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秦腔的内涵谈其发展的战略


  振兴秦腔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理论建树方面,成果还不甚显著。考其原因,是由于过去多在保持秦腔的原有特色与注入新时代的因素方面,即如何改革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没有把秦腔的发展与戏剧文化以至人民的文化生活的发展联系起来,没有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秦腔这一戏剧艺术活动的内部结构的各个环节,因此对继承与革新的问题纠缠不清。
  如果说戏剧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是民族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部分,那么秦腔又是戏剧文化中的一个部分。用这样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视线来研究秦腔的问题就会看到,秦腔的现状与发展不仅是秦腔这个主体本身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人民文化生活大于戏剧文化,戏剧文化又大于戏曲,戏曲又大于秦腔这样一个多层次的母子系统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现代控制论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中新的组织体的形成,是由于原先处于平衡状态的地方在运动中逐步增“熵”(不能利用来作工)的热能、解体,而原先远离平衡态的边缘区,则较容易吸收外界势能,便出现减“熵”,削弱了解体作用,从而形成新的平衡态。因此,要谈秦腔发展的因素,必须从秦腔的内部结构(即内涵)着眼。
  秦腔这种带有地域性的戏曲艺术,它和整个民族戏剧文化结构的框架是一致的。这就是:生产环节、消费环节、批评环节、研究环节。它和一般戏剧文化的差别是在这四个环节上所表现的特殊性。现分述如下:
  第一,秦腔的生产环节。这个环节包括剧本创作、音乐唱腔的设计和整个演出(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及演出形式)。
  首先谈剧本创作。这个环节最重要。如果我们将它与戏剧文化及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起来看的话,就会发现秦腔的剧本创作严重地落后于话剧、小说的创作。与其它地区的地方戏作横向比较的话,秦腔的创作成果也是不显眼的。秦腔这种艺术、活动中“熵”的产生主要在剧本创作方面。“三并举”的方针虽然一再强调,但传统剧目仍占中心地位。且不说个别宣扬奴隶道德的忠孝节义思想,即便是那些所谓的具有民主性精华的作品,也不过是相公招姑娘,奸贼害忠良(清官)的改头换面。新创作的剧本,没有引人深思的生活,动人心弦的思想。因此,秦腔要振兴,在战略上,首先要从剧本创作着手。
  1.从剧本的倾向性方面要克服道德的说教。中国戏曲惯有高台教化之说,从三十年代以来,我国因受苏联普罗文学的影响,也特别强调艺术的功利作用,所谓政治标准第一,也是强调文艺的宣传教育功能。当今的时代,随着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断的增长,人们对耳提面命的教育极端反感,但人们却渴望扩大认识领域,要求作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表现生活。当然,任何作品都不可能纯客观地、照相式地表现生活。作家在选择题材表现生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就掺杂着对生活的见解和认识,人们要求这种认识与见解应当是独到的、深刻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或政策图解的。
  2。要突破人物性格的脸谱化。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坏人,是与封建社会简朴的生活及人们单纯的认识水平相联系的。当前的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复杂多变的。简单的善恶分明地描写和塑造人物,已不合人们的胃口,观众要求看到复杂的人和他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要求看到多种类型的人而不是一副面孔的人。譬如说,当前改革浪潮中涌现的那些个体工商户,他们的精神面貌难道能用简单的好人(正面人物)、坏人(反面人物)的概念来表现吗?他们有思想锐敏、勤劳肯干的一面,也有欺诈蒙骗、损人利已的一面;他们在未致富之前是一种面孔,在致富之后又是一副面孔,绝不是用一个好人或者坏人的概念能够表现出来的。
  秦腔生产环节的其它要素如音乐,导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等,从战略的观点来看,不宜强求一律。拿秦腔音乐唱腔的设计来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应当是不硬性地片面强调改革,也不反对改革。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秦腔的音乐唱腔要与戏剧文化的发展相适应,要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在音乐唱腔方面存在着当地人民的欣赏习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第二浪潮的文化是群体文化,第三浪潮时期,没有单一的文化,有的是不断变化着的多种多样的新文化。”第三浪潮的特点是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一切都要走向多样化。从迷信权威走向民主,从集中走向分散,任何事情都不能强求一致,何况艺术的欣赏。加上秦腔的观众有着地域、年令、知识结构等差别,为了满足各个层次人民不同的要求,我们对秦腔音乐的战略方针也应当是任其多样化地发展,不必强求一律。在演出实践中,让人民选择,让其自然淘汰。其它如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等,也应按此方针办理。
  在这里,特别应当提出的是演出形式的多样化问题。除剧场舞台演出外,应当提倡广场演出、街头演出甚至家庭的庭堂演出(过去有所谓化装的“堂衣戏”,今天有农村的自乐班)。从战略的眼光看,这样的演出能够使秦腔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亲密,感情亲近。试想一下,一个普通的观众,买上一张花钱不少的戏票,坐在剧院较后的排次上,看起来模模糊糊,怎能谈到与演员的感情交流?真不如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得仔细逼真。因此演出形式必须多样化,以争取更多的观众。
  第二,秦腔的消费环节。这个环节的主体是观众。观众在秦腔艺术活动中受到重视,是在所谓的“危机”产生之后形成的。有人认为危机不过是惊人之语,它的实质性含意应当是戏曲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秦腔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在陕西和西北各省回、汉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中心地位。近几年来,它失去了这个地位,这当然是和社会发展进步分不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为什么当今的青年人中,有很多人对秦腔有反感呢?这个情况,恐怕和十年动乱时期对秦腔的欣赏发生“断代”分不开吧?现在的青年,当时都是孩子,从小没有灌进秦腔的“耳音”,因此,他们便对秦腔缺乏亲切感,缺乏欣赏秦腔的耳朵。马克思说:“正如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这些没有欣赏秦腔音乐之耳的青年人,我们要作争取工作。一方面从剧本创作、唱腔设计等环节去满足他们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应走出剧场,走上街头,走向公园,走到旅游胜地,走进工厂、学校,使秦腔与当代青年接近,争取他们对秦腔发生好感。随着人们自娱性的娱乐意识的增长,剧团及文化馆(站)应通过工厂、学校的群众组织,采用与青年人联欢、辅导其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使青年熟悉秦腔,热爱秦腔。总之,争取青年观众,也应列为振兴秦腔的一项战略措施。
  第三、戏剧批评环节。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反馈联系环节。过去大多习惯于就戏论戏,研究对象往往只停留在从剧本到演出的这一段落上。实际上群众对戏剧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要靠戏剧批评文章(简称“剧评”)来提高,戏剧演出单位也离不开对于演出的信息反馈。作为反馈联系的剧评是不可少的。因此,戏剧批评应当成为整个秦腔艺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振兴秦腔的战略来看,今后必须重视这一反馈联系环节,组织一支肯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批评队伍,深入群众,一方面反映群众意见,一方面谈自己的看法,使演出单位能够获得关于自己演出的真实信息,捕捉群众的审美情趣,满足群众的审美需要。
  第四、科学研究环节。对于秦腔艺术活动的一切环节,都必须从理论的高度给以科学的总结。不仅要研究秦腔各个环节的现状,而且要研究它们的历史。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指导现在,预测未来,使秦腔艺术的活动沿着比较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因此,从战略的眼光看,建立一支对于秦腔艺术活动的科学研究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