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自我加强 不振自兴


  一、加快戏曲舞台的节奏
  戏曲舞台的节奏太慢,与时代的节拍不符,和电影、电视相形见拙。一个“起霸”、一次换场等等,很费周折,不尊重观众的时间,冗繁的、固定的程式或排场,使人心烦难奈,往往是观众出场或不入场观剧的原因之一,如加上剧目质量不高,谁来看戏?今后要振兴秦腔,必须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达到高度的经济化、科学化,加强戏曲舞台的节奏,反对拖沓、冗繁、排场、做过程等恶习,有戏则长,无戏则短,干净利落,快慢适时。要灵活地运用程式而不是为程式而程式。演员的表演不是为了做过程,而是为了做戏,在换场、拉幕、换景、上下场等方面要讲究时间性和戏剧性,要用现代化技术装配舞台,技术方面要科学化,手法方面也要科学化。例如有时换场一拉开二幕,人物已上好,直接开戏,因时因戏灵活而用之,未始不是一种经济的表现手法。换景方面软景、硬景、灯光显影等形式皆可灵活而调剂之,不宜多占时间。常见一出戏的“前奏”就很长,下来再接上慢板的起板过门还要带上“三环”的散板帽子,松散拖沓,乐义不明,“假如我是一个观众”,岂不喟然?总之,在舞台节奏方面要向银幕、荧光屏学习,虽然二者的艺术形式有别。
  二、加强剧本的改编和创作
  “一本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十五贯》、同州梆子《辕门斩子》皆可说明此问题。思想性、艺术性强的剧本的消乏,秦腔之振兴何谈?此虽为老生常谈,亦是剧坛常轻的问题之一。现在在剧目方面还存在各种畸形变异的现象:一种是认为古典剧能够卖钱,现代剧难产,实则不然,关键在于质量如何?现代剧亦并非难产,而是生产者甚少,历史剧新产者也不多,剧目内容的单一和缺乏时代感,恐为年轻人不爱看戏的原因之一;二是认为爱情戏较历史剧时兴,结果便上演剧目多为“轻片子”,缺乏“重头戏”,行当残缺,剧目单调,越难售票。剧种风格亦因由慷慨激昂、豪迈悲壮转为轻歌漫舞,缠绵绸缪的单一线条,年青人果真单一如是乎?三是认为传统剧目愈改愈糟,不如原封不动,如此必然使剧目中的糟粕、灰尘甚嚣尘上,使戏剧的社会功能有所减色。例如《五典坡》后本便是如此,四是旧剧的改编或新编历史剧,把历史中的人物由作者任意打扮,好象其具有马列主义的觉悟似的;例如《王昭君》一剧的创作便有此偏颇,虽然《王昭君》不是秦腔剧目,但类似如此的做法秦腔界未始没有。还有其它各种论调,恕不一一列举。这种种思想倾向直接关系到剧本的创作,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以便繁荣创作,增加上演剧目。古典剧的改编和新编历史剧都是剧本创作中重要的一环,而最重要的是秦腔现代剧的创作,三者不可偏废,否则,秦腔艺术便走不上社会主义新路,因为没有现代剧的剧本,先进的舞台设备和现代化的音乐创作手法等项便没有着落处,演员也就只能是古典剧或历史剧的演员。
  三、提高戏曲队伍的文化素养
  我们戏剧界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这与秦腔艺术发展的战略部署是不相容的。演员、音乐员、舞台工作人员不用说了,就拿秦腔戏曲文学界的同志们来说,也是如些,我也承认我是其中之一。剧本出版物中之错别字、病句屡见不鲜,字幕中亦是如此。剧目的说明书有时也不太保险,评论文字也有此弊。即不然就是文字水平低,作品的文学性差。要振兴秦腔,凡是秦腔从业者,均应努力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剧作者中第一要学习剧本文学的创作规律,第二要有生活、思想和技巧,第三要有高度驾驶文字的能力。应学习元曲、传奇中我们前人的文字功力和戏剧文学方面的成就;评论工作者不但要熟悉所评论的对象,还须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演员最好多看些书;音乐工作者不能成为文化的矮子。过去一直认为我们戏曲、说唱是“俗文学”,难道在今天我们不能成为“雅文学”的创作者吗?难道我们自甘为“俗文学”的从业者而不断“俗”下去不成?甚或在个别辞职人员中有这样的论调:只要业务好就能挣大钱,过美好日子,何必作苦行僧呢?试问文化水准低就能业务好吗?此等皆忘记自己是一个文化人,其所从业皆为文化事业,社会主义的旧艺人或可存在,究不嫌自欺而诣讥乎?何况提高文化知识亦有其乐也!
