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艺术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


  研究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充分思考和展望未来,寻求秦腔艺术的发展途径,从而使它立于祖国戏曲艺苑而欣欣向荣,将是秦腔艺术历史性转折的良好开端。
  深入研究时代特点 探索秦腔艺术发展战略
  建设富有秦民风彩又具中国气派的“当代秦腔”,应视为我们的总体观念和总体意识。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是秦腔艺术衍变的美学规律。创立“当代秦腔”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秦腔艺术发展战略总目标——“当代秦腔”
  一个重大的艺术发展战略,必须有一个明确而响亮的总体目标,缺乏总体目标的任何战略将是盲目的。秦腔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又长期盛行于封建社会。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递进而筛选、留传下来的优秀传统剧目,今天依然能给人们以审美享受,某些方面已成为一种典范。秦腔的表演等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精华,即使用来表现现代生活,也是最美的艺术表现手段。但它毕竟深印着旧时代的痕迹,和我们新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秦腔戏曲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秦腔改革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弥合秦腔同时代精神、同人民的审美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当前,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又一次向秦腔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研讨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如果不从已经变化或正在变化的社会存在出发去研究,振兴秦腔依然会落于“依旧循旧”。不仅会使秦腔艺术越来越脱离时代精神,脱离观众的审美需要,振而不兴,而且会渐渐衰落下去。所以,无论是研定秦腔艺术发展的总体战略还是局部战略,总体意识和总体目标都应当是建设“当代秦腔”。“当代秦腔”的含义依然是执行“三并举”方针,绝不意味抛弃传统,另起炉灶,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它不仅能够体现“当代”的时代精神,吻合“当代”的审美意识,打动人心,感染观众灵魂,而且要保持自己的剧种特色。
  (二)“当代秦腔”宗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个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个“过程集合体”到另一个新的“过程集合体”,始终是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秦腔在封建时代的宗旨,虽无人明确阐述,但基本上没有超出“文以载道”、“言情抒志”的旨意;辛亥革命后的秦腔,以“陕西易俗社”为代表,明确提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的宗旨,四十年代延安时期的秦腔宗旨,基本上是遵循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秦腔艺术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它的宗旨应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九八五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一起抓,决不可偏废。”“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标准。”戏曲艺术是同人民的“情感”、“精神”、“灵魂”打交道的,它对人民的精神生活、感情世界、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研讨秦腔艺术发展战略时,不能忘记“当代秦腔”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宗旨。
  (三)“当代秦腔”发展战略依据——省情与民情
