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艺术发展问题的浅见


  当前,戏曲向何处发展,戏曲究竟会不会衰亡?这些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本文仅就秦腔艺术的发展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供讨论。
  一
  秦腔是个古老的剧种。改革秦腔艺术是时代的要求,是当前秦腔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要把秦腔改革好,首先必须从历史的大系统认识秦腔艺术的特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先后经过了畜牧、农业和手工业三种生产方式。这三种生产方式,形成了三种社会和三种文化类型。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是唯一形成了稳定的统一趋势的古国。中国封建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延续的时间最长。因此,在缓慢的生产力下,形成了中国农业社会“超长期”的发展,在这个“超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灿烂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完美的和谐与稳定性,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展示了民族文艺的光辉和美学思想。秦腔是我国特定“农业文化”中的一颗璀灿夺目的艺术明珠,它在这块丰肥的农业土地上长期生长,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因而是最能反映劳动人民英勇奋斗生活和斗争气魄的艺术之一。秦腔艺术在较长的历史中,在高度完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系统。它经历了由不完整到完整,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一定区域性扩展到广阔地区普遍性的许多历史发展阶段,才逐渐形成了它的艺术风格特点。
  中国民族精神的生活模式,是由各个历史时期,实际生活方式积淀而成的。它影响着民族戏曲的发展,并且影响着秦腔的发展。从数以千计的秦腔传统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族的伦理意识、人生意识、审美意识、乃至宇宙意识等等,在大量的作品中,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通过典型人物、典型情节,生动地反映出来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表现这些内容的同时,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和形象化了的各种程式技巧,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日臻达到高度的完美。这种高度的完美性,也促使其成为固定的模式。其发展规律为:时间越长,个性越强,可变性越小;时间越短,个性越弱,可变性越大,它们之间是一个互相限制、互相促进的关系。事物都有两重性,悠久的秦腔历史中,曾经有过动态的活力,有过它的兴盛时期,但在漫长的时间里,所形成的稳固基因,相比之下,又比那些形成时间短,艺术风格还不十分鲜明突出的剧种要大得多。秦腔艺术显示出的巨大“沉淀性”与“凝固性”,决定了秦腔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当我们思考秦腔改革问题时,不能不作具体的分析研究,不能不考虑这种历史的特殊性,不能不持科学慎重的态度,从而遵循它的发展规律,构想秦腔的发展战略。
  秦腔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是由农业文化“更新”为工业文化。也就是说,要由表现旧时代的生活改为反映社会主义的现代生活。秦腔艺术的“更新”,有自己的规律和继承性,即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如果不注意它们自身的特点,就会造成新的失调和抑制性。
  中国文化形态是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尽管在传统戏剧中,有一些反对阶级压迫,争取思想解放,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作品,但总的说,在农业文明的培育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儒家思想,其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等,成为支配人们的精神支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腔作品的内容。如《五家坡》、《忠义侠》、《忠孝图》、《三娘教子》、《春秋笔》、《金沙滩》等,都反映了儒家的伦理纲常。秦腔艺术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它的艺术观念也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流程而不断拓展的,其内容、表演、音乐和唱腔都在不断变化。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帝制,社会起了很大的变化,易俗社以“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演出了《大婚姻谈》、《新女子叮嘴》、《看女》、《夺锦楼》、《算卦骗人》、《新劝学》等以婚姻自由、识字等为题材的戏。在延安,涌现的革命戏剧作品,如马健翎的《血泪仇》、《穷人恨》同样是在社会革命斗争浪潮和民族文化形态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意识观照下,从对现实社会人民的命运前途出发而创作出来的。由此看出,在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中,秦腔艺术,既要有历史的继承性,又要有新的突破性,它必然和千百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延续和渊源的关系,并且包含了旧有文化的心理积淀。目前,我们考察秦腔的发展规律,应该注意掌握它的全部结构和脉络,从人类的艺术运动出发,从人民的审美需要出发,把秦腔艺术的改革搞好。
  二
  中国戏剧的优美和谐,无疑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高尚精神和温和性情。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天性静穆,习惯于欣赏优雅、端正、朴实风格的戏剧,而对那些有刺激性的、非理性的极端艺术剧目非常厌恶,但是决不排斥那些气魄宏大,浑厚苍劲,具有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的戏剧。从秦腔来看,除了朴实端正、豪放清丽方面的风格之外,则更突出的是激昂慷慨的精神。拿昆曲和秦腔比较,风格显然不同。昆曲“启口轻圆,气无烟火”,秦腔“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它们的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是高尚端正的,这是中国数千年积累的高度文化艺术思想的成果。秦腔是以陕西为中心的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以及历史上经济、政治为基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生活在关中的人民,性格是那么开朗豪爽;那种慷慨侠义之风,构成了这里人民崇高的生活习尚,他们要求以直率和朴实的方式,通过戏剧艺术,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爱憎之情和审美思想。这就形成了在表演、唱腔等方面的激昂慷慨、爽朗明快、粗犷高亢,以及悱恻缠绵等特点。它不仅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这一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而且也反映了中国民族的气质和民族心理。在秦腔改革中,如果由于文化知识贫乏,艺术认识和修养不足,把原有唱腔的粗俗或发声上的缺点,和激昂慷慨、朴实爽朗、苍劲悲壮等特点对立起来或混为一谈,那就是非常错误的。试想把秦腔改成一种抒情式或象越剧、黄梅戏一样的缓慢纤细、优雅轻柔的节奏和腔调,那不是失去了秦腔的风格特点和群众的审美要求吗?“文革”中,有些人把秦腔改成“秦歌”,就是失败的教训。在秦腔的演唱中,不注重人物性格刻划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在发声上,不注意科学方法,一味蛮唱,以及器乐音量过大,压倒人物唱腔等许多不足之处,是要改革的,但是不管如何改,秦腔一定要姓“秦”,一定要保持和继承秦腔固有的特点,一定要把不足之处和个性特点区别开来。秦腔艺术那种昂扬之风、金刚之势,是符合今天振兴中华,飞腾前进的社会步伐的,我们应该努力发扬。
