、狡猾、凶残、奸恶的白脸奸贼的典型;包文正是刚直不阿、不徇私情、执法如山、为民请命的典型;李三娘是封建社会“贤妻良母”的典型等。不少传统剧目的“立意”,都比较缺乏认识社会生活的思辨性。传统戏曲艺术不仅有一套表演程式,在编剧上什么人出场讲什么话,也有一套程式叫《通百本》,形成了系统的概念化类型化的编剧模式。今天的观众,不仅要看人物复杂的人生历程,也要看人物个性形成的复杂历史,更要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既要感情上的共鸣,也要理智上的思考。所以,那种单一的、类型化、脸谱化的人物形象,直白、单一把作者主观的思想意图强加给观众的“立意”,观众是不欢迎的。
  另外,中国的戏曲是从广场艺术转移到剧场艺术的。为了适应广场观众流动性的需要,常采用重复的演唱形式来交待故事。这种重复演唱故事、剧情,反复交待人物历史情况的手法,早起到“强调”情节的作用,但也是戏曲剧情进展节奏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不少传统戏曲的演出,为了加快节奏,常常只注意缩短一些程式表演的过程,而对这种不必要的、纯交待性的演唱,却依然认为是戏曲的特点而加以保留,在新戏的创作上还加以应用。这种“重复”,虽能满足老观众听唱的要求,但多数观众一般是不喜欢的。
  求变创新,促进戏曲音乐的发展
  戏曲音乐唱腔的改革,当然应该继承发扬剧种音乐唱腔的特色和个性;但就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当前改革的重点是求变创新。
  中国的戏曲唱腔音乐是诗词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是诗词音调化、旋律化。曲牌体是词律的音乐化;板腔体是诗律的音乐化。戏曲形成的一整套唱腔曲谱,是建立在古典诗词格律和结构形式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古老剧种)。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固定的格式必然束缚今人思想感情的音乐表达。音乐唱腔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注意音韵的美,又要能适合于多种形式的唱词演唱,并有新的、合乎规律的唱腔音乐创造,才能表现当代丰富的现实生活和各种人物复杂的感情。但目前戏曲音乐的改革,多在幕前曲、间奏曲和某些伴唱上加点“时代的特色”,而对古典诗词格律制约戏曲套式唱腔音乐的局限性,却未能大胆突破和进行新的创造。就戏曲唱腔音乐固定格式本身而言,对人物思想感情的音乐表达,也有一定的束缚作用。这一问题早在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中就指出:“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戏曲以唱词就曲谱程式也是一种倒置现象。虽然对演员,演奏员来讲是比较方便的,而对作者的创作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是有一定的限制。为了合辙押韵,戏曲唱词因韵害义,词不达意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当前,英国为了使莎剧的演出易于被青少年接受,都在将语言对白现代化。我们的戏曲唱词形式和唱腔音乐,也应根据今人的习惯要求,而有较大的突破和创造。
  由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以“意”为主,对声音和纯音乐的美重视不够。同时,在“和平中正”的思想束缚下,认为音阶的和声不如音色的和声和谐。因为音阶和声有“竞争性”,音色的和声单一纯正。因此,中国戏曲音乐的演奏,多是不同器乐的大齐奏。今天电子音乐的崛起,丰富了音乐演奏的表现能力和立体感,作为泛美的中国戏曲,在音乐改革上也应大胆采取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应用和声对位配器的管弦乐和电子音乐伴奏,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和空间立体感。目前尽管不少剧种的演出演奏,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但常被戏曲界一些人斥为丢掉民族传统化的“洋化”。不少剧团为恢复戏曲音乐“四大件”演奏的特色,解散了管弦乐队,对民族器乐的和声配器演奏也不感兴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指出:“异音相从谓之和”,说明我国很早就知道应用和声。只是历史和指导思想的原因,未能得到发展。今天,时代不同了,广大具有文化、专业知识的音乐工作者到戏曲队伍中来了,就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在戏曲音乐改革和艺术实践中,在理论研究方面发展中国戏曲音乐的和声学,并重视戏曲声腔艺术声音美和纯音乐美的科学训练和研究工作,促进戏曲音乐的发展。
