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秀外慧中具文才——秦腔旦角名家全巧民的台上台下


  说来也巧,在秦腔《三滴血》里,五台县令晋信书“滴血认亲”的断案依据,来自晋代周斐《汝南先贤传》的有关记述;而在该剧中有过绝妙表演的全巧民,祖籍恰属河南省汝南县。其父当年系冯玉祥将军部下,戎马倥偬辗转入秦,驻军西安时节,婚娶经营中药店的山西临猗老板之女,1938年2月生下全巧民。因其自幼酷爱秦腔,11岁时即入易俗社第14期学员班,从此迈上了演绎多彩人生的艺术征途。
  秦腔“巧姐”
  名如其人,艺如其名。一个“巧”字便是对全巧民的最美写照。她身材娇巧,天性灵巧,演技奇巧,富于机巧,以花旦戏独具神韵,闺阁小旦也有特色。从小演到老,多是小家碧玉或大家闺秀,以《三滴血》之贾莲香最具代表性。1958年梅兰芳曾在文章中称赞:“她塑造的这个鲜明活泼的少女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全巧民虽已年过花甲满头银丝,但化妆扮戏粉墨登场,依然焕发着青春之气。有一次她应邀随我院眉碗团演出,上车后坐在—位年轻电工前边。电工未见过台下的全巧民,以致近在咫尺竟未察觉,闲聊中向同座问道:“听说演出有全巧民,咋不见人呢?”同座小声示意:“你前边坐的就是。”电工将信将疑地说:“不对吧?电视上明明是个年轻的,咋会是老太太!”可见永葆艺术常青的人,年龄不是衰老的象征。
  当然,自身条件的优势并非成才的唯一因素;个人的刻苦磨砺和师长的悉心栽培尤为重要。全巧民的幸运恰恰在于深得名师教诲。早在学生时代,其蒙师田少易及王天民、凌光民、宋上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前辈均为之苦心授艺,所演《洞房》《少华山》更由王天民真传。崭露头角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荀慧生分别为其亲授《贵妃醉酒》《豆汁计》。艺术成熟之际,又赶上参加“三大秦班”赴京汇报和巡回南方13省(市)演出,以及拍摄戏曲影片《三滴血》等大好机遇,遂蜚声剧坛而享有盛名。直至1981年东渡日本,在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地访问演出,为秦腔艺术赢得新的荣誉。“巧姐”的机缘实在太巧了!    
  坤伶“秀才”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无论行内行外人,大家公认看全巧民的戏,是—种美妙的艺术享受。以《虎口缘》《柜中缘》为例,她所饰演的贾莲香与许翠莲,同是小家碧玉,同属花旦行当,但前者是花季少女多稚气,虎口脱险有余惊,虽感激救命恩人,视之为生的希望,却以好奇浪漫的态度对待男女情爱,天真无邪,清纯憨直是其本色;后者是待字闺阁但成年,芳心深处萌春情,尽管解危救难,相遇可意之人,但内心的隐秘不便轻易外露,善良内秀、娇柔羞怯为其基调。全巧民以娴熟的演技,把两个人物刻画得十分鲜活,毫无雕琢与雷同的痕迹,充分体现了她那崇美、唯真、求深、创新的表演风格,誉为炉火纯青也非溢美之辞。
  多年来,全巧民台上认真演戏,台下注重学习,历史知识、古典文学、戏曲理论、音律声韵乃至人文民俗等方面,均有广泛涉猎,吸取营养充实自己,坚持不懈获益匪浅。因而不但戏演得真切动人,而且还创作发表过剧本,如眉户《三抢镰》、秦腔《卖药记》等。她还喜好书法艺术,毛笔字写得不错。我妻子左红也是旦角演员,曾向“巧姐”索要《背舌》剧本,她竟以蝇头小楷工整地抄写出来,字体隽秀令人赞叹。我为陕西文艺电台作《梨园趣闻》专题,有一期节目引用田汉先生《游乾陵》诗句,对其中“偏崇乾德秋帆字,高许金轮沫若诗”的“秋帆”是谁,一时来不及查找出处。全大姐听了广播后打电话告诉我:“秋帆”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字,号灵岩山人,并详细介绍了其人其事。我非常感激她的帮助,她却说:“甭谢我,这是你老哥的功劳。”原来她的丈夫杨礼未先生是陕西师大教授,不仅博学多识,而且热心秦腔,在文化方面对妻子帮助极多。在这个书香之家、艺术之家里,妇唱夫随,夫教妇学,充满治学与研究的气氛。“近水楼台先得月”,难怪全巧民被人视为“坤伶秀才”!
  2001年12月26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