  省情是研究和制订秦腔艺术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简单地说,秦腔是我省经济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艺术项目。它的发展必定要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不仅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定比例向前发展,还要注意秦腔剧种与本省其他剧种的发展关系,以及秦腔与整个文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我省经济基础薄弱,虽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却开发利用不够。这就决定了秦腔艺术不能盲目发展。同时,从系统论观点看,现时秦腔艺术的“集合体”和秦腔艺术界的组织结构都严重失调。因此,目前的战略重点应是:调整、改制、放权、提高、创新。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适当的资金投于艺术人员智力的开发和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当是一个明智的战略棋谱。
  民情是秦腔艺术发展战略研究和制订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艺术规划,既要根据社会发展求得它在数量上的增变,又不能象过去那样仅仅局限在秦腔艺术的机构、人员、剧目等数字上的递增。而主要的是在于秦腔艺术本身的发展、演变如何符合“民情”,满足当代人民的审美需要。“当代秦腔”所追求的应是“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青年观众的选择决定着秦腔艺术的命运和前途。“戏曲——观众”,“观众——戏曲”是从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研究和制订秦腔艺术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研究观众的结构变化和心理变化,掌握观众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趋向。现在我国进入了信息时代,观众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艺术欣赏的总趋向是多样化、综合化、高美化,所以,在制订和实施秦腔艺术发展战略时,始终把基点建立在“当代社会”的火热生活和“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上,是非常重要的立足点。
  (四)“当代秦腔”发展战略原则——社会功能
  秦腔艺术发展战略,不同于经济发展战略。它的一切规划与实施,无论总体的或局部的,长远的或近期的,都要以提高艺术品的生产率和艺术品的社会功能为准则。艺术生产的最终结果和目的,是给人民以最佳的精神食粮。在研订秦腔艺术发展战略时,要切实注意四个服从性原则:必须符合时代精神,必须吻合观众审美情趣,必须遵守戏曲美学原则,必须保持秦腔艺术特点。同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借鉴与秦腔个性的关系。
  (五)“当代秦腔”发展战略思想——三代人半个世纪事业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四十年代末(即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一百周年),我国经过现代化建设,将以繁荣昌盛的强国荣立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那时的秦腔艺术将会是怎样的画貌和总体结构,现在我们就应该给予科学的预测,并研订出切实可行的秦腔艺术发展战略,付诸实施。所有的秦腔艺术团体,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和领导,应当具有战略眼光、战略思想、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只要我们顺乎时代发展,认准目标前进,扬长避短,一代接一代认真抓下去,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秦腔艺术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划时代的新局面。
  正确运用科学方法 
  预测秦腔艺术发展趋向
