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当代戏曲的走向与新生观


  当代的戏剧,特别是戏曲,因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挑战,在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戏曲命运讨论热潮的波及,人们都在探索戏曲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以求掌握它的命运和未来。
  我国戏曲目前正处在一个由低潮向中兴发展的转折时期。各种戏曲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波下艰难地寻找一条受自身的内在规律制约的前进途径。这种内在规律是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进程在现阶段的审美领域中的一次重要的更新。而且这种更新绝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至少也需要十年或更多的时间。其更新的结果将使戏曲彻底摆脱目前低落不振的困境,出现一个令人兴奋的新浪潮。现在各地正在集中精力大搞各剧种的振兴工作,实际上是这种转折的前奏曲。毫无疑问,随着它的持久发展,一个新的中兴之势必将出现。
  敏感的人们已经觉察到这样一个预兆,中国当代戏曲正在面临着七十年代末期曾经显示过的新浪潮以来的第二个更新期。如果说,出现于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之交的新高潮,是粉碎“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桎梏,使禁锢十年之久的戏曲重新获得开放的第一个浪头,那么经过较长时间的转折,将出现的第二个浪头会使戏曲向着更为广阔和深化的方面开拓,冲破过去一切定型化的长期守旧之藩篱,以崭新的面貌崛起于世。自1984年以来,几个振兴浪头已经漫过了中国当代戏曲的前沿,浪潮所掀起的波澜已给整个戏曲带来了紧迫不安的气息,使整个戏曲界都无法回避这一新的挑战,而对今后的行动作出迅速的决策。
  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表现为高潮,另一个时期则表现为低潮。别的不论,就戏曲而言,远自宋元以来的近千年中,一直是处于高潮与低潮的互相交替的发展之中。就是建国以后的三十余年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发展的,此起彼落已有过几次反复。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初,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广大人民群众的翻身和解放,传统的民族戏曲即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因受极左路线的破坏,曾使戏曲出现了一个停滞的低潮。七十年代后期,由于彻底摧垮了十年浩劫对戏曲的束缚,压抑了十年之久的戏曲艺术又象冲开了闸门的江水,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剧场处处都呈现出一派观众如堵的盛况。可见高潮与低潮交替式的进行,也从来是戏曲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目前戏曲出现的低潮现象同样是正常的,不必为此而感到惊慌。只要我们在此低潮的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和研究出现这种低潮的社会原因,就有可能通过主观的努力予以克服,使其不振之势得到转折并有所前进和发展。
  在我国戏曲是不会遇到消亡和泯灭的遭遇的,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不仅有着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而且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广泛深入的群众基础。在它崎岖坎坷的发展途径上,即使出现这样那样的危局与萧条,也只能是一个暂时的历史现象,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兴趣的变化,戏曲自身必然要经过改革而强化其适应性,从而以一种新的姿态存在于世,使这一危难得以转化。目前我国戏曲出现的低落现象,正是这种历史现象的重复表现。它说明我国戏曲正处在一个复苏时期的前夜,在不久的未来,一个戏曲新浪潮是一定会席卷我国广袤土地的。1984年以来,各地农村观众上座率逐年回升的事实,就是这种转折的明显预兆。
  造成我国目前戏曲出现低潮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急剧新兴起来的电视艺术的强大冲击波的猛烈冲击。全国各地的情况虽难概览,但仅陕西各地戏曲所出现的低潮现象也足以说明问题。目前在本省流行的十个戏曲剧种,一百多个演出剧团,除个别著名剧团外,大部分剧团在城镇演出的上座率普遍都是逐年下降的。如西安现有的八家(秦腔、评剧、豫剧团等)戏曲表演团体,演出场次、收入及观众上座率,1984年与1983年相比,平均下降了30%,1985年上半年与1984年同期相比,又平均下—降了32.89%,预计全年总平均下降40%左右。其中秦腔演出下降率最高可达33%左右。结果,有些剧团几个月排上一出新戏,排出后往往只能演几场就再没有观众来看了。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改变演出方向,分成几个承包队,离开城市到农村去巡回演出。据西安几个秦腔剧团1984年的演出场次统计,全年演出场次有半数以上是在农村完成的。如西安秦腔一团,全年共演出346场,其中赴农村演出241场,约占70%左右。西安市秦腔二团,全年共演出166场,赴农村演出121场,亦占70%左右。由此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戏曲具有多么大的影响。
