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振兴秦腔管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传统剧目的恢复上演,确实使戏曲界,尤其是我们秦腔界出现了一度的繁荣兴盛局面。但是暂时的繁荣却使许多戏曲界的同行们乐而忘忧,不自觉地违背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把多年来已经绝踪于舞台的剧目,不加改造地搬上新时期的舞台,粗制滥造的去见观众。八十年代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观众不是过去的“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的那个时代的观众,而是要在剧场里得到灵魂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需要的已不是那种消磨时光的泡场子,而是要以“质量”动己心弦,以“质”取戏,以质取人。过去的秦腔,之所以能受那个时代的人的推崇和爱戴,除了它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相适应以外,还有立志献身于秦腔艺术的一代名优。严格的艺术规范,纯净的行当区分,生、丑、净、旦的分门别类,头道、二道、三道、杂角,都能按要求去认真对待。各有职责,家院象家院,丫环象丫环,强兵败将,各有规程。主、配角都有性格,所以也就保证了舞台上演出的综合质量。而现在舞台上,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谁不管谁,自由发挥;行当不分、老少不分、胡乱代替;主角演不了,配角不愿演,什么身段、台步、基本功等,有无都可。舞台艺术的化妆、服饰、道具等很不讲究,老旦俊扮、贫生富演、搽旦无人光顾。几十年没有洗过的“水袖”、“搭领”等都出现在舞台上,人为地造成了观众与演员、与秦腔的隔膜,形成了如所说的粗、俗的舞台形象。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只要观众看得见的,那一环都很重要,当然也包括那些观众看不见的灯光、舞美、演奏和道具、服装人员。这些年来,我们正是忽视了舞台艺术的完整性,才造成了秦腔因自体不振、质量下降而失去观众,为时代所淘汰的严峻局面。
  八十年代,、世界已进入电子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生活节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如果我们秦腔艺术不研究正视这些实际问题,就会与时代脱节,观众也不会买你的帐,特别是中青年观众。所以,我们要改革,要进取,要在变中求新,竞争中求生存,改革之路必走无疑,不改革就不能前进。
  我们面临的是秦腔舞台的各个方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研究怎样以声腔艺术去争取观众。大家都知道,唱腔是戏曲的灵魂,哪个剧种,哪个演员的成功成名,都有几段耐人寻味的唱腔。甚至于剧目不演了,某些演员故去了,唱段还在流传着。我们秦腔表演的规范,唱、念、做、打,唱在首位,证明它的重要性。我们也试用电子琴伴奏,能保持剧种风格,烘托气氛的,可以选用。是不是作为振兴秦腔和作为改革的一个途径还有待于研究。单以唱来说,它是一门艺术。唱的基本功是嘴皮动,吐字行腔都有技巧在内。不是有副好嗓子、会唱几个板式就能唱戏了。常言说:“五年的胳膊,十年的腿,二十年练不好一张嘴”,喉、舌、齿、牙、唇,首先吐字准,“唱”要唱好,要有严格的基本功。要做到:音调准、板式稳、风格明、感情真。唱得好坏,吐字最重要。字是骨头韵是肉,如果光哼音符听不见字,就会无韵无情,声腔无色。应该是腔出字、字出情,以字带声,以声传情,高腔不薄,低腔不弱。腔随感情转,吐字要领先,要唱好,除了字正腔圆,还要会用气。我们常说,大换气、小偷气,不蛮喊,留余地,就是要充分发挥唱腔的声韵特色,使情随声出,味从字现。往往有些演员,不注意用声运气和情感的内在蕴含,尽嗓子吼,将富有情感的唱腔唱段变粗俗挠嗓的“吵架”,观众听着刺耳,演员唱着费劲。现代化的剧场和音响设备已不同于过去的“野戏楼”,不能唱得又高又大,甚至把唱变成了“喊”,观众能满意吗?要提高演员的艺术素质,“四声”、“五音”必须懂。我们讲表演要动之于内而形之于外,唱也一样。心不动,没感情,要使自然形态的声腔,上升为艺术音响,才能达到声情并茂,优美动听。在吐字上,不讲韵头韵尾,字里字表,尖、团音不分,不讲阴阳顿挫,一味蛮唱,只图博得廉价掌声,那又能给人以什么艺术享受呢?