  (一)“当代秦腔”审美理想趋向的预测。一种艺术品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它的审美理想的追求和体现。“当代秦腔”将以它对社会主义新人的赞歌,获得自己的审美理想的特质:对人的自觉创造性的探索和表演,充分展现出新人典型性格的多样性。特别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改革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将以特有的素质和品格,越来越多地登上戏曲舞台。他们思想解放,眼界开阔,敢于向陈规陋习挑战,敢于向科学进军,大胆开拓,勇于实践;他们将以科学的公民意识,影响和启迪人民去认真思考、正确认识社会的问题,从而养成新的美德和审美观念;他们还能以正确的世界观批判各种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感染和提高公民的总意识。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斗争的最终胜利者。这种以自觉创造性为核心的“当代秦腔”审美理想,必然打上社会主义的印记,确证自己不是旧戏曲或者西方戏剧的翻版。
  “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当到了这个“喜剧”的历史阶段的时候,“当代秦腔”也会以新人的喜剧体现“人类愉快地与自己的过去诀别”。因此,“当代秦腔”的舞台新人形象,并非都是清一色的严肃面孔,而是多样性且带浓烈喜剧色彩的典型人物。
  “当代秦腔”中的悲剧色彩也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这是新时期秦腔所具有的反思精神必然带来的特点。喜剧时代并非没有眼泪,过去和今后的生活与艺术,都是哭笑相间的,只不过社会主义时期的哭(悲)的内涵不同而已。
  随着“西部文学”的兴起,地处西部的秦腔,必然会发挥它固有的风格和特长,竭力反映西部民族意识和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气质。“西部色彩”将作为“当代秦腔”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来。
  (二)“当代秦腔”艺术风格的预测。秦腔艺术风格的突出特点是“慷慨激越”,人们听之“血气振荡”。历来文士用这些字眼来赞美它。在封建社会高压下产生和形成的秦腔艺术,其所以风靡一时而又不为当政者赏识,正是因为它具有这些美的特点。然而,随着三座大山的推翻,人民获得安定和平生活,特别是度过了扭曲的“十年浩劫”之后,人们的精神进入自由、平静状态,并希望这种自由、平静的生活继续下去。于此之时,古老的秦腔越来越显示出“阳刚之美”有余,“阴柔之美”不足。加上历史的种种原因,超越了偏离度的阳刚之美的秦腔艺术品泛滥起来,以致与它的欣赏者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阻隔。秦腔观众的审美情趣已经转向了“阴柔之美”,于是,高昂的唱腔和激越的音乐便受到观众的冷淡,而含蓄细腻的唱腔和轻松优美的音乐则倍受观众的垂青。这决不意味出现“软骨症”。因为,事物发展不是绝对的,那种“慷慨激越”风格的秦腔依然会有,特别象前述的“西部文艺”的兴起,表现某种特定历史生活内容的秦腔,还会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固有风格。
  (三)“当代秦腔”艺术型态的预测。从我们1985年对咸阳郊区观众调查结果看,他们(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欣赏心理和趋向要求已经较多地转向了秦腔喜剧、悲喜剧、滑稽剧,趣剧、闹剧……社会的变革,观众的变化,使得秦腔艺术型态和艺术形式不得不发生下面各种变化:
  1、变单一化为多样化。被封建社会桎梏禁锢了数百年之久的秦腔,紧接着又受到了几十年“左”的思想影响,再加上对斯氏、布氏理论的盲目搬套,使秦腔艺术从创作到演出,几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舞台上呈现出题材、风格、样式单一化的倾向,很难满足不同审美需求的多圈观众群。这就必然提出突破单—化转向题材、风格、样式、流派多样化的要求。
  2、变教育型为娱乐型。中国戏曲开始萌芽,就富有娱乐性。秦汉角觝戏、隋唐合生戏、参军戏、滑稽戏,逗人发笑,供人取乐。元明清的部分杂剧、传奇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喜剧的或喜剧性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则是喜剧中精华。秦腔也有不少诸如《杨三小》、《白先生看病》、《柜中缘》、《豆腐匠换老婆》、《打面缸》、《三怕妻》等喜剧。看得出富有娱乐性的喜剧是我国戏曲的一个重要传统。历史阐发喜剧理论者,无不强调“寓教”二字。中国戏曲艺术的特色,就是思想价值赖存于娱乐作用之中。“通过典型化的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周恩来语)。秦腔的历史证明,凡是娱乐性强的剧目和演出,总是人物形象典型,载负思想量大,吸引观众,教育性强,而且久演不衰。
