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心有真意情自美——《品味秦腔》读后感


  拜读完张晓斌先生的大作《剧坛纵横》丛书之《品味秦腔》以后,余被他的真挚的情怀、美妙如玉的文彩、渊博丰富的知识、风趣幽默的陈述所激动、所激励、所启示。这本书分为“声情篇”与“德艺篇”上下两编。其中上编是他在陕西戏曲广播节目中所作《名家·名戏·名段赏析》的提炼结集,也是我最早看到的本书初稿的核心内容;而下编新补充的部分,无疑又起到增辉添彩耐人寻味的作用。以余之见,张先生的书无疑是一部研究秦腔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成为西北人民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原因,那就是抓住了关键之所在。
  记得2004年6月26日,余在参加陕西省高校戏曲研究会振兴秦腔座谈会中,听到马家骏教授的精彩发言。他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话剧是作者的艺术,戏曲是演员的艺术。不同品种的艺术突出的特点十分明确,一定要认识这个特点。任何东西到了一定的时间都会消亡,旧的消失了,新的就自然产生。一个民族在人类社会留下了什么东西?文化和语言。中国几千年留传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伟大的。世界上许多文化和语言都消失了。秦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种类,我们应引以为豪。现在有一种倾向不好,那就是以炒作的方法过多宣传外国人的文化,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假若中国人过的是外国人的情人节、吃的是麦当劳、牛排,坐的是洋轿车,说的外国话,到那时中国的文化就消失了,语言也消失了,中国在人类社会还剩下什么呢?我们搞中国文化的振兴、秦腔的振兴,就是要保护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
  演员是明星,其他虽然也可能有光但无热。剧团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演员服务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甚至剧团的行政工作都是为演员服务的。演员是戏曲的中心。而演员之所以能成为名家他靠的是名戏、名段。提起刘毓中,人们马上就想到《祭灵》《三滴血》《烙碗计》;说到任哲中,谁会想不到《周仁回府》《花亭相会》?谈到萧若兰,《游龟山·藏舟》《柜中缘》《三滴血》马上现身说法。名家是靠名戏起家的,是靠名段站立住脚跟的。戏迷是从名戏名段中去认识名家的。他们之所以到剧场去看戏,无数次的去看同一名戏名段,原因只有一句话,是看名家的演出。现在之所以到剧场看戏的观众稀少,恐怕与此有关吧?戏迷们期望新的名家能征服他们。有人说戏迷看戏“请是请不来的,撵也是撵不走的。”这话一语中的。张晓斌先生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大观园”开创的《名家·名戏·名段赏析》的意义就在于此。
  通过节目的总体布局和追求,能够明确看到张先生的着眼点是非常高的。涉及的剧种有秦腔、眉户;涉及的剧目既有传统戏,又有现代戏;涉及的演员既有老一辈艺术家,也有新时期崭露头角的戏曲新秀;既有以唱工见长的戏,也有以道白为主的做工戏。可谓式样齐全,各有千秋,流派纷呈,繁花似锦。
  从行文的标题可以感觉到张先生在认真推敲、精刻细雕、认真打磨,使每一个标题文彩纷呈。例如评王辅生《看女》的标题是:“生活情趣、泥土韵味”;说萧玉玲《三堂会审》用的是“玉润珠圆、玲珑剔透”;谈杨天易的《镇台念书》用的是“教学相长,夫妻情深”;李买刚的《包公赔情》标题是“铁面柔肠、真情动人”;贠安民的《金沙滩》是“忠烈照肝胆、热血铸精魂”;左红演唱的《朝阳沟》“情也悠悠,意也悠悠”;王玉琴的《杨门女将》“大义凛然,大气磅礴”;张键民、康正绪《草坡面理》是“唇枪舌剑,斩钢削铁”;说《洪湖赤卫队》用的是“洪湖动惊涛,秦韵壮秋风”……    
