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粉墨春秋七十年——秦腔表演艺术家杨金凤艺术生涯

                              
  我们怀着十分喜悦和崇敬的心情,为秦腔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表演艺术家杨金凤先生,隆重举行从艺70周年研讨会,并向老寿星80华诞喜庆表示热诚的祝贺!
  长期以来,在三秦大地乃至西北各地戏曲工作者及广大观众心目中,杨金凤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一种象征,一个有影响力的代表。之所以这样,完全在于她将自己的整个身心献给了秦腔艺术事业,在奋进跋涉的道路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一
  杨金凤先生祖籍陕西武功。她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擀毡匠,为谋生计携家出走宁夏,于1923年在银川生下女儿金凤。1933年杨金凤刚满10岁,便随哥哥杨金民(艺名“十二红”)入丁振华戏班,师从吕少亭(艺名“金叶子”)、寇银川(艺名“大嘴旦”)等人学艺。因她天赋聪敏又勤奋刻苦,以《柜中缘》《捡柴》《放饭》《杨氏婢》等戏开门,12岁即崭露头角,人称“小十二红妹子”。13岁时在靖远结识了管艺中、吴德育等名角,艺术上颇受教益。后又相继入张云亭、田德年、金中社、康正堂等艺人班社,在频繁流动的艰难环境中,又随前辈学会了《白玉楼》《白玉梅》《白玉钿》《天河配》《五典坡》(前后本)《南天门》《春秋配》《杀狗》等剧目。大量的演出实践使其艺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1941年,经惠化民引荐到兰州,先后在众英社、易风社、文化社及精诚剧团从艺。随着年龄和技艺的同时增长,又接连演出过《二度梅》《白蛇传》《二进宫》《双诗帕》《美人计0》《汾河湾》《夺锦楼》《打金枝》《吕四娘》《鸿鸾禧》《进妲己》《进骊姬》《木楠寺》《玉虎坠》《桑园会》《九件衣》《软玉屏》《奇双会》《东林书院》《卧薪尝胆》《卖酒》《三滴血》《凤仪亭》《日月图》《人月圆》《月下圆》《霸王别姬》等一大批传统戏。此时她正值锦绣华年,扮相秀美,嗓音甜润,表演细腻,惟妙传神。一时轰动金城,成为几个班社的挑梁骨干,又得“兰州红”美誉。
  1949年兰州解放,杨金凤又先后进入甘肃实验剧团和新光社。1951年甘肃省举行第一届戏曲会演,她演出了封至模编写的《陆文龙回国》,饰演主角乳娘,按人物年龄与行当,前为青衣,后为老旦,展示了大雅超凡的艺术功力,从而荣获演员特等奖。这是她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1952年10月,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京举行。杨金凤参加了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的演出团,在秦腔现代戏《一家人》(又名《保卫和平》)中饰演配角冯大妈;《游龟山》“二堂献杯”与“三堂会审”中饰演胡凤莲,荣获演员三等奖。“西北演出团”回到西安之际,适逢西北戏曲研究院成立,为了延揽艺术精英,充实骨干力量,经马健翎院长竭力推荐,在大区党政领导支持下,杨金凤和西北几位著名艺人一起,被正式调入戏曲研究院,先后在院属二团和一团担任主演。
  在新的艺术天地里,置身于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艺术研究氛围,杨金凤努力学习文化、历史与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与艺术综合素质,以高昂的热情投入业务工作,又在传统戏《铡美案》《游西湖》《安安送米》《庚娘杀仇》《庵堂认母》《窦娥冤》《双明珠》和现代戏《两颗铃》《血泪仇》《夺印》《朝阳沟》《燕子河》《向阳川》《送猪》等一批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成功地塑造了各具性格特色的典型人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间,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在《杀庙》中饰演秦香莲,荣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随陕西戏曲演出团晋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0年陕西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中获眉户现代戏《讲卫生》导演奖。   
  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杨金凤相当多的时间在随团下乡演出中度过。作为一个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老艺术家,她服从分配、不讲条件、任劳任怨、不摆架子、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足迹踏遍三秦大地,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她把欢乐和笑声送给了人民,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机会捧取奖杯,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口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赏,对她来说就是最有价值的奖赏。
  二
  杨金凤先生是在艰难岁月破土而出,又在阳光时代卓然成家的艺术典范。为了实现自己对发展秦腔事业的理想追求,她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执著与热情、信念与毅力、智慧与胆识、精神与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其一,刻苦磨砺、知难而进、好学深思、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