  3、变封闭型为竞争型。艺术上的自由竞争是客观存在,是戏曲发展的动力。观众对各种艺术进行最佳选择,艺术又对各类观众进行最大限度的吸引和争夺,必然促使其自由竞争。一部戏曲发展史,就是各剧种之间的竞争史。秦腔正是在与北杂剧抗争中“出土”,与二黄竞争中独占三秦圣地,与南昆竞争中称雄于世的。它有着强盛的竞争力和竞争传统。但是,在我们过去的工作中,却有许多不利于艺术竞争的认识和做法。行政干预过多,管理统得过死,国家全包制阻碍了艺术竞争,“大锅饭”吃掉了艺术上的自我进取,最终导致秦腔成为单一化的“封闭型”。现在,各种艺术样式竞起,五光十色,百花争妍,各显其美,一个艺术大交流、大吸收、大溶合、大竞争、大发展的局面正在兴起。竞争的规律和结果,必然是优者存,劣者被淘汰。秦腔由封闭型向竞争型转化,是它的常态的恢复,是它再度兴旺的必然趋势。
  4、变灌输式为感染式。当代人自我意识的强化,表现在思维的独立性、联想和想象力的极大丰富,以及对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强烈关注与追求。去年我们在咸阳市郊区各100名观众基数中调查,“观察人生、开阔眼界”和“分析社会,探求真理”的观众分别占到63%和71%,与其他调查数比较,相差十分悬殊。这证明现在人们的思维层正在提高,独立见解正在加强。过去秦腔演出的剧目,不管主观意图如何,实际上都是把观众当作教育对象、改造对象,以灌输某种政策、某种思想、某种模式结论。这就颠倒了戏曲与观众的关系,似乎观众不是戏曲的主人,而是戏曲的奴隶。殊不知“戏曲是以观众而存在的。”今后的秦腔必以它的藉蕴内涵夺取观众。灌输式秦腔向感染式秦腔转化,其决定的因素是变化了的观众,以“观众为中心”的秦腔美学原则将会受到普遍重视。
  5、变工具型为经营型。票房价值决定了戏曲艺术商品性的存在,也决定了戏曲演出经营性的存在。它不仅体现为艺术争夺观众的多寡,还体现为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之高低。在某种意义上讲,剧团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观众是艺术品的欣赏者和消费者。他们之间是主、客关系。一个艺术品被人接受,才能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接受者越多,这种价值就越高。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随着人们对艺术功能和经济效益观念的改变与加强,必将充分发挥戏曲的票房价值和经济杠杆作用,进一步促进戏曲向经营式转化,使其在较大的经济效益刺激下,实现其欣赏、娱乐和教育的目的。
  (四)“当代秦腔”发展趋向的预测
  1、传统趋向。即指现在的“正宗秦腔”,这是秦腔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向。已经定型化的秦腔,稳定期比较长(大概人们的传统美德和欣赏的主体观念也是如此)。尽管它不适应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但却不易退化,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正宗秦腔”的特点是:在进一步强化秦腔“写意性”的美学原则下,将侧重于(或者说较多地出现)精湛的武打技艺,高超的表演和“绝招”,荡人心魂的故事情趣,活现的人物形象,诗(词)般的唱词,优美动人的音乐。从而“以虚传情”,“以情夺人”,“以艺取众”。
  2、返朴趋向。即指古事(剧)、古装、古典、古式仿演。这是国外早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我省《仿唐乐舞》大约就属这类性质。陕西省文化艺术中心曾有人设想,将来仿古演出有关历史古事和短剧。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秦腔剧种亦作这方面的探索,即采用秦腔的独特唱调,作更古式的艺术仿演。
  3、朴今趋向。即指以古剧(模拟)为脚本,不用传统戏表演程式,而采用今秦腔唱调,并以时装时式演出(这在话剧中曾作过探索实验,预计可能感染秦腔亦试创这种形式)。
  4、立新趋向。即指秦腔与创作之新曲、新舞结合,创立富有新曲新舞性的秦腔戏曲。(这一点在其他剧种中已有试演,它有可能扩展开来,影响秦腔,使秦腔吸收并仿照之)。
  5、融合趋向。预计可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秦腔吸收、融合杂技、武打、魔术艺术,出现富有较多杂技、武打成分和变幻多端的魔术色彩的秦腔,另一种则是秦腔吸收、融合相声艺术,出现富有相声成分的秦腔(这种形式已在戏曲电视剧中有所反映)。即人物抒情保持秦腔的唱腔,道白则似相声对话,风趣活泼,别具特色。
