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发展战略随想


  秦腔艺术如何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以为应本着继承、研究、吸收创造的战略方针去做,方能奏效。
  一、抢救艺术遗产 坚实改革基础
  秦腔艺术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积累有极为丰富的艺术遗产。这明显地表现在传统剧目、音乐唱腔、程式技巧与舞台美术等方面,它集中体现在舞台演出之中,一次次给人以美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秦腔剧目中,仅建国初期抄录存本的传统剧目,有八、九千个本、折戏,除了大同小异的重复本外,亦有五、六千种(当时依旧活跃在舞台上的盛演剧目,尚未抄存,不在内计)。其基本题材多出自历史演义、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按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可以分为优秀的(可以直接推荐上演)、较好的(经过整理改编可资上演)、有史料价值的(历史上起过作用,有研究价值)和纯糟粕性的四大类别。绝大多数作品,尽管思想内容脱离不了忠孝节义,尊卑有序的宗法思想与伦理观念。但它们毕竟是出于中下层人民群众之中,在总体上依然是保存并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与传统美德的,无疑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与积极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大量的历史演义剧目,基本都是劳动人民依据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是非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对于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即使是那些取材于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的剧目,亦在其中渗透了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美好向往,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与启迪作用。真正属于糟粕性的低级庸俗的作品,只是极少数,而与绝大多数剧目相比,应该视为瑕不掩瑜。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全面发掘抢救戏曲遗产的当年,由于人力、物力、设备条件与研究水平的多方面限制,连传统剧目与盛行剧目都未能抄录彻底,就更无力顾及其它。如对音乐唱腔、表演技巧、舞台美术与历史资料诸方面,只是蜻蜒点水式地捎带过问了一下,并未给以充分重视与深入发掘。即使收集起来的零星资料,亦在后来的“文革”之中损失净尽。而三秦内外的梆子秦腔,经过明清两代的演变演进,也曾积累有四五百种演奏曲牌,数十种特殊唱腔,三、四百种脸谱构图及服饰佩戴和表演技巧,都未进行全面深入的发掘抢救与继承革新,致使极为丰富的艺术遗产散落民间,长期保留在各地艺人那里。所以,在这几方面也急需象传统剧目那样,进行全面深入的发掘抢救与资料积累,为革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只需要一半年时间就可将这些独特曲牌、唱腔、表演技巧与舞台美术资料,也象传统剧目那样,分别整理、编印成册,以供改革借鉴。
  二、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推陈出新
  现行秦腔,仅从易俗社改革西安乱弹起,经过了多年的革新创造,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建国以来,省戏曲剧院、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及整个西北地区的其它演出团体所进行的三十多年的革新创造,又继续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所致,使这多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未得到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所以秦腔改革显得行动盲目,心中无数。这是应该很好重视的。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应按照科目,分门别类,发动集体与个人,进行专题研究。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比较科学的文字总结。我认为,这是从振兴秦腔这一角度进行理论建设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我们的革新创造,始终处于“盲人瞎马”阶段。
