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沙铃同志在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我在参加这次会议之前,粗略阅读了会议的论文。可以说各有千秋,言之有理。有些论文对于秦腔的现状,作了一定的调查,也作了一些分析。参加这次学术会的同志,都想把秦腔搞好,而且情绪很高,这对于秦腔的振兴,必然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这是我看了论文以后扑面而来的感觉。我们这次会,还有四川、甘肃远道而来的客人,我想一定会对我们起到督促和监督的作用。今天到会的还有老前辈、老领导,对秦腔,扩大一点讲,对我们陕西的戏剧艺术事业寄予希望,这会使我们的学术会开得更好。
  我是长安人,从小爱看秦腔。旧社会,我在西安上学,常到戏园子看戏。过去在农村是戏场子,就地搭台唱戏,没有座位,有的小孩子爬在父亲的肩膀上看戏,谁有劲,谁就往前挤,热闹非凡。所以秦腔对我的印象是很深的,我至今不悔,仍然爱看秦腔。作为我们的家乡戏,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摇篮——陕西的一种传统、古老的、不朽的剧种,我对秦腔是很热爱的。我看到我的父老乡亲和周围接触的人,至今也对秦腔是热爱的。
  秦腔的振兴是1983年提出来的,领导是周雅光书记。说明领导重视秦腔事业,振兴秦腔有望,也有力,也有据,秦腔一定会振兴。刚才叶副厅长、孟副主任,罗书记及我们的四川、甘肃客人,鱼讯、袁光二位老局长作了讲话,对我们讨论会有很大的启示。我听了以后,很受教育。上次我在全省创作座谈会上讲过一些意见,在座的许多同志都是在秦腔艺术研究方面有造诣的,有着比较高深的理论,也有一定的阅历,我们的会,一定会开好。
  下边我想说几点想法,供同志们研究讨论。
  一、振兴秦腔,首先要振兴自己
  振兴秦腔,不振兴我们搞秦腔的领导、编导、演员、工作人员,秦腔是无从振兴的。我们振兴委员会的一位同志,在电视剧会上发言说,要振兴秦腔,首先振兴“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他讲的这个话很有道理。振兴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秦腔,重视我们的秦腔,关怀我们的秦腔,研究我们的秦腔,要有坚定的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我看是难以振兴的。中央电视台搞的哑剧《吃鸡》,很有名,演员好象手里拿的是鸡,实际是虚的表演,引得满堂哄笑,大家都很爱看。因为他表演时首先脑子里有个鸡,如果他自己认为没有鸡,那就成了假的。我们秦腔表演也是这样。《柜中缘》开门、关门的表演,她首先认为有个门,如果她认为没有门,怎么去开门、关门?振兴秦腔,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我看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振兴秦腔就比较难。我看要有这么三点:
  1、要振兴我们的领导。我们的指导思想先要振兴起来,既要从宏观,又要从微观上把秦腔置于一个特定的地位。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改革的时期,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七五”计划已经公布,邓小平同志对“七五”计划高度概括了两个字,叫“中兴”,中兴就是改革。从政治到经济、文化,改革就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现在看来是很清楚的事情。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下生活的,前进的,发展的。如果我们脱离了这样一个前提,任何事业,都难以找到自己的出路。这是兴衰存亡的大问题。经济在大发展,“七五”计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前景,讲得很清楚,相应的就是文化发展。最近,人们都在呼喊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问题,中央提出来四句话:两个文明一起抓,两副担子一起挑,两个任务一起下,两个成果一起要。根据现在的情况,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无疑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和经济建设比较,还远远赶不上。有一幅漫画画了一个人,一个腿是很粗的,一个腿是很细的。粗腿是物质文明建设,很细的腿是精神文明建设。前不久,文化厅讨论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许多同志也提出这个意见。上海讨论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时,很多论文,也是讲的这个问题。叶增宽同志讲,有个大文化,有个小文化,我们秦腔是大文化中的小文化,在振兴和改革之列,不改革是不行的。