  其实,戏曲发展因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而出现一度低落的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艺术现象。如苏联、美国等科学技术特别发达的国家的戏剧都有过这一历史的再现。只是西欧国家电视的兴起比我国要早一些,因此他们的戏剧低潮也比我国出现为先。到了近几年,大多数国家的戏剧已经经过了这种冲击和低潮,开始进入了戏剧复兴的新时期。去年丹麦有个戏剧专家来西安讲学,西安一些关心戏剧命运的同志,向这位专家询问西欧国家戏剧发展的现状。他说前多年,在电视初次兴起那一时期,观众的视线曾一度转移到电视方面去,戏剧因观众大量减少而有过一段低落。后来人们看了一段电视,又觉得舞台戏剧好,所以观众又从电视机旁慢慢涌向了剧场,戏剧从此又复兴起来,甚至近年已呈现场场爆满的最盛时期。苏联的情况也是如此,七十年代以前同样因电视的兴起与冲击而低落过一时,八十年代初以来,即已进入了戏剧复兴的新时期。1984年《苏联文学》第一期刊有一篇苏联戏剧动态《苏联关于戏剧“新浪潮”的讨论》,说1983年初苏联《文学报》举行园桌会议,讨论八十年代初苏联戏剧出现的新浪潮,其主要表现是出了一批新作家和作品。最受欢迎的有卡赞采夫的《银线快断了》,加林的《回顾》,阿洛的《你看谁来了》等。苏联评论家安宁斯基认为:目前苏联戏剧出现了“剧本堆成山,剧院座无虚席”的盛况,并说这些新剧作,“更新了当代苏联舞台”、“苏联戏剧复苏就在于此”。
  美国的情况与苏联不同,它的戏剧复苏期远不如苏联来得快。八十年代初当苏联戏剧已走向复兴的时候,美国的戏剧仍然处于低潮。据1982年《纽约时报》所刊《剧作家消失:当今戏剧回顾》一文报导,八十年代初,美国的戏剧在电视等新兴艺术的冲击下“靠边站”了,大批有作为的剧作家开始消失。出现这种低潮的原因,无不与电视等新兴艺术的争夺观众有关。首先是剧院的经营家只关心经济效益,特别渴望与电视和电影厂挂钩,以保持剧院的存活,因而对剧作家的培养和使用漠不关心。这就迫使不少著名的剧作家大都改行去写电视电影剧本,以免在戏剧方面冒险。近两年来美国的戏剧已开始从低潮走向了复苏。他们主要找到了新老观众采用两套班底、两种演法这一途径才得以转机的。如对广大青少年观众,他们专设有新式演出团。即使演出莎士比亚的古典戏剧,舞台上也均用现代人生活的语言、动作、服装、道具来演出,以便于招徕青年观众。另外对大批的仍然喜欢古典戏剧传统演法的观众(主要是知识分子),则另设古典演出团,专为这些观众的欣赏需要而演出,而且一切演出都采用传统的手法。由于美国剧界在面临的戏剧低潮中,及时准确地改用了新的演出形式,使目前的戏剧很快出现了场场满座的复兴之势。这说明,不同国家戏剧复苏的途径也会有所不同。
  由此可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当代戏剧出现一个低潮时期,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世界戏剧在现阶段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我国目前出现的戏曲低潮,也正是这一基本规律在我国戏曲中的具体反映。观众下降的总形势是城市最为严重,农村次之。这是由于城市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农村要快,所以电视在城市的普及面比农村也要大得多。据有关报导,1985年陕西城市电视的普及面已达到80%以上,而广大农村一般仅为15%左右,相差5倍之多。因而城市电视艺术夺取的观众也比农村大二到三倍,与此相适应,城市的戏曲观众下降率亦比农村高二到三倍。兹举陕西1983年到1984年的观众下降对比情况,即可证明之:
  1984年陕西现有人口为2965.70万人。其中城市为1100.90万人,农村为1854.80万人,全省看戏观众为4690.90万人次,平均每人全年看戏1.58次,与1983每人全年平均看戏1.6次相比较,普遍下降了0.12次。但就城市和农村分别而言,城市看戏观众为1016.30万人次,平均每人全年看戏0.92次,与1983年每人全年平均看戏2次相比较,则每人平均下降了1.08次。其下降率在一倍以上。但农村看戏观众却为3684.60万人次,平均每人全年看戏1.99次,与1983年的1.6次相比较,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平均上升了0.39次。
  这说明,城市电视普遍面大,对戏曲艺术已形成了较大的冲击波,因而造成戏曲观众的下降率成倍增高。农村由于电视普及面还很小,对戏曲艺术基本上没有形成威胁性的冲击波。所以农村观众不仅没有大的下降,反而还有一定回升。
  通过以上事实证明:①在新兴的电视艺术的冲击下,目前戏曲观众的根基受到威胁和动摇的主要是城市,农村仍是戏曲赖以生存的可靠基地。②世界上其他国家当代戏剧发展的走向表明,目前戏剧出现的低潮只是一个暂时的历史现象,通过转折,是一定会复兴的,特别是在我国,由于戏曲拥有雄厚的农村观众基础,戏曲转机将是快速的。
  至于戏曲转机的途径与方法,大家从各国戏剧走过的道路中悟到了一条当代戏剧复兴的重要规律,即创作与演出大量的新型剧作,这是最能吸引观众的方法。苏联八十年代出现了戏曲复苏的新浪潮,是因为它涌现了一批新的剧作家与创新之剧作,从而造成了“剧本堆如山,剧场座无虚席”的空前盛况。美国八十年代初戏剧其所以处于低潮,是因为那时的剧作家大量改行,剧本创作得很少,而且质量不高,1981年至1982年舞台所演出的新剧目。成功者仅占十分之二,所以他们现在仍把戏剧的兴盛完全寄托于新型戏剧的艰苦的实验与创作上。并提出这种新型戏剧不仅要用新的角度和目光探测社会现实,而且要用新的表现手段反映生活。这些国家戏剧复兴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当代戏曲的振兴也必须致力于新型戏曲的创作。近年来我国戏曲改革的事实证明了这种复兴途径的正确性。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