要用声腔打动观众的心弦,使观众从真、善、美中得以陶冶,对假、丑、恶示以憎恶唾弃,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我们秦腔素以慷慨激昂、高亢豪放为特色。我们的改革,要在慷慨中求缠绵,激越中显悱恻,在高亢中寻低婉,豪放中渗细腻。一切唱腔要从人物的性格情境和感情因素出发。我唱《三上轿》的崔秀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都在“情”上想的多。以她们的性格、遭遇,当时事件中的心情为出发点。崔秀英在生离死别的重要关头是声泪俱下;秦香莲在包相爷馈赠的三百两银子的面前是失望无措,内心酸痛地唱出:“人说包公是铁面,看来尽是哄人言”。我将原板中的“垛锤”改为紧敲慢唱,改变了习惯快板的唱法,以便于抒发香莲当时有苦说不出的情感。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唱腔艺术要创造美的原则和唱腔的重要性,如有个演员唱香莲“闹宫”一场戏,唱得野、骂得狠,效果却相反。观众就说:“难怪陈世美不认,这么厉害谁敢要呀!”这段话是发人深思的。唱腔与人物思想感情要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这是关系到戏曲能不能创造美的问题,也要求演员要有体验和表现的能力,有创造性。所以说是戏曲的灵魂所在。要使我们的唱腔有穿透力,必须刻苦钻研,使坐在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能听到你的唱念。
  剧本的上演,应该是要去粗取精,求“雅”去俗,坚决摒弃封建性的糟粕,吸取民主性的精华,不能在舞台上再搞环境污染,如“探窑”中王宝钏唱的“……我是你娘王宝钏,……把你娘吃的害伤寒……”等粗俗不堪的语言,我们的导演、剧作家,能不能使这些话语文雅些。如何使我们秦腔艺术紧跟时代的节奏,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认为这是继承与革新的问题。程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今天,有些程式就很难为观众接受。如“起霸”、“趟马”、“拉架子”、“苦中乐”、“麻鞋底”等表演程式和音乐程式,就应该改革使用。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就不是那么顺利。
  当然,只要我们有了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认识,意识到“变则新,变则存,不变则腐,不变则亡”,有了时代的紧迫感,什么事情就好办了。我省提出“振兴秦腔”的口号已经几年了。各地区也都成立了“振兴秦腔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不是专员带头,就是局长领衔,委员都是各艺术团体的负责同志。开会张三李四一大摊,散了会都忙自己的工作,谁有余兴认真考虑“振兴”二字?时间长了,也无人过问,机构名存实亡。更何况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专业性、技术性又很强。牵扯到舞台表演、音乐唱腔、舞美灯光、剧本创作等方面的问题,再懂行的领导也不可能面面俱全。因此,必须依靠专业人员,专门从事这项工作。近几年来,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太多,如队伍庞大,人浮于事,思想混乱,质量下降,等等。自我们国家对外开放以来,文化部门的领导没有重视文艺队伍的教育安排问题,弃艺经商的现象从领导到演出团体多有存在。演员中也存在着专业思想不稳固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在于我们把精神产品的生产和物质产品的生产等同起来,采用管理企业的方法管理演出单位,形成了演出团体入不付出,人心慌慌的现状。加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给演出单位乱塞人,还有某地调整领导班子,不是从剧团发展去考虑,不是同乡,就是同学,外行不外行,内行不内行。进团后,围摊摊、拉势力、搞享受、保乌纱,管你什么艺术质量,舞台事故,社会效益等等。由于有这样一些脱离群众的领导,影响了剧团的正常工作,剧团内,有干的、转的、看的、混的,谁去关心和研究艺术发展,质量提高?因而真正关心秦腔前途的,也无能为力。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