我想对大前提要看到,物质文明建设在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也在改革。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题目就是我们秦腔。袁光同志讲的很好,分析了三条:一条改革起来,振兴起来;一条毁灭下去,自生自灭;一条是不死不活。反正有人看秦腔,没人看也不可能,现状就是如此。另外,对秦腔前途的估价也各不相同,一种说好的不得了,一种说糟得不得了,还有一种说马马虎虎。要振兴秦腔,必须把秦腔置于国家改革、开放、搞活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来认识,不改是不行的,改才有出路。
  2.编导、演员、全体舞台工作人员,都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心,对秦腔持一种竞争的、发展的、壮大的、兴旺的态度,应该有这种精神。
  3.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团结的环境。在文化理论界,要创造一种团结、和谐、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气氛,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不要搞那些疙疙瘩瘩、互相嫉妒的事,应当是相亲相爱、亲亲热热这样一个局面,这样一个环境气氛。整天吵吵闹闹,搞不团结,甚至互相倾轧,这就比较难办。有的人搞出一个剧本,就说你的本子没有我的本子好,甚至到处告状,宣传部接到不少这样的告状信;有的找我说是先演他的了,后演我的了,本子放的长了,不重视了,走后门了等等。我看环境很重要。要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环境是很重要的。我们的领导,研究部门,专家和学者,要考虑如何把大家的思想引导到振兴秦腔的事业上去,不要在这样那样的矛盾纠葛中兜圈子,影响我们事业的发展,我们的目光,要向这方面集聚,把大家引导到振兴秦腔方面来。
  二、振兴秦腔,要振兴创作
  我们的创作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最近《千古一帝》获奖,这个戏确实有独到之处,我们准备拿到香港去演,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上次来陕西讲,要考虑打上英文字体,印成本子,向国外观众演。现在把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压缩到一点五十分钟,已经够精炼了,节奏明快,既有电影的色彩,也有戏剧的特色,有说有唱有打,有情节。这个戏其所以得奖,绝不是马马虎虎的,它是名副其实的。秦腔要振兴,振兴创作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过去抓创作的成绩不止一个《千古一帝》,地、市、县各地都有一些好的本子。
  1、抓题材。有人说秦腔是吃古人饭,也有人说古戏没人看了,应该搞现代戏。我看题材应该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两种都让它发展。因为艺术很难说有百分之多少人喜欢这个,百分之多少人喜欢那个。有人说秦腔发生了危机,三十五岁以上的人才看秦腔。城市里有这种情况,市秦腔二团演出《狱卒平冤》,我看剧场大部分是老年人,青年人寥寥无几。农村就不是这样了,我去宝鸡、凤翔、岐山、长安等地看了一下,岐山周公庙会,提前一个礼拜就搭台子,老百姓提前就占地方。我们路过户县,也是个庙会,离开戏还有一个多小时,戏台下人已坐满了。我们要作调查,要言之有据,青年人有的也爱看秦腔,也有些老年人不爱看秦腔。所以在题材上要百花齐放,统一性中要有多样性,多样性才能体现统一性。在题材上无妨多一点,广一点,境界宽一点,体现丰富多彩。
  2、抓剧本。抓本子是个比较大的事情。秦腔没人看,关键是没有好剧本。现状是创作力量问题。年青人写小说去了,写诗去了,写散文去了,—发表就能给稿费;搞一个剧本,花几年功夫,最后还不能演,得不偿失,所以不愿意搞。要研究,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要抓本子,怎么样抓本子,抓什么样的本子,这是我们振兴秦腔的内容之一。要搞规划,组织力量,创造条件,给他们稍微优厚的条件,这样就能给出本子起一点保证作用。不要写了本子不用。写了就用,使其从个人劳动变成社会财富,有关领导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
  3、要借鉴。有的同志讲,将来秦腔可能就不是秦腔,我想秦腔就是姓秦,豫剧姓豫。必须要有秦腔的特色,没有特色,就不能叫秦腔,就要叫另外的东西。记得有个寓言叫《乌鸦的故事》,说乌鸦的毛为什么是黑的,乌鸦原来不是黑的,是白毛。它看到这个鸟是绿颜色,就涂一点绿颜色,看到那个鸟是红颜色,就涂一点红颜色;再看到那个鸟是黑颜色,又涂一点黑颜色……红、黄、蓝、白、黑,最后,抹得乱七八糟,把自己身上染黑了,洗不净了。这是个寓言。我说的秦腔姓秦,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叫秦腔。要多方面地广泛借鉴,取他之长,补己之短,但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三、振兴秦腔,要振兴队伍