  在发掘抢救、研究总结的基础上,要结合上级下达的演出任务,抓紧做好推陈出新的改革创造,也就是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指导下,在多半个世纪以来的经验积累和发掘抢救出来的艺术遗产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和今后的演出任务,很好地运用到传统剧目的整理和新编剧目的创作排演中去,使新上演的每一个剧目在剧本、唱腔、演奏与舞台美术等方面,都能有所突破与提高。这是振兴秦腔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重要历程。没有这个历程就既不能保持前代的艺术传统与艺术风格,又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与新的观众。在未来的推陈出新过程中,应认真积累艺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秦腔艺术革新创造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指导,若能这样,将会收到前所未有的一些成效:①打破长期以来秦腔界学术研究的沉闷空气;②改变以往各秦腔团体之间的闭塞状态;③将目前封闭式的、分散型的改革活动,转变为今后开放性的、系统的创新热潮;④在各个团体行当专业中,锻炼培养出一批理论工作者,带动和提高秦腔艺术界的理论、文化水平,将被动的适应性推陈出新,逐步转化为自觉性的、主动性的发明创造。应该说,这是秦腔艺术发展史上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
  三、适应时代发展 另辟新的途径
  秦腔艺术要真正适应未来形势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确实需要作出较大的改革。这是由于旧的梆子乱弹,毕竟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逐渐孕育、产生、发展和演变过来的,难免保留着过去生活风貌的种种局限。即是辛亥革命以来的革新与创造,也只是适应当时封建半封建时代城乡群众生活形式与欣赏趣味的直接需要。而今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四化”建设的日趋深入与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与欣赏口味也都跟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与现代科学技术、风习民情相适应的电影、电视以及其它多种新型艺术形式,正与传统艺术形式的旧戏曲争夺观众,早已形成后来居上,咄咄逼人之势。这就势必会使秦腔艺术同其它古老声腔剧种一样,面临着何去何从、存亡攸关的重大问题。
  究竟如何改变秦腔艺术现有面貌与处境?我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基本改造。
  (一)提高指导委员会的机构职能,加强各分属部门的学术研究。以“指委会”名义,将编剧、音乐、演员、舞美与服装设计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不分省地与团体,集中组织起来,对发掘抢救的艺术遗产与多年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认真的审议与鉴别。在基本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方案,广泛听取意见确定正式方案,分头实施。
  (二)以一种声腔为基础,走多声腔综合发展的道路。就今所知,明清两代的秦腔音乐,先是以长短句曲牌体为主,齐言句板式体为辅;后来转化为以齐言句板式体为主,长短句曲牌体为辅,与此同时,还吸收有吹腔、勾腔高昌调(钉缸调)、耍孩儿等多种三秦民间的俗曲小调,甚至套用了部分昆山腔、弋阳腔(高腔)等外来的音乐唱调,从而形成了颇为丰富、多有变化的声腔体系。在三秦东西与秦岭南北,又因乡俗民情与宗派关系的不同,分为梆子、乱弹两大支流,多种小派,从而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广为传播,盛行数百年。清末民初以来,先是将曲牌体、吹腔调、高昌调、耍孩儿等等声腔唱调皆视为杂腔杂调,陆续剔除,使秦腔声调唯余板式变化体一种。后又被麻鞋底、十三腔等等多种特用的耍腔音调形式陆续淘汰,使秦腔音乐唱调形式愈来愈加单纯净化,其实是越来越单调枯燥。今天我们应该以现行的音乐唱腔为基础,采用其它某些颇有特色的三秦声腔剧种的基调或辅调,广泛吸收和认真融化秦地内外的多种音乐唱调,构成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既丰富多彩、优美动听,又不失秦人气质、情趣与语调特色的新型音乐体系。秦岭南北的戏曲音乐与民歌小调本就十分丰富,再加上西北各省其它各地的民间音乐与新出的优秀歌曲,早就为丰富、发展和创造新型的秦腔音乐唱腔体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是我们如何开拓一个多声腔综合发展的艺术新路。
