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浅淡秦腔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剧本创作问题
  戏剧创作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从剧本创作到排练、演出,以至包括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观看和反馈作用在内。而剧本是整个戏剧创作过程中的第一步,有了这个基础,导演、演员、音乐、舞美方面才能进行二度创造,因此抓剧本创作,应该放在首位。但是剧本创作,又是文艺创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它要求剧作者具备全面的文化艺术的修养,不仅要拥有其他文学形式的作者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还必须懂得戏曲艺术的规律。所写出的剧本,不仅能当作案头读物去供读者阅读欣赏,更重要是要能适应舞台上演出的需要,满足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审美需求。而且在编剧的时候还要为导演的艺术处理,演员的技巧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戏曲是以唱为主的音乐性很强的歌舞剧艺术,有浓郁的抒情特色,所谓“曲”本来就是诗的一种变体,戏曲就是剧诗。唱词除过少量叙事性之外,基本上是人物的抒情诗。这就要求剧作者不仅是个艺术家,还应该是个诗人。
  目前我省范围的秦腔剧作者队伍的现状,是数量质量都比较薄弱。加上年令老化,识认老化,以及由于那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还在发生着不断的流失。现在的问题,与其说是剧本危机,不如说首先是剧作者队伍的危机。这两年来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办起了个三十人的剧作者专修班,但是数量毕竟有限,三十人中非戏曲作者的比例不小。戏曲作者队伍要提高质量,目前当务之急应是先从抓数量抓起。要有专门的培养单位,要大量补充新力量,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对现有的剧作者,既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应精神生产的政治环境,和工作必要条件;又要对他们提出合理的要求。比如近几年对于深入生活,解决创作源泉的问题,就很少真正的强调过。不认真深入当前的生活,怎能写出切合时代贴合人民的好作品来!对于剧目,除了必要普遍发动之外,应该花大气力抓重点剧目。从领导到作者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是立意新,有苗头的创作,要不厌其改,精益求精,反复实践,不断提高。只要能出现几个所谓“拳头剧目”,必然会带动秦腔艺术各个门类出现新的局面。
  二、音乐唱腔问题
  秦腔音乐应该说是优美动听的。女声唱腔是优美的,问题多出在男声上,尤其是出在净角唱腔上。这里有科学的问题,也有技巧的问题,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的问题。两年来有些有志于此的单位和专家,对解决男女同声同调的问题,已有很好的探索,尽管有人也有意见,但应该支持他们继续下去,取得经验,进行推广。当务之急是首先要解决净角的唱腔,要使演员唱的舒展,观众听的悦耳。
  音乐伴奏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问题。戏曲是在多源性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艺术,它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从来就不排斥外来音乐的吸收。这从古代戏曲中就看得非常明显,外来乐曲及乐器的大量被使用,正说明了我们民族戏曲音乐的强大溶化能力。古代如此,到了现代文明社会时代我们更应如此。只要在坚持自身基本特色的前提下,西方交响乐的运用,电声乐器的引进以及科学的合声,配器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我们的原则是吸收、溶化、丰富自身,而不是代替自身,取消自身。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曾有意识地组织新音乐工作者与戏曲工作者合作,举办过大型秦腔音乐演唱会,运用不同形式不同构成的四种乐队为秦腔伴奏,以便进行探索。那一次大规模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它证明了秦腔音乐适应性和溶化力是很强大的,秦腔音乐完全有条件跨入时代的行列。音乐会的实践,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个是配器问题,科学的配器对戏曲音乐十分重要,它能够使古老的秦腔音乐立刻插上时代的翅膀。但在使用铜管乐方面应当谨慎从事,要注意与弦乐之间的过渡、和谐,在使用大音量新乐器时要注意与秦腔剧种主奏乐器的主从关系。应当培养秦腔音乐配器的专门人才,充实秦腔音乐队伍。另一个体会是电声乐器只要使用得当,对于烘托气氛,增加色彩有着特殊作用。但是,爵士鼓与秦腔的打击乐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合的矛盾。本来秦腔用以节乐的是鼓板和梆子。可能由于演奏技巧和演奏习惯的原因,经常产生与演员唱腔打架的毛病,有时奏出一些令人烦燥的音响,需要认真研究加以改进。如今再加爵士鼓这个家伙的捣乱,就更加令人厌恶,在正常的伴奏中,不应该吸收它进入秦腔乐队。
  三、人才的培养问题