  扬长避短 借鉴创新
  戏曲艺术改革、继承要扬长避短;借鉴创新要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才有存在的价值。
  从戏曲艺术的实践来看,它从形象到意象的虚拟化表现生活的方法,是有自身的艺术规律的。这就是演员借助中间媒介如马鞭、浆板、旗幡、酒杯、音响等道具、效果的“实”物提示,结合虚拟化舞蹈动作表演的“虚”,把观众的联想、想象,限制在戏曲中人的特定行动之中,而共同完成表现特定生活情态的艺术创造的。例如以鞭代马舞蹈程式的创造和应用,首先抓住扬鞭催马的“共性”,制成各色马鞭,以代表不同品种的马;再根据骑马的生活体验,创造出各种骑马驰骋的虚拟化舞蹈程式动作,才在舞台上以鞭代马,虚实相生地表现出走马、趟马、马上激战等生活景象和美的意境的。穿针引线,数鸡唤鸡,摸黑武打等虚拟表演也是这样产生的。戏曲表演的以小见大,以点概全,也是借助中间媒介实物的提示,结合虚拟化表演的虚,而完成表现生活的某种景象的。因此,这一规律,也是我们创造表现现代生活的舞蹈程式动作时,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如现实的交通工具有自行车、摩托、汽车、飞机、轮船、航天飞机等,比古人的坐骑要复杂多样,但也有共性与个性区别,如都有定向装置车把、方向盘、导航仪等。抓住“定向装置”这一共性,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定向装置的实物道具;再根据不同交通工具性能、特点,驾驶员操作的典型动作,乘坐时的心理状态、感受等,创造出虚拟化的舞蹈程式动作,同样可以意象化地将乘坐现代交通工具的生活形态,虚实相生地展现在戏曲舞台之上的。这些开始可能不被观众理解和接受;但只要反复实践使其完善,观众习惯了,明白了,是会承认的。戏曲的以鞭代马,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一般的生活形态表现,从戏曲美学的角度来看,只要表演能说明问题(如以酒代宴),创造一定的艺术美感就行,至于戏曲表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行动,只要按戏曲音乐的节奏,加以舞蹈化的规范即可。所以,只要提高文化艺术和当代科技知识素养,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探索创造表现现代生活的戏曲舞蹈语汇,发扬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是完全可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解决表现现代生活的一切问题,而促进戏曲的发展繁荣的。
  另外,声、光、电、电子控制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逐步在舞台上的应用,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提供了条件和广阔的前景。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戏曲化与灯光布景装备现代化相统一的问题。从多年来戏曲灯光布景设计、应用的艺术实践来看,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戏曲舞台的灯光布景设计,应用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宜多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少采用写实性话剧表现手法,以发挥戏曲自由变换时空的优越性和特长。如根据演员在场,规定情境就在;演员下场规定情境就消失的特点,天幕幻灯可以演员的表演为转移,采用电影淡出淡入、化出化入、摇移的表现方法,用电子声控的序列控制,和演员上下场的音乐节奏同步,来变换场景;前台的实景片,可采取推、拉、升降、旋转等手段,结合演员上下场的表演来撤换;大道具可以用前台演员舞蹈化的检场来布置等。这样,既能发扬戏曲处理时空灵活、自由的长处,又发挥了现代技术自动化,序列控制节奏化的优点,使戏曲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在表现现代生活中腾飞。
  综上所述,只要在戏曲改革中扬长避短,开拓创新,戏曲不仅能表现现代生活,还能将星球大战、地心游记、海底擒谍、宇宙探险等科幻题材,搬上神奇幻化的戏曲舞台之上,而闪耀她更加艳丽多彩的艺术光辉。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