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艺术教育与秦腔振兴


  振兴秦腔靠什么?靠人才。没有人才,振兴是一句虚话;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振兴更不会呈现高水平。人才哪里来?靠教育。不加强艺术教育,人才则无坚实的基础。正如清代颜元所说:“人言教职为闲署,不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可见,抓好艺术教育是振兴秦腔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关于我省艺术人才和艺术教育的现状
  l、领导不够重视。由于长期受“左”的影响,文化行政领导部门对艺术教育,特别是对戏曲艺术教育不够重视。我省仅有的几所艺术院校,无一不遭厄运。1962年,砍掉了我省唯一的一所戏曲学校即原“陕西省戏曲学校”,将其归并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成为该院附属戏校,到1965年完全撤销。1970年,省上又决定撤销我省唯一的一所“音乐学院”和唯一的一所“美术学院”,将其合并于“陕西师范大学”,成立一个艺术系。后经两院争取,才把两校合并降格为一所中等艺术学校,即前“陕西省艺术学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仅有的几所艺术院校相继得到恢复和重建。但是正如赵紫阳总理在“七五”计划报告中所讲的那样:“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在某些时候也有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的情况”,表现在我省艺术教育方面其发展步子非常缓慢,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经费极缺。如“陕西省艺术学校”,1984年底教职工为132人,学生128人,拨款二十六万五千八百元。1985年11月,更名为“陕西省艺术学校”,专业增设,编制增加,教职工发展到149人,学生发展到196人,但办学经费仍按1984年底前教职工和学生数拨款。今年三十三万九千零二十元,其使用情况如下:(1)教职工工资,十八万元;(2)辅助工资,七千零五十七元;(3)职工探亲、遗属补助等,一万一千八百四十四元;(4)退休、离休人员工资,二万六千元;(5)学生助学金,四万九千一百一十六元七角;(6)水电、电话、油料、临时工工资等工务费,三万四千零六十七元八角五分。以上六项开支共三十一万多元,占拨款总额94%,剩下二万九千元,仅占拨款总额6%,而这6%中又有一万元给了行政,最后只剩下一万九千元作为教学业务费。正因为如此,原计划的1986年招生工作被迫停止。
  2、艺术水平较低。秦腔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它对我国梆子腔剧种的影响,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但我们也应当承认,与兄弟剧种相比,尤其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比,显然秦腔落后了。以演员说,固然秦腔也有不少有成就并在群众中享有名声的演员,但说实在的,在全国拔尖的被人们公认为表演艺术家的到底有几个?且不说象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那样的表演艺术家,就说象汉剧构成“陈派”艺术的陈伯华那样的表演艺术家有几个?象豫剧博采众长吸收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和京剧因素别创新腔大胆革新的常香玉那样的表演艺术家有几个?象昆剧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早为上海济南大学讲师)能以著书立说的俞振飞那样的表演艺术家有几个?振兴秦腔必须要有个高标准,严要求,如果没有高标准,没有严要求,没有战略眼光,省委也就没有必要下振兴的决策,提振兴的口号,我们也就会减低自己的责任。
  3、发展速度缓慢。1982年,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由中国唱片出版社出版的《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从纵的方面看,它包括了自1934年至1982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秦腔表演人才;从横的方面看,它汇集了我省东(东府)、西(西府)、南(陕南)、北(陕北)、中(西安)各路秦腔名家,使我们获得以下几个数据和认识:(1)这一百名秦腔演员中,属1934年——1949年间成名的有七十三人,占总数73%;属1949年——1982年间成名的有二十七人,占总数27%。(2)1949年后成名的这二十七人,均属五十年代成名的老演员,他们平均年龄是四十六周岁,现今舞台上担任主要角色的和在电视屏幕上经常出现的主要还是这一部分老演员。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材料,即就一个艺术团体的人才情况看,例如迄今历史最久的易俗社,1912年——1949年的三十七年(前三十七年),办了十三期训练班,培养出了不少名演员,但1949年——1986年的三十七年(后三十七年),仅办了两期训练班,一期是1949年办的,只出了一个陈妙华,一期是十年后1959年办的,名演员一个也没有。另外,我们再从我省戏曲学校培养人才情况来看,其发展速度也是缓慢的。省戏校于1978年重建,1980年招生,六年来先后共招生二百九十六名,除其中一百名是哪里来哪里去的短训生外,至今没有给国家输送一名正式中专生。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我省艺术人才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速度慢,数量少,年龄老化,青黄不接。
  4、师资队伍薄弱。据统计,我省戏(艺)校、训练班共六十二所。大家感到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师资不够,水平较低,也就是说数量少,素质差。下面,我们以比地、县戏(艺)校条件较好一点的省办学校“陕西省艺术学校”为例:该校现有教师六十七人,其中大专生十九人,占28%(多属文化教师,形体、唱念无一人),中专生十八人,占27%,高中以下三十人,占45%。在中专生中,有不少人脱离专业达十五年之久,一到学校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恢复专业,又无教学经验。有一些教师名为中专、高中毕业,其实并不具备中专、高中文化水平。这个问题给我们事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我们必须从战略上下决心努力迅速改善这种状况。否则,什么人才,什么振兴,压根是困难的。
  5、办学结构不合理。我省是一个具有众多剧种的省份,除秦腔外,眉户、华剧等都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但在我们艺术学校的专业结构上,至今只开设秦腔一个剧种表演专业和伴奏专业;其它一些主要剧种人才问题,还是依靠团带班的老办法来进行。在办学层次上,只办中专,对于培养高级戏剧人才实属困难。
  6、德智体全面教育不够。最主要的是表现在普遍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省级是这样,地、县更严重。一是文化部规定要开的一些文化课未开,例如外语、体育等,要占的比例未达到;一是已经开的课,课时难保证,排练、演出、会议、卫生活动一紧张,受到冲击的多属文化课。
  7、教育方法陈旧。这主要是表现在专业教学上,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心传口授”的老一套办法来进行教学,此其一;其二,简单粗暴,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训斥、体罚、甚至殴打学生;其三,忽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图眼前,急于舞台见效果,其四,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教师多年无教材、无大纲,哪里黑了哪里歇。