  戏曲艺术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往往是矛盾的。案腔的内容变化了,形式变化不大,新的内容要突破旧形式,推动旧形式不断革新。形式的更新、前进与内容有着既联系又相区别的独特途径。秦腔形式的创新,应该特别注意不能脱离人民的审美习惯和心理状态。社会主义任何艺术形式的创新,都必须以民族性、大众性和科学性为原则,我们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发展和改革秦腔艺术,如果违背这个原则就会走偏路。秦腔虽然以慷慨激昂、苍劲悲壮为特点,但在动态之中有静态的美,人物演唱有一种感人的风韵美态。秦腔的音调板眼有自己的规律,它丰富、多变、灵活,可以说达于至善,臻于美妙,使听者悦耳心快,如醉其中。中国的戏曲注重虚境,“境生象外”,意是虚的,形是实的,神是虚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秦腔的舞台艺术,也是以此创造美的境界,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联想,完全不象话剧是个团块。《梁祝相送》不用或很少用布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歌唱,把相送路上千变万化的美丽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这些景物在舞台上看不到,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它经过观众的联想,更加深邃、丰厚,这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写意法,正是主客观结合得巧妙之处。丢掉自己的特点,摹仿别人的东西,把光怪陆离的布景搬上舞台,是创造不出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的。形式美感不仅要有创造性,而且要有真实性,这样才能表达新思想、新内容和真实的感情。在当前戏曲改革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探索,很难看到有深刻内容和思想性的作品,这种片面性实际也影响了秦腔形式的发展。
  创造性是秦腔改革中的重要美学命题。任何改革,都要有创造,新的创造必然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我国人民任何时候都有强烈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最突出的表现为强烈的创造思想和强烈的创造精神。今天在秦腔艺术的发展中,这种强烈的历史感,主要表现为从社会主义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出发,创造崭新的秦腔现代戏。普列汉诺夫曾经说: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切都在流动着,一切都在变化着。所以,人们对美的概念也在变化着……”从秦腔的发展变化而言,要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反映在变化中人们对美的要求,除了很好深入了解生活,在艺术创造中,要特别重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新”,所谓新,就是微观于世界而更微,宏观于世界而更宏,它既有纵向传统的继承,又有横向的国家之间的民族艺术交流。要在秦腔创作中作到这一点,必须突破已有的知识界限,必须对现实生活有更深的认识。当前在秦腔艺术领域一方面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基本历史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艺术技巧),—方面是现代生活,这两个方面都非常缺乏,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必然影响改革的成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秦腔的发展。秦腔现代剧要适应人们新的审美要求,要有新的艺术手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揭示生活和对象的本质,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当前改革的时代里,在开拓我们的生活、艺术和知识视野的多维性时,必须注意的是,决不要忽视选择的一维性。如果忽视一维性的选择,就会被多向性的色彩斑斓的社会信息变化弄得眼花缭乱,而失去明确的目的性,这是秦腔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秦腔革新创造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对中国传统戏曲不能简单否定,对西方现代剧不能无批判地全盘接受,不能在认识上陷入盲目性,应该持科学的态度对待继承和借鉴。目前,在借鉴外国戏剧时,出现了奇怪的逆转,那就是从过去的闭关拒绝吸收到现在毫无批判的接受。有一些人对我们国家丰富的戏曲遗产极不重视,他们迷恋西方,以为西方什么都好。反传统,一切洋化,是一些民族虚无主义者的心理膨胀。中西文化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只能互相借鉴,不能代替,借鉴的目的必须为我所用。借鉴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在民族的生活土壤中,使外来文化经过消融,形成具有充分表达自己民族精神的戏曲形态。我们要在继承中,将传统戏曲遗产的精华发扬光大,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世界,从本质上把握和体现民族精神,从而创造出既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生活,又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秦腔艺术。秦腔的改革创造,如果只强调时代性,而改掉了民族性,那就是最大的失败。
  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民族性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它对外来文化艺术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以特有的方式接受。时代性是历史的概念,它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时代不断前进,时代推动民族性也在前进,我们决不能把秦腔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对立起来。我们知道,越是民族性强,就越是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就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就越有国际性,就越有可比性,就越可供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现在有些人孤立强调戏剧世界性,排斥民族性,实际也就取消了世界性。我们在秦腔改革中,在强调时代性时,一定要保持和发扬民族性、地方性的特点。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