  6、变异趋向。预计也可能出现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秦腔声腔为主,吸收、融合各种与秦腔唱调相谐和的声调,形成一种多腔型或是杂腔杂调的“秦腔”;另一种是以秦腔声腔为主,吸收、融合某一种或两种以上声腔(主要是新的民歌、山歌、时歌等),而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新的声腔的“秦腔”。
  (五)“当代秦腔”演出场所的预测
  1、演出形式。未来秦腔是开放性的。它的演出,除了继续保持以往传统剧场演出的主要形式外,将越出剧场,运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以英姿勃勃的竞争姿态,与电影、电视互争地盘(观众),大量挤身于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光屏。于是,会出现以下几种演出形式:①剧场演出,即现在的大舞台演出形式;②地台演出,即如过去院落、场地、庙台演出形式;③银幕(电影)、荧光屏(电视)演出,即秦腔戏曲艺术片、秦腔戏曲电视剧演出形式;④“秦腔广播剧”,这是一种新兴的戏曲“演出”形式,即电台播放的秦腔。
  2、剧场变化。我国双面舞台、三面舞台早已有之。清代颐和园舞台便是例证。现在国外戏剧为了打破“第四堵墙”,实现演出与观众直接交流,除了保留较多的画框式舞台外,大量新的剧场、小剧场把舞台伸到观众中,观众可以三面围观,既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又可容纳更多的观众。所以,未来秦腔在切实考虑观众欣赏和容纳观众问题时,势必对剧场和舞台进行大力改革。预计除了画框式舞台继续存在外,科学的伸展式舞台和圆形舞台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3、其他应变。随着秦腔舞台多方面的变化,剧本创作、表演、导演、舞美、灯光、道具等等,必然围绕表演发生变化。
  4、票房价值形式的变化。在人们日益注重经济效益的社会现实面前,实行浮动票价是必然的趋向:①优质优价,劣质劣价;②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不同票价;③不同季节(冬、夏、春、秋、大忙与大闲)、不同时间(白天、晚上、平日、节日、假日)不同票价;④不同剧场、不同设施不同票价;⑤不同年令、不同坐位不同票价;⑥著名演员演出和一般演员演出不同票价;⑦包场与售票不同票价。在票房价值的表现形式上将是:①不等价演出;②有价演出;③无价演出。未来秦腔发展的标志,是持续地吸引更多的观众。关键是演出质量,但发挥票房价值作用,不能不是一个重要方面。
  高瞻远瞩确定“当代秦腔”发展目标
  1、目标形态
  “当代秦腔”艺术形态,将是经过一系列变化之后“重新组合”的形态。它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艺术诸因素进行最佳选择,经过调整、淘汰、优化后达到完美和谐的最高点,成为一种新的形态暂时固定下来。在这个优化选择的过程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首先将自己传统的最有生命力的艺术优势选择综合于秦腔“集合体”,并以此去改造、融合新选入的其他最佳艺术因素。这是秦腔几百年发展变化而又保持其特色的基本原因,也是我们“当代秦腔”形态的理论根据。其具体形态可能是:现在代言体式的剧目结构,将发展为“以代言体为主的自由式剧目结构”,随之,表演上可能发展为“以秦腔传统程式为主体表演手段的自由式表演”;唱腔上可能发展为“以秦腔柔和声调为主的自由式唱调”;伴奏乐上可能发展为“富有秦腔旋律色彩的板胡与电子声乐的组合音乐”……
  2、目标要求
  ①剧目内容上:不论从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看,都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和当代意识;
  ②艺术形式上:经过多种最佳艺术元素优化选择后“重新组合”的“当代秦腔”形式仍为秦地的艺术;
  ③艺术风格上:流派、形式多样化而富有地方性,并为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欢迎的秦腔艺术。
  3、目标阶段性
  ①三个层次构想:从1986年到2000年这15年时间为第一个阶段,重点是打好基础。任务主要放在:体制改革;剧团、剧场的合理部署;已有的各类中青年艺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未来的各类新秀的培养;认真总结传统秦腔艺术经验和三十五年戏改工作经验,狠抓艺术品生产;大力开展学习、借鉴兄弟剧种和国外戏剧艺术经验;了解、寻求和正确掌握秦腔艺术的生产规律。从各方面做好基础建设。从2000年到2021年这21年时间为第二个阶段,重点是大探索、大实验。任务放在:全面创立具有社会主义气派的“当代秦腔”。从2021年到2049年这28年时间为第三个阶段,应是全面发展,争取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秦腔艺术大繁荣。