  四、年轻人与秦腔艺术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年轻人不爱看秦腔,年轻人既是未来的国家主人翁,将来到了下一代,秦腔的命运不堪设想。因此现在秦腔艺术的建设必须面对年轻人的好恶为可否。此说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道理。但事物总须两面观。就我了解,秦腔的观众中年轻人虽不占一定的比重,但每场观众中总是有不少年轻人,另外也应当看到,不景气的剧目的上演,年老人也并不多,质量较高的演出,观众中年轻人的比重也在不断地增加。这种增加也不一定因为剧目内容的是否为爱情剧,不少爱情戏剧目的上演,争取的观众不一定青年人居多。我这种谈法或看法,并非掩盖矛盾,否定事实,而是说我们不应把年轻人和秦腔的关系看得过于严重,而严重的问题倒在我们秦腔艺术的自身。秦腔的演唱,除开个别嗓音条件好、演唱有素的名角和新秀外,大多近似嚎喊,不研究科学化、民族化的发声法,不钻研演唱艺术,不认为音乐素养对一个秦腔演员有多大关系;加之秦腔固有的同腔同调的积患现在重新抬头,男角又不注意练嗓,所以女演男角倾向愈来愈为明显,不是因戏用调(换调)、因角行腔,而是定调偏高,一调到底,音乐手法单一,只想售票挣钱,所以每况愈下;秦腔的表演或做戏,因不重视文化学习和戏曲艺术的深道必不能感人至深,又不能吃苦练功,武戏不来,文戏不精;秦腔音乐老一套,因陋就简,不能出新,或稍有出新而入戏不深、入乐尚浅,也有一意图新图洋而远离秦腔音乐规律或风格者,所不齿或不愿观剧者岂仅年轻人哉?至于剧本内容如何?水词、重复、嵌词、漫语的干扰,排场、程式、拖沓、繁冗的刺激,拙劣的说明书和秽误的字幕,刺耳的击乐(音量过大),不洁整的舞台画面,等等,当无关年轻人上座率的减退?总之,我认为问题倒不在于年轻人和秦腔剧种,而是我们演出质量不高罢了。不少电影,年轻人也不爱看,难道是电影形式的罪过吗?
  年轻人也应一分为二,不少青年爱打麻将、酗酒、闹事,能说麻将、打架、犯罪都是好事物么?但我们也应看到爱秦腔、学秦腔、看秦腔、听秦腔、考戏校、考剧团、拜老师、当实习生、当代训生等等的年轻人成群结队、踢断门坎,岂能言少。要求所有的年轻人都作为秦腔的信徒,岂非咄咄怪事?难道中年人、老年人中不允许有偏爱武打片、电视剧者吗?秦腔只是诸种艺术形式中戏曲的一种,不能对年青人要求太奢。应该承认,城市中的年轻观众较少,我们在战略上应重视这种现象,而在农村中则不然,不但年轻观众不少,而且业余剧团、民办戏校中绝大多数为年轻人组成,这种情况将会增强我们振兴工作的信心。
  五、秦腔艺术教育问题
  戏校、训练班等机构的艺术教育问题,是关于秦腔艺术的下一代问题或接班人的问题,也是关乎秦腔艺术的发展前途问题。艺术教育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打好硬仗:第一,要做好艺德教育,使学员们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首先要作人。那些不尊敬师长,江湖习气、邪魔外道的东西必须剔除,要把学员培养成新型的艺术工作者。常见蛮不讲理、开口骂人、恣肆行凶、骄傲欺人等现象是要不得的,必须加强教育,有的单位对学员的品德思想抓的不严,睁一眼闭一眼,恐怕对秦腔戏曲事业的前途不利,要及时狠抓。第二,加强文化学习,不要认为演职人员有一点文化知识就够了,否则,学员们的艺术造诣就深不下去,成为愚民贱工。事实上现在不重视文化学习的倾向很明显,要及时纠正,加强组组和领导。第三,要加强学员们的业务学习,继承前人的艺术成果,把传统的业务技能都学到手。要教育学员们戒骄戒躁,虚心学习,狠下功夫,青出于兰。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