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编演兼长南怀容——从一张剧照引起的岁月回忆


  1998年7月14日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演场,华灯辉映,管弦齐鸣。为祝贺院庆60周年而演出的大型戏曲综合晚会“秦声荟萃”正在进行。
  一位退休老同志的出场格外惹人注目。他就是已从演员改行多年的国家一级编剧南怀容,此番应邀重上舞台,着妆彩唱眉户现代戏《粮食》中田生德的主要唱段“凉水浇头心发烧”。嗓音浑厚,韵味浓郁,行腔未罢便博得满堂喝彩。眼尖手快的摄影师,在举座掌声四起的一刹那,快速抓拍了一张珍贵剧照,正可谓,再现昔日旧风神,一瞬间中留永恒。作为这台晚会的撰稿和导演,透过这凝固的人物造型“定格”,不禁思绪划过了四十年的时空界限……
  南怀容老师早在1950年秋季就进入剧院,我认识他是在自己1958年7月参加工作以后,我们同在当时剧院三团演员队。他以在《粮食》中成功地塑造了老农田生德的形象而成名,1956年在全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演员二等奖。到1958年陕西戏曲演出团赴京重排时,戏中田双锁由我担任,人物与田生德是爷孙关系,这个现代戏的“娃娃生”,恰恰是我从艺后扮演的第一个角色。初登舞台,我紧张得手脚无措,说话声音简直像蚊子在叫,南老师鼓励我:“甭怕,你就当台下观众是石头,声放大,字吐真!”经他这一说,还真为我壮了胆呢。
  那时我随团“跟班”学艺,和大人们在一起,上戏机会自然很少。偶尔演个有名姓的角色,也不过书僮、家僮一类小人物。好处是有机会上台,有空便躲在侧幕旁边看戏。怀容老师虽也演过传统戏《曲江歌女》《金琬钗》(均为崔琬)、《白玉*(左王右真)》(吕思成)等戏中的一般官宦角色,但他的专长则是现代戏。无论正、反面人物,经他演来各具特点,除《粮食》中勤劳能干,性格刚强,充满翻身感,虽有较强自发思想,但又拥护党和政府的田生德之外,其他如《梁秋燕》中热情干练、平易近人、为民办事、坚持原则的田区长;《春雷》中色厉内荏、迂腐顽固、对抗工农革命的老豪绅;《苦菜花》中为虎作伥、穷凶极恶、破坏抗日的汉奸王竹;《蟠桃园》中阴谋反攻倒算的敌对分子李敬斋等。尤其是《两颗铃》中塑造的台湾派遣特务14号梁名义,诡谲奸诈,巧于应变;改扮小贩,不露声色;被捕受审,伪装“口吃”,那个“结巴”语言处理,夸张而又真实,分寸把握准确,不故意卖弄“噱头”,却收到极好剧场效果,惟肖惟妙,令人叹服。
  有趣的是,五十年代初期,他曾担任过剧团业务干事;到我年龄稍长之后,自己又干上了这份差事。怀容老师不仅给我指点如何做好业务组织工作,还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地辅导文化学习,注重从提高文学修养上帮助年轻人。那时团上思想政治工作气氛很浓,配合日常排演中心任务,由党团支部组织的板报、墙报办得十分活跃,我曾连续几年担任《青年生活》《艺林漫步》的主编,为了组织文章出刊,经常请老师们帮忙撰稿。记得1962年,为向国庆献礼而赶排碗碗腔《小忽雷》和眉户《两颗铃》时,我们出过一期墙报特刊,由于时间紧迫,凑来凑去稿件不够,怀容老师看我很着急,就说:“碎碎个事,没啥。我说你记,咱现编。”于是,他便即兴来了一首诗:“九月时节菊正盛,全团老少劲倍增。莺莺怀抱《小忽雷》,老吴锄奸《两颗铃》。梨园春秋繁华景,甘为人民唱新声……”(诗中莺莺、老吴句,分别指两个戏的主人公郑莺莺与侦察员吴志海)。当时真让我既感激又羡慕,心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开口成章、提笔成文,那该有多好啊!
  世上的事往往很巧合,恐怕也是一种缘分吧。在剧团前辈师长的指导提携下,后来我居然也拿起了笔,学习创作写剧本,并有机会与怀容及其他老师合作:根据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碗碗腔《春苗》;依照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接班以后》改编眉户剧《雨露春苗》;赴上海、苏州观摩学习,看戏选戏筹划移植新剧目;重新整理《粮食》《两颗铃》剧本,使之恢复排练重演,再现优秀剧目光彩……
  令我难忘的是,几次创作任务的完成,大多在院外进行。每到一地,除共同研讨剧本、分头执笔之外,怀容老师还主动承担了前站后勤工作,疏通关系,安排食宿,积极热情地搞好服务,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由此使我感受到,善于联系群众,乐于惠及他人,甘做铺路石子,也是他特有的一种美德。
  怀容老师的热情与执著,更在于对现代戏创作的锲而不舍。他出身演员,熟悉舞台,了解剧种特点,深谙艺术规律,富有实践经验,文学功底较厚。这是他从事编剧的优势之所在。多年来,独立或参与创作、改编、移植的剧目达20余种,作品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动鲜活的语言而见长,一经上演便受到同行和观众的欢迎与好评。其中《送猪》(与刘小虎合作)荣获1960年全省青年演员会演剧本奖;《爱与恨》(与毋致、杨淑琴合作)荣获1980年省直剧团新剧目创作二等奖;《杏花村》(与毋致、杨淑琴合作)荣获1982年全省剧本创作二等奖并被拍成戏曲艺术影片。接着又创作了该剧姊妹篇《酒醉杏花村》,成功地展现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绚丽画卷,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反响,并受文化部邀请晋京,向中央领导及首都观众汇报演出,一时饮誉京华颇受赞扬。随着事业上的显著成就,他的名字及业绩进入了《陕西文化艺术名人录》……
  行文至此,再观剧照,风采依然,备感亲切。剧坛老将,现已六旬有八;七秩在望,雄心壮志不老。惟愿怀容老师的有生之年,夕阳犹自发光热,再抒华章传佳作。
  1998年8月暑中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