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艺海同舟心相印——《秦之声》节目“梨园夫妻共舞台”拾趣


  几年前,《秦之声》在“花开一枝”这个板块里,录制过一期《舞台夫妻知多少》的节目,曾经多次播出,深受观众喜爱。我作为主持人,常被戏迷朋友问及节目制作的过程,并索要现场搞的那些串台词。这里仅能回忆起大致情形,也算是迟到的回音吧。
  那期节目,编导组邀请省、市剧团部分演员出身的伉俪参与,他们是生活中的伴侣,舞台上的搭档,情投意合,相濡以沫,为秦腔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通过电视荧屏集体亮相,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褒奖。为了体现轻松活泼、富有情趣的风格,不留刻意编排的痕迹,要求演员们顺其自然,“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现场采访,随意作答,主持人即兴总结,点到为止。相互之间讲些什么,事先都不知道。目的在于现场“出彩”,收到欢快愉悦的效果。同时登场的舞台夫妻共有13对:    
  王集志 王玉琴:夫唱须生,妻工青衣,同在西安市秦一团,共演《三娘教子》,相依相傍已有半个世纪。王大姐最先开口:“我俩同台几十年,能有今天也不容易。我要好好照顾他的身体,关心老伴就是爱护自己。”说得好!因赠对联祝贺:“一曲教子深情意,三娘薛保两相宜。”
  吴 德 王群英:两人自年轻时参加工作起,一直在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均以演现代戏成名。早年排演《梁秋燕》,吴演梁老大,王演梁大婶,由戏缘结情缘而有姻缘。可谓“当初年轻娃,演戏成一家。梁老大、梁大妈,台上台下夫妻俩。”
  尹良俗 傅凤琴;尹为易俗社小生名家,傅为市秦一团旦角名伶。夫妻二人虽不在一个单位,但常以家庭为排练场,艺术上相互切磋,磨砺精进,堪称梨园知音,故赠对联赞曰:“唱声唱情雅俗共赏;名生名旦琴瑟和谐。”
  张森伶 广雪琴:二人同在市秦一团,夫搞作曲,妻演旦角,倾心支持,相得益彰。森伶身材瘦小,雪琴个头高挑。妻子坦言:“我演《庵堂认母》,是他给我顺唱,艺术上的帮助永远难忘。我的唯一希望,要他长高吃胖!”在观众的笑声中我即插话称赞:“丈夫作曲妻演唱,《庵堂认母》传四方。”
  贠宗翰 恒宝珠:当年同在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夫演须生,妻工旦角。后宝珠改行,工余承担全部家务,以便让丈夫保重身体,集中精神钻研技艺。宗翰说:“我欠她的太多,除了把戏演好,还能用啥感谢。”因有赠言:“事业成功谁支持?宗翰家里有宝珠。”
  卫宝善 马渝归:二人亦为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同台演过《霸王别姬》,夫饰项羽,妻饰虞姬,故以对联称道:“生活中相敬如宾愿效张敞画眉;舞台上忍痛割爱最憾霸王别姬。”
  郭葆华 惠莉华:同为易俗社建国后培养的第一批演员。郭演须生,惠唱正旦,《游龟山》中分别以田云山与田夫人同台。郭还在秦腔《西安事变》中成功地扮演过周恩来。可谓“须生正旦同为一家,葆华莉华双秀双华。”
  张宁中 张锦华:因有同科学艺情,后来同姓结亲眷。均为易俗社武戏演员,夫以短打见长,妻以武旦出彩,同台演过《武松打店》等戏,因以戏言笑赠:“康宁中共度过锦绣年华,舞台上对手戏见面就打。”
  薛庆华 张 燕:薛为易俗社长靠武生,以演《挑滑车》称誉。张曾在渭南市秦从艺,后调入西安市秦二团,旦角戏唱做俱佳。梨园夫妻,艺痴而情真,意切而温馨,不能不令人赞叹:“男唱武生女唱旦,喜庆华年双飞燕。”
  王根才 齐海棠:王为易俗社短打武生,“哪吒戏”相当出众。齐为市秦一团文武兼备的旦角,《会阵招亲》中饰穆桂英颇受好评。因有“亦文亦武英姿飒爽,根才叶茂海棠花香”赞语相赠。
  陈西秦 赵 虹:夫妻同为小生演员,分属市秦二团和一团。西秦处事精细,赵虹为人率直,同行结同心,敬业情更深。故赠以戏言:“在台上演小生恰如弟兄,到家里才能把男女分清。”
  孙存蝶 刘文卿:孙乃名丑,人所共知,先前从艺在甘肃,后入研究院青年团。刘亦曾做演员且扮相俊美,对丈夫事业多有支持。存蝶自我调侃:“咱这模样不太赢人,出了门媳妇却很放心。”遂以戏言对戏谑:“丈夫演丑人欢迎,媳妇唱旦最心疼。”
  张晓斌 左 红:因本人主持节目,故最后才涉及自家。当我推出左红介绍:“这位是我舅的外甥媳妇,我妈的儿媳妇,我娃他妈”时,她接过话茬:“我俩是同期同学,我在秦腔团,他在眉碗团,我对他的最大意见,就是在家里啥都不干!”众人哄笑,我亦默认。因我俩演过《苏三起解》,便以此说道:“生活中最理解我的是娃他妈,唱《起解》她把我还叫干大!”
  2001年10月17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