  ②三个步骤:第二个步骤是“全面打基础”,主要是第一代人(即现在秦腔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应完成的任务。第二个步骤是“全面大实验”,主要是第二代人(即现在初、高中学生中将来从事秦腔事业者)应完成的任务。第三个步骤是“秦腔大兴旺”,主要是第三代人应完成的任务,但第二代人有一部分仍为其中坚力量。
  坚持戏曲美学原则 
  探求秦腔艺术发展途径
  (一)树立“创”、“变”思想,走“推陈出新”道路
  “当代秦腔”将在“创”、“变”中建立,这是因为戏曲艺术从来是在“创”、“变”中发展前进的。三百多年前的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变调者,变古调为新调也。”“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中国戏曲千百年的历史进程,证实艺术“创”、“变”是戏曲发展的规律和法则,是戏曲出新之途径。艺术“创”、“变”的道路,就是“推陈出新”的道路;艺术“创”、“变”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戏曲没有“新陈代谢”,便会枯死。“创”、“变”中要注意秦腔特色。特色,即秦腔的个性。失掉特色,等于失掉了秦腔的生命。保持特色,就是保持个性,保持那些与众不同、唯我独有、支撑秦腔艺术的主要成分。对那些可变性较大的从属成分,应着力“创”、“变”。但是,“创”、“变”的结果,如果确实无法保持秦腔固有的特色,而从中蜕变出另一种很富有特色的秦腔样式,只要广大观众批准,也应予以认同。
  (二)改革体制,解放秦腔艺术生产力
  现在的文艺体制,弊病甚多,严重阻碍着秦腔艺术的“创”、“变",不利于艺术竞争和提高艺术质量。因此设想:
  ①国家全贴性的“××秦腔创新实验团”,应于省、市各设一个。专门从事为时代和观众乐于接受的各种新形式、新风格、高质量的秦腔艺术的探索、实验和演出。
  ②国家补贴性的“××秦腔创新试演团”,应于少数地(市)设立若干个。其任务,一是创新试演,二是一般性公演。
  ③地方半贴性的“××秦腔演出团”,大、中县设立若干个。
  ④自负盈亏性的“××剧团”,有关省、地(市)、县均可设立。
  ⑤民办性的“××演剧团(队)”,在有关大专院校、厂矿及县以下乡镇设立。
  应当努力贯彻执行文化艺术开放政策,允许个人承包,允许私人办团,允许艺人自由搭班,提倡多种办团形式,提倡多种风格流派,促进秦腔艺术“百花齐放”。
  (三)加强“反馈调节”,维系秦腔稳定发展
  过去演出团体从不注意研究和加强艺术的“反馈调节”。当秦腔出现“不景气”态势时,殊不知这是秦腔戏曲构成的三个子系统中一个子系统——观众(审美活动)发生了“地震”。这就启示我们应很好地研究和加强秦腔的“反馈调节”。
  一台戏演出,表面看只有演员和观众。他们的“反馈调节”的构成和形式是这样的:
  演员 观众
  观众 演员
  若以生活为轴,它的“反馈调节”的构成和形式又是这样的:
  作家
  生活
  观众 表导演
  而整个戏曲系统的“反馈调节”的构成和形式则是这样的:
  (反馈调节)
  剧本创作 表导艺术 审美活动
  (作家) (导演、演员) (观众)
  (子系统) (子系统) (子系统)
  戏曲艺术系统
  这是几个主要而简单的“反馈调节”的表现形式。从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也可看出加强戏曲(秦腔)艺术系统“反馈调节”的重要性。
  (四)开发智力,适应秦腔艺术振兴的需要
  创建“当代秦腔”,理论研究部门和戏曲教育部门务必首先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和现实艺术实践部门挂钩,切实注重研究和教育工作的社会效益。对戏曲研究部门来说,应有组织有计划地、高层次全方位地研究秦腔艺术,给“当代秦腔”的发展以理论上的指导。对戏曲教育部门来说,应高瞻远瞩地展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成才率和二十一世纪前期的社会适应效果。现在的秦腔观众面布达西北五省区,地盘大,影响广;我省又是梆子秦腔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很有必要设立一个以秦腔艺术研究为主的研究教育机构。设想成立一所“陕西省秦腔研究教育学院”,集中现有艺术科研人员,创办《秦腔艺术》专门刊物,实行研究与教育相结合。主培(西北五省)各秦腔团选送的少年新生;代训秦腔编剧、导演、作曲、伴奏、舞美、研究等艺术骨干人员(力争每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秦腔各类艺术骨干人员代训一次),以加速知识更新,确保长期有效地出人才出成果,促进秦腔艺术稳定而持续地向前发展。预计秦腔到本世纪末将会出现一个中兴期;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有可能出现兴旺期。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