  人才是根本,指的是要在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直至管理人员等各方面都要出尖子人才。艺术生产,是要靠特殊的高级精神劳动来实现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的观点看,首先要从艺术教育的机制问题上着手,才会有可靠的保证。艺术教育机构,从全国来看,不仅数量上极不适应,而且没有形成独立的网络和体系。从秦腔剧种来说,建国几十年来,还没有一套完整构思和能够适应艺术发展需要的统一规格。至于采用办戏校的形式,还是办训练班,或者随团培训的形式,可以因地制宜,因团制宜。但是,在人才培养上不能没有一个统一规格要求。所以往往是只注意技术方面培训,而忽略了人才应有的全面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这是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致命伤。随着时代的前进,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中等水平的各类人才,而且迫切地需要各类高等水平的艺术人才。不仅需要艺术人员,而且更需要管理艺术的专门人才。所以现有的艺术教育机构,是远远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建议,对我省艺术中等教育机构,进行一次整顿,提供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提出统一的培训规格要求,以保证人才的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的使用价值。有条件的戏校,可以实行成套人才的定向培养。另外,前两年有人提出的创办“秦腔艺术学院”的设想,是一个富有远大眼光积极可行的计划,已经受到领导和有关人士的重视。现在的问题是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具体筹备的问题。这是一项百年大计。以剧种艺术为研究对象的高等学府的建立,不仅在全国艺术教育中开了先河,而且必将对秦腔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是关于艺术新人的培养问题,至于对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艺术骨干,也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提高。这一批同志的艺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先天不足的缺陷。而他们又是当前舞台上的主力,不可能抽下来作长期的培养和进修,但是进行有组织的短期培训和进修是可以的。应当邀请健在的老艺术家们给他们传技授艺,学绝技,学拿手戏。不仅对他们个人有益,又起到本剧种艺术遗产的传宗接代作用。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一般都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舞台演出大都达不到原有水平了。通过传授中青年骨干学到手之后,赶紧使用现代化工具保存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件关系着剧种艺术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继承的大事。
  四、理论研究问题
  这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从过去我们祖先起就一直被遗忘和忽视了的工作,几乎从来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正式进行认真研究过。秦腔艺术的发展之所以比有些兄弟剧种进行迟缓,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由于缺乏对本剧种本质规律的研究,就提不出对本剧种工作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理论研究的内容,应该是艺术的各个方面本质规律的探讨,不能仅仅满足于剧目和演出的评论,那只是最低层次的研究。应当把对秦腔的研究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推进,明确问题,扬长补短,以促进秦腔的更大繁荣和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理论队伍,有自己的美学专家和理论权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艺术实践,那就会有明确的针对性和严格的科学性。理论队伍的培养,除了高等学府的来源之外,主要靠在具体艺术实践中培养,要注意发现人才,并给人才创造条件,使其迅速成长。最近几年编纂戏曲志和戏曲集成,这也是培养人才的极好机会,应引起各方面重视。
  五、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体制改革,应该是多内容,多方面的改革,不能仅仅限于“经济承包”。经过这两年的实践证明,“经济承包”实在是有弊无利,如果有“利”,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锅饭,把艺术演出与个人经济利益挂上了钩,调动了演出工作的积极性,其弊则是“富了个人,穷了团体、坑了国家、乱了队伍、毁了艺术。”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该是改善领导,按照艺术规律办事,尊重专家、尊重科学、执行政策,为艺术人员创造宜于精神劳动的环境和气氛,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艺术而献身。这当中自然包括按照四化要求,调整和健全领导班子。其次是改革一切不合艺术规律的规章制度,实行和健全岗位责任制,其中自然地包括着关心和改善艺术人员的物质利益,贯彻按劳付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加强责任感,提高积极性。体制改革,绝不能引导人们把艺术仅仅看作可以出卖的商品,只是向钱看。这种单纯经济承包式的所谓体改其结束只能是毁了人才,毁了艺术。作为社会服务的艺术演出单位,还是应该把社会效益作为唯一标准,那种单纯为了赚钱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社会应当对给它服务的艺术演出单位多出一点经济补贴,使它更好为自己服务。目前的问题,是演出单位太多,人员队伍庞大。这是过去艺术品种少,戏曲几乎独霸天下时遗留的产物。总的来说应该缩短战线,精减队伍,使国家本来有限的财力更集中地投入到艺术事业上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