  (三)壮大编剧队伍,开展多体裁创作。秦腔传统剧目的体裁处理与编剧手法,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就其体裁而言:以正剧为主体,既有斯心裂胆的悲剧形式,又有啼笑皆非的喜剧、闹剧、滑稽剧以及儿童剧之类形式。在正剧、悲剧中,也是有张有弛,庄谐皆备;喜剧、闹剧中,常是有庄有悲,庄悲兼有。就手法而言:常是以多线条交错进行的传奇手法为主,采用顺叙与插叙相结合,亦常进行倒叙与复述,甚至借助于许多大胆的假设与想象,使其传奇故事的情节发展,貌似荒诞不经,其实却在情理之内。正是由于运用了这些体裁处理与编剧手法,使秦腔传统剧目手法,使秦腔传统剧目的风格、情调斑烂绚丽,变化多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与新的观众,亟需从壮大编剧队伍、提高创作质量入手:①加工提高真正优秀的保留剧目;②重新改编具有独特风格与舞台技巧的传统剧目(发扬风格、技巧,提高思想意义),可以搞成连台本戏演出,并借助电影、电视广为宣传,扩大影响;③编写陕北十三年、关中地下斗争、陕南九进八出之类近代、现代生活题材,以至幻想、幽默、滑稽、荒唐之类戏曲体裁的单台戏与连台戏,目的是为了吸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在于逐步改变秦腔艺术的传统形式与风格特点,以便发展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与乡土色彩。这样秦腔剧目不仅会有拳头产品出现,而且可以带动秦腔舞台的繁荣。
  (四)以传统的程式技巧为依据,发展创造新的表演形式。梆子乱弹中的表演程式、技巧与舞台特技,原是秦腔艺术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起过增强艺术魅力的作用。可惜在近几十年的专业团体中,既缺少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又缺少各个行当的特技继承,即是基本程式与常用技巧也运用得不够精到纯熟。若能让青少年在加强基本功训练与各种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将保留在各地老艺人身上的变脸、换衣、靴底、纱帽、缩身术、揣炮等上百种的舞台绝技继承下来,并依据上演剧目的情节需要,移形换影,加工改造,移植到新的剧目表演之中,就可以给秦腔艺术增添花色,为秦地人民恢复光彩。在此前提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眼界的开阔,还可以在现代戏及新编历史戏中,别出心裁,各显本领,进一步打破程式束缚,配合科技应用,创造出种种新的表演技巧与舞台特技,并且逐渐统一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的舞台艺术之中,形成新的表演体系。
  (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尽快改造秦腔舞台。古老的秦腔一向属于农民群众的地方艺术,从吐字发音到灯光砌末,都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直到在城市建立起固定的社团、剧场以后,才逐渐引进了部分科学技术,采用了灯光布景与扩音设备,使秦腔舞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四化建设的步步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各个生活领域,秦腔艺术也需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推进革新创造。除了在灯光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继续改进外,更需要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剧本编印、音乐演奏、表演技巧中去,在秦腔团体中展开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与技术革命,使古老的秦腔艺术飞跃到现代艺术的前列。既然电影、电视能够在《西游记》、《济公传》、《八仙过海》等戏的情节表演中采用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处理手法,那末在秦腔的同类剧目以及现代故事剧目中,也同样可以尝试采用。
  (六)创办秦腔学院,发行秦腔杂志。现行秦腔,能在民国年间崛起,迅速占领西北五省,显然是与李桐轩、范紫东等一批学者兼事业家集中、团结了大批秦腔名流,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密切相关的。在当前形势下,欲求振兴秦腔,也必须花费很大的力气,抓好艺术教育。各地现有戏曲学校固然不少,却因种种原因所致,成效不大,很难担负起改旧创新的历史使命。要想较好地完成历史使命,就得在各地戏校基础上,创办陕西秦腔艺术学院或西北秦腔艺术大学。下设编剧、音乐、表演、舞台美术与戏曲理论等专业系统,并将各地县戏校列为小学部或中专部,隶属于大专之下,统一发放教材,制订教学计划,部署教学任务。教学内容,除了文化课外,重点是戏剧专业课。戏校训练班,可从初小、高小学生中选拔;大专班学生,可从初小学生直接培养起,亦可从戏校训练班和演出团体中按各项成绩择优录取,深造三四年后,派至各实验团体,在深入进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担负起革旧创新的任务。
  (七)普及戏曲音乐,培养新的观众。这里说的戏曲,是指三秦境内的各声腔剧种,着重是秦腔音乐唱腔。其培养对象,又是戏校、训练班以外的普通中小学少年儿童。将秦岭南北的各乡土戏曲的音乐唱腔列为中小学音乐课目的主要内容,从学令儿童起,就逐渐进行戏曲音乐的熏陶、培养和普及工作,为秦腔等地方戏曲的革新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