  从“名戏名段统计”看,自2002年3月17日到2004年2日27日,张先生在“戏曲大观园”共评析了55次、54个剧目。其中传统戏41个,现代戏13个。这些剧目中的传统戏是千百年来历代艺术家精雕细琢的精品,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世代相传,乃秦人引以自豪的杰作;现代戏亦是产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经过几十年传唱而流播的名戏、名段,成为在重要节日如七·一、八·一、十·一广播电台必选剧目,深得广大听众、观众的好评。
  附:《名家·名戏·名段——戏曲广播节目赏忻》名戏·名段统计    
  1、《周仁回府·新夜逃》 2、《血泪仇·龙王庙》    
  3、《祝福·砍门槛》 4、《看女》
  5、《向阳川》 6、《五典坡》
  7、《游龟山·藏舟》 8、《玉堂春·会审》
  9、《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 10、《节振国》    
  11、《葫芦峪·祭灯》 12、《忠保田·二进宫》
  13、《下河东·困营》 14、《生死牌》
  15、《镇台念书》 16、《红灯记》
  17、《梁秋燕》 18、《杏花村》    
  19、《陕北婆姨》 20、《下河东·祭灵三十六哭》    
  21、《八件衣》 22、《赤桑镇》
  23、《包公赔情》 24、《西安事变》
  25、《屈原》 26、《白逼宫》
  27、《白蛇传·断桥》 28、《大回荆州·诸葛撑船》
  29、《金沙滩·舍子》 30、《罗汉钱》
  31、《朝阳沟》 32、《火焰驹·表花》
  33、《黄河阵·黑虎坐台》 34、《草坡面理》
  35、《杨八姐盗刀》     36、《白玉钿》
  37、《斩李广·五十四个再不能》 38、《徐策跑城》
  39、《孙膑坐洞》 40、《谢瑶环》
  41、《楼台会》 42、《三上轿》
  43、《白叮本》 44、《打金枝·背舌》
  45、《五郎出家》 46、《五台会兄》
  47、《孙安动本》 48、《周仁回府》
  49、《伯牙摔琴》 50、《玉堂春·起解》
  51、《辕门斩子》 52、《岳母刺字》
  53、《白玉楼·观画》 54、《洪湖赤卫队》
  从演员统计看,生角介绍了21人,其中已故名家13人,退休7人;旦角介绍了13人,其中已故名家5人,退休8人;净角5人,其中已故名家3人,退休1人;丑角1人,退休。合计40人。
  新秀生角介绍了6人,旦角3人,净角1人。合计10人。
  共计介绍了50位名家。
  从演员总的介绍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文化大革命”以前,历史新时期。(余称新时期出现的名家为新秀,以示区别)从介绍演员统计可以看出张先生的着眼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在生旦,这一点十分明显。生角介绍了27位名家,旦角16位。
  附:《名家·名戏·名段——戏曲广播节目赏析》介绍演员情况统计。(注:未划√者已故)
  项目 生 旦 净 丑 备注
  任哲中 马桂英√ 郝彩风√ 左 红√ 田德年 王辅生√ 其中:    
  杨天易 阎更平 李正敏 萧若兰 李买刚√ (1人) 生角21人中
  贠宗汉√ 吴 德√ 肖玉玲√ 马友仙√ 周辅国 已故名家3人
  焦晓春 刘易平 李瑞芳√ 阎冬贤√ 张健民 旦角13人中
  名家 郭葆华√ 雷开元√ 王玉琴√ 何振中 张兰泰√ 已故名家5人
  (40人) 贠安民 李爱琴√ 李正华 李爱云 (5人) 净角5人已
  靖正恭 王文鹏 傅凤琴√(13人) 故名家3人
  袁克勤 袁相如√
  张新华 陈仁义
  薛志秀√ 康正绪
  张得明(21人)
  李发牢√ 刘随社√ 侯红琴√ 马 璐√ 宋伯存√   
  新秀 丁良生√ 李小锋√  张 宁√(13人) (1人) 
  (10人) 程香娟√ 康健海√
  (6人)
  上边概括介绍了张晓斌先生《名家·名戏·名段戏曲广播节目赏析》部分(即“声情篇”)的意义和内容。那么该书有什么特点呢?    