  8、轻视理论研究。陕西省艺术学校自重建以来,长期在要不要加强教学研究和艺术理论研究问题上认识不一致,各科教学研究组织和艺术研究机构时有时无,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难以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进行。
  9、教育信息闭塞。目前我省表演艺术团体、艺术研究单位、高等艺术院校普遍注意了信息工作。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同省内外有关单位建立了情报信息协作关系;西安音乐学院创刊了《音乐信息报》。相比之下,我省、地(市)、县戏(艺)校及训练班,艺术信息工作显得较为薄弱。
  10、管理水平不高。我省各类戏(艺)校和训练班,其管理工作都处于落后状态,和教学要求很不适应,尤其和“三个面向”的要求,和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先进技术的层出不穷的形势很不适应,主要是我们的管理队伍的素质普遍较差。从文化素质看,属大专毕业的极少;从专业素质看,无论图书、电化教学、艺术档案等教学辅助人员,没有一个是经大专院校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干部构成不合理,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少”。
  二、关于我省艺术教育战略设想和对策
  1、艺术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开发大西北服务。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开拓的重点,势必要转移到大西北”。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形势下,西北高教系统于去年十二月在西安召开“西北五省区第一次高教协作座谈会”,明确指出西北五省区高等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协作,共同努力,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为开发大西北做好人才准备。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教育部门和艺术教育管理部门,也应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为我国经济战略转移和开发大西北服务,做好人才准备。
  2、艺术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艺术教育唯有坚持“三个面向”,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进行全面的改革,破旧创新,才能使我省艺术教育适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开创新的局面。
  3、艺术教育必须坚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克服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专业、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重老戏(古典戏),轻新戏(现代戏);重教书,轻育人;重尖子,轻后进等现象。对专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教学进行统筹安排,使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具有法律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偏离或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现象,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人在政举、人去政息、政出多门、无所适从的现象,确保艺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4、艺术教育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先进技术的层出不穷,不仅直接促进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涉及到其它各个领域。艺术领域中电子琴、电子鼓、电子合成器等新型乐器的相继问世,无论对音乐创作、演唱、演奏和教学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艺术教育应该大胆吸取应用。
  5、艺术教育必须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个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针,也是发展艺术教育和在艺术教学中处理“古今”关系和“中外”关系的根本方针。我们既要重视继承发扬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优秀遗产,坚定
  不移地走民族自己的道路,又要重视借鉴、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成果,变保守型为开拓型,封闭型为开放型,以利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6、采取多形式和多层次发展我省艺术教育事业。要从长远考虑和从实际出发,对我省艺术教育进行合理布局。在目前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艺术教育企图采取国家包下来的办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办学形式上,除加速发展由国家投资的全日制学校外,同时应重视办好国家不包分配的各类在职干部进修班、短训班、走读班等;在办学层次上,除办好现有省一级中等艺术学校外,还应办一些地方中等艺术学校,以满足社会对各类艺术人才数量和素质的要求。
  7、积极创造条件,迅速举办一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陕西、西北地方特色的综合性的戏剧学院或艺术学院,以填补我省艺术教育(戏曲、舞剧、歌剧等)无高层次之空白,满足社会对上述高层次艺术人才之需求。无论是综合性的戏剧学院,或综合性的艺术学院,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当以流布于我省和西北地区的并在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的主要剧种——秦腔为主。这是因为,一所地方艺术院校期望得到社会的重视和人民的欢迎,首先要看它是否适应客观实际需要并具有自己的特色。
  8、举办业余艺小。这是发展我省艺术教育,提高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为建立我省艺术教育体系,实现高中低三层次梯队的一个重要补充。众所周知表演专业的技艺性非常强,如不利用其最佳年龄进行早期培养,是很难练就一身好功底的。其实这一点早已被世界一些国家和我国自己的实践经验所证实,大凡出类拔萃者,总是和从小培养分不开。问题是我们过去没有将其作为艺术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对待。
  9、举办分校。为了既有利于发挥多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为地(市)、县培养艺术人才的质量,有必要对我省地(市)、县现有戏(艺)校进行适当调整、整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几所由国家投资的地(市)一级的中等戏(艺)校,作为省艺术学校之分校。这些学校,应当有所分工,各具特色。由省艺术学校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省艺术学校发给中专文凭。另外,增加艺术教育投资,以保持艺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