  我们的队伍有一定的发展、壮大,但和客观形势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些跟不上。有的同志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如创作力量、表演力量等等。
  l、要培养新人,吸收一定的新人。在新人的问题上要抓好素质,一个是文化素质,现在的娃娃,文化比较低;第二个是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第三、提高他们的知识素质;第四、提高他们的欣赏素质、第五、提高他们的创造素质。我看了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学员演出的几个折子戏,很不错。演《杀狗》的娃娃十六岁,表演的不错。但是能看出理解内心的戏不够,掌握分寸还有些过,这就要加强素质的培养提高。
  2、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探讨和研究。我们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还应该把我们的理论用于实践。袁光同志主张搞一个古典团,搞一个实验团,就像这样的意见,大家可以发表。当然我们在探讨中应该有理论色彩,使我们提高认识,加深对秦腔艺术的理解。对老同志的创作和评论要重视、关怀、支持;对中青年的创作和评论人员,应该给他们压担子,鼓励他们拿出成果。同时,要培养一批青年创作、评论人员。现在创作、评论队伍弱是个比较大的问题。
  四、振兴秦腔,要出人才
  要抓那些冒尖的人,要培养我们的名演员,名编剧,名导演,要在“名”字上做一点文章。京剧、豫剧、川剧、黄梅戏等地方戏,都有一批艺术造诣很高的艺术家、表演家。这些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他们的年龄在一年一年的增大。我们秦腔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要培养人才,有意识地把他们推出去,给他们创造条件。既重视重点培养,又要注意普遍培养,在普遍培养中,也会出现尖子人才。
  五、振兴秦腔,要振兴观众
  怎样振兴?无非是两个办法:第一,给观众拿好戏,培养观众兴趣,只有好戏才会有吸引力,使观众折服;第二,要宣传秦腔的历史知识,在理论上提高人们的欣赏能力 现在我们都在探讨文化的作用,美术的作用,文学的作用和戏曲的作用。古戏叫高台教化。有个男的要和女人离婚,女的专门给他买了《铡美案》戏票,把两个娃娃领上,男的一边看戏一边哭,看完戏说不离了。在农村一些媳妇对婆婆不好,老人常用《杀狗劝妻》这出戏教育儿媳妇。小孩不好好上学,母亲就讲《三娘教子》这个故事。的确,传统戏教育的作用还是很深刻的,拿我来讲,我就受到这种熏陶。小时候,先生也常讲这种故事。现在我们看戏却是从艺术欣赏角度出发,这就是戏曲的娱乐性作用,同志们在论文中也讲到这一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个叫劳伦斯的,觉得中国古典艺术很有意思,他看了秦腔《柜中缘》,不理解没有门怎么开门呀,关门呀,用牙咬线呀,别人给他解释,他觉得很有意思,拍了许多照片,很欣赏这些东西。我想艺术的魅力就在这里,它的不衰也就在这里。要把我们的境界拓宽,去培养观众的兴趣。我有个小孩子从来不看秦腔,晚上我们看电视,他一看秦腔就关电视机,他要看的是电视剧。偶然他看了一次《慈母泪》,觉得还不错,但他欣赏不了艺术。这就是说观众也有个培养问题,有个引导问题,有个倡导问题,有个宣传问题。当然我们绝对不祈求陕西三千万人民什么戏都不看,光看秦腔,对电视剧一律关掉,或者再不生产了,我看这个办不到。因为人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人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人们的欣赏需要多层次的,应该是“百花齐放”嘛!各得其所嘛!你不能要求观众都看秦腔,但总有一部分人要看。农村人在田里劳动也唱《铡美案》,他从来不会考虑他什么时候要登台,他自己娱乐自已,这叫自娱。戏剧有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吸引力、折服力的问题,你搞得好,他就来,你搞得不好,他就不来。
  最后我想说一下,省文化厅最近搞了一系列这方面的活动,戏曲创作座谈会,这次的秦腔发展战略学术会,艺术研究所也搞了一些类似的活动。这就使我们的文化活动搞活了,搞宽了,使我们的理论研究活跃了,也使我们的人团结了。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一定能够把我们振兴秦腔的工作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谢谢大家!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