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飞天美神”臻妙境——苦练成家的秦腔名旦马蓝鱼


  1958年11月的一个夜晚,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秦声回荡。陕西戏曲赴京演出团二团《游西湖》的演出刚刚结束,周恩来总理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接见演员。忽然,他转过身向台下招手,大声说道:“畹华,畹华,请上来吧!”梅兰芳先生(名澜字畹华)上台后,总理拉住他的手,指着扮演李慧娘的马蓝鱼说;“这是咱们边区的娃娃!”他用手比画着,“那时这么高,现在都这么高啦!”总理的话语使人想起十年前的情景……    
  1948年2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镇川堡招生,年仅12岁的马蓝鱼幸运地被录取了。她祖籍蒲城,生于榆林,原名蓝玉。可能是“五百年前一家人”的同姓缘分吧,马健翎团长格外喜欢这个小姑娘,便意味深长地对她说:“蓝玉的玉,固然很好,可玉是死东西,你以后应该生活在民众之中,如鱼得水,我绐你改名蓝鱼吧!”
  从此,马蓝鱼立足黄土地,扎根民众中,步入毕生热爱的戏曲艺术之路,也是充满艰辛的刻苦磨炼之路……    
  战争岁月里,在物质条件极差的环境中,她年纪虽小练功却非常吃苦。压腿、劈叉、拿顶、下腰,老乡们说这是“拔筋哩”,实在是疼啊!可她硬是咬紧牙关往过熬,疼得掉泪也不哭一声。没有钟表,练功靠点香计时,每道工序她都比别人多坚持一倍到几倍的时间,以争胜倔强的劲头,练骨练筋练气力,摸爬翻滚打基础。进团三个月,居然在“娃娃队”里考了第—名。排练马健翎的新编历史剧《鱼腹山》时,由她扮演王兰英,以精彩的技艺受到边区群众的欢迎。
  解放进西安,“供给制”的生活待遇,比在延安时舒服多了。但她的吃苦精神却更加顽强。不上大街逛商店,不重修饰重事业,从早到晚“灯笼裤”(宽腿练功服)不离身,一天三晌钻在练功棚,跑圆场、练翻身、走身段、舞刀枪,从不敢有半点松懈。她把程砚秋先生所说的“大云手涮腰”列入必修课,没有一天间断过;她惜时如金,分秒必争,甚至天不明爬起来“练私功”。当别人进入功棚时,她又跟着练第二趟功了,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刻苦磨砺,奋发进取,使她在花旦、青衣、刀马旦各方面出类拔萃,成为戏曲研究院二团旦角行当的佼佼者。
  排练《游西湖》,她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最多。马健翎改编的这出戏,主人公李慧娘唱、做并重,舞、打兼有,难度极大也最为吃力。为了把“鬼怨”中的“云步”、“鬼步”走好,她曾向戏剧教育家封至模学习“踩跷”,练得腿疼脚肿穿不上鞋,终于达到轻盈飘忽、举步若仙的效果;为了用“吹火”技巧表现人物的复仇抗争精神,她曾向前辈名旦何振中学习“火彩”,用黄土面儿代替松香,放在桌上一堆堆地用口去吹,直到练得十分娴熟;为了提高唱腔艺术,她针对自身嗓音的弱点,虚心向李正敏、杨金声先生求教,并吸收程砚秋的练声方法,坚持不懈地与琴师合作练唱;为了准确体现“钢刀把我的头首断”这句唱词的一个手势,她按导演要求的感情和节奏.连续做了二三十遍,不达标准绝不轻易放过。在艺术上她对自己要求极严,严得近乎于自我惩罚。她特别能吃苦,苦得让人看着替她心疼。她的精神激励了身边同仁,也感动了京剧大师尚小云,他不仅接收马蓝鱼为弟子,给她排练了《昭君出塞》,还把自己的双剑送给了蓝鱼……
  苦中走出成功路!马蓝鱼英年崛起冠领群芳,成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四大名旦”之一,其代表剧目首推《游西湖》。该剧于1953年搬上舞台,1956年参加全省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马蓝鱼荣获演员二等奖。到1958年晋京汇报及后来巡回江南十三省(市)演出,《游西湖》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人们赞誉马蓝鱼是“飞天美神”“火中凤凰”。京剧大师梅兰芳评价说:“马蓝鱼在‘鬼怨’一场中,把慧娘的悲愤心情和善良性格,在那如泣如诉的歌唱和矫健轻盈的舞蹈中,刻画得很细致,把人物形象提高到了英勇高洁的峰巅。”“这个复仇的女鬼,真是壮丽极了,也勇敢极了!”戏剧家田汉也曾赋诗赞叹《游西湖》
  寻春偶过李家墙, 赠得红梅刻骨香。
  藏剑莫逄丞相笑, 追舟难得学生狂。
  水边不许怜年少, 花下凄然葬艳妆。    
  不是精魂能吐火, 爱情真比死犹强……
  2001年11月21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