  一、注重名家成长之路,以启后学
  张晓斌先生多次在电台呼吁:“台上一大群,都是获奖人,可是有几个真正能挑大梁?”他对评奖过滥十分厌恶,认为这是“捧杀”人才,是不正之风。因此他在书中认真介绍、详细分析名家是如何刻苦磨练的过程,启迪后学者下苦功夫磨砺精进,才是成才的必由之路,一旦机会到来,水到渠成,方可自成一家。如评《血泪仇·龙王庙》一折戏,他说:“就拿阎更平先生来说,他自身嗓音条件并不优越,但演唱效果比有些‘高、尖、亮’者更为强烈感人。原因就在于‘势贵如真’,倾情演人,声从口出,立意在先,不事雕饰而重传神。这是他把自己与人物完全融为一体的必然结果。当年阎更平先生演《血泪仇》时,总是早早化好妆,静静坐在那里,酝酿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行话说叫做提前‘入戏’,一出场便能‘镇’住观众,其奥妙就在这里”。    
  对“农民总统”任哲中大师,张晓斌十分感慨:“尽管历史的阴差阳错,没有给予他像某些同龄名优那样京华献艺、江南蜚声的机遇;也没有给予他像一些新秀那样撷取‘梅花奖’的缘分。但钟爱戏曲艺术的‘上帝’们,却慷慨地赐予他‘秦腔领袖’的珠荣:没有什么奖项比这顶桂冠更具含金量!”    
  张先生在书中介绍了许多名家成长之路,对艺苑后学来说,俱是生动教材。  
  二、注重知识性的介绍
  张先生每评析一折戏时,都十分注重介绍该戏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戏剧知识,以提高欣赏者的知识层面,更加了解该戏的内在蕴涵。如对《打金枝》,他介绍说:“《打金枝》又名《大拜寿》《满床笏》。京剧、汉剧、晋剧、越剧、评剧等剧种均有此剧,湘剧初名《福寿山》,川剧名为《汾阳富贵》。秦腔有《望月楼》《郭暖拜寿》《解甲归田》等别名”。
  特别是介绍秦腔《下河东·三十六哭》和《斩李广·五十四个再不能》,更是考证详细,条分缕析,很有说服力。让听众和读者受益匪浅,使秦腔演员中演此戏者也弄不清的问题得到了澄清,给人们以解惑释疑的正确引导。
  三、讲唱合一,声情并茂
  在“戏曲大观园”评析《名家·名戏·名段》时张晓斌先生边说边唱,栩栩如生,形象感人。在结集成书时,保留了这些重要的唱词,虽然听不到唱腔,但相信听过他评析的读者一定会回忆起他的声貌,从而留下更深的印象。
  张晓斌先生家贫,幼即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艺,40多年来先生从事过舞台表演、编剧、导演、节目主持人、剧团团长,在电台主持《张晓斌梨园趣闻》《名家·名戏·名段赏析》等专题栏目。现为国家一级编剧。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取得了令人赞叹的业绩。他主持的节目被人誉为“戏曲界主持节目第一人”!他在电台谈戏堪称一绝,他积累的戏剧资料有数百万字之多。他参与创作的剧本曾获得国家级最高戏剧奖项;《张晓斌梨园趣闻》被媒体称赞为“名角说戏,特色独具”,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为之召开了研讨会;《张晓斌梨园趣闻》从历史、地域、人文的角度审视三秦梨园往事,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唤起人们对戏曲的喜爱。他和陕西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爱美,同时被评为陕西戏曲节目最佳主持人;他在《陕西广播电视报》创办的专栏节目《戏苑趣话》发表了大量的文稿,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戏剧资料。如“一场未演完的拥军戏”“秦腔在台湾”“戏曲节目主持人探源”“戏坛名宿巧补台”“黄俊耀和他的《梁秋燕》”“梨园夫妻共舞台”“光照剧坛的秦腔五红”“周恩来张学良同台唱秦腔”“曹禺大师谈秦腔改革”“田汉梦魂绕长安”“钟情护花马少波”“李超诗词颂秦剧”……
  张晓斌先生的艺术生涯十分丰满:学戏、演戏、编戏、管戏、评戏、主持戏曲节目,可谓戏曲行当他占据全了。因此他说起戏来头头是道,栩栩如生、形象感人、引人入胜,深得梨园内外一致好评。
  2005年5月,年届花甲的张晓斌先生解甲归田,步入退休领域之中。为了总结一生的追求,他甘于寂寞,笔耕不辍,以惊人的毅力撰写出三本书稿,形成了《剧坛纵横》丛书,其中之一便是《品味秦腔》。余有机会先睹为快,拜读再三,感慨颇多,遂写就以上读后感就教于张先生,亦表示作为知己朋友的祝贺之情。
  2006年10月8日 于陋室灯下
  (作者系资深戏曲研究者、原中华梨园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