  杨先生自幼年学艺开始,便有一股可贵的犟劲和韧劲。14岁初演《杀狗》时,因艺术上的嫩稚和经验的不足,加之涉世未深,缺乏生活体验,不懂人物刻画,手、眼、身、法、步全不到位,结果把戏演砸了。在观众喝倒彩的难堪之中,她伤心地失声痛哭。然而,面对失败没有退缩,她暗下决心,寻找差距,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甘肃肖彦芳的身段道白,还是山西王存才的台步神态,甚至连业余演员的点滴之长,她都虚心吸收。经过认真琢磨,反复苦练,终于踏破荆棘闯出新路,以别具一格的表演特色而重振声威。后来,她又根据自己的演出体会,总结提炼出塑造焦氏以“三快”(心快、形快、口快)为贯穿线和表现程式上的“三三制”,即“三进门”、“三手腕”、“三挪椅”、“三条件”、“三给钱”等重要环节。直到她年过半百再度演出时,又进行过“三改动”的精心处理;用十年磨一戏的精神,使之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其二,规范严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艺术至上的舞台作风
  在杨先生的心目中,观众绝不是“傻子”,台下每双眼睛都是镜子。因此,演员也不应该是没有理智的“疯子”,上台演戏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严肃认真不走样,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要舍得出力下苦,宁可累倒后场,决不砸在台上。这是她几十年来信守的法则。早在16岁时,她在田德年剧社搭班子,有一天连演5本大戏,上午《蝴蝶杯》前后本,下午《家庭痛史》,晚上又是《五典坡》前后本。从上午10点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铜器不停戏不断,只能抽空轮换着吃饭。她是“全天候”的旦角主演,包着大头扛到底,尽管晕得想呕吐,依然打起精神把戏演完。直到成名之后,即使再拿手的戏,只要多日不演,再演时必须事先过戏,绝不马虎从事,从化妆穿戴的一点一滴,到唱念表演的一招一式,都严格按规范操作,没有似是而非、不伦不类的东西。看她的戏是最讲究的艺术享受。尤为可贵的是,她自己担任领衔主演是这样,为田德年、刘易平、阎更平、任哲中等名家配戏时仍是这样。而且更有“甘做绿叶扶红花”的精神,乐于接受不起眼的“小角色”,艺术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胸襟开阔、善于合作共事的崇高品质。   
  其三,博采众长、融会化合、一专多能、行当全面的精湛技艺
  杨先生艺术阅历资深,舞台经验丰富,长于刻画人物,尤能以情动人,称得上一位大家。博采众长,功力深厚是一个主要原因。早在1952年、1958年两度晋京演出时,她就先后和梅兰芳、程砚秋、筱翠花等京剧表演大师有过多次接触,得到过艺术上的教诲,留下难忘印象。从陕西的前辈名家那里,学到的东西更多。比如,她演的《走雪》能够成为折戏中的精品,就得益于戏剧教育家封至模、惠济民和旦角宗师李正敏、何振中等人的悉心指导,她从表演处理、唱腔运用、动作设计各方面,吸收了每个前辈的特点,融会化合为自己的东西,舞台上就闪现出别样风采。她演过一百多出剧目,正剧、悲剧、喜剧都有。传统戏中涉及旦行门类的如小旦、花旦、闺阁、彩旦、青衣、老旦甚至小生等,皆可适应,一专多能,驾轻就熟,令人叹服。表演上既有行当,又不行当化,更敢于打破行当的束缚,目的全在于拓展塑造人物的艺术天地。反映在现代戏里,无论中老年妇女,还是正反面角色,上台得心应手,演来个个传神,诸如纯朴善良的拴保娘(《朝阳沟》),热诚正直的冯大妈(《一家人》),尖酸放荡的烂菜花(《夺印》),特别是轻浮妖冶而又阴狠险恶的白玉花(《两颗铃》),她塑造的这个女特务,更为全剧增色,堪称独树一帜。就连《红灯记》里的卖粥婆,没有一句台词的群众角色,她就凭几个眼神和动作把戏演活了。她主张演员要过五关,即“会、通、深、精、化”;自己首先完美地做到了。这是她精湛技艺的经验之谈。
  其四,善于继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精进的开拓精神。
  《卖酒》是一出老而又老的传统戏,且原剧中夹杂着不少色情成分。杨先生在几十年的演出中,与她的合作者刘亘天一起,取精华,去糟粕,脱窠臼,开生面,沙里淘金,边演边改,常演常新,称得上推陈出新的杰作。单就结尾的改动便可证明。按照旧本演法,正德皇帝在戏中淫言秽语恣意挑逗,一心想占卖酒村姑的便宜。而李凤姐明知来者不善,最后还曲意讨封,使人物走了向,戏也变了味。而杨先生现在的演出处理是,任你皇帝亮出龙袍,凤姐非但不买账,反用笤帚把他赶出去,以致皇上无奈叹息:“乡棒乡棒,不认皇上。”凤姐则反唇嘲讽:“卖酒卖酒,遇见死狗。”实在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直到纪念封至模先生百年诞辰时,杨先生以年过七旬的高龄演出该剧,被人们称赞为“七十二岁的小姑娘”!    
  无疑,杨金凤通过熔古铸今,精雕细镂的长期努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表演流派风格。她的艺术成就早在六十年代就已榜上题名,并为社会各界所一致公认。如果不是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使她蒙受了不公正的屈辱,剥夺了一个艺术家的创造权利,也许会有更多的艺术精品奉献给关爱秦腔的人们。
  三    
  杨金凤先生毕竟是个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人。被动乱岁月所造成的损失,她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尽力来补偿。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秦腔”号召的时候,正是她的退休之年。为实现未了的心愿,她不顾年事已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是她,积极恢复自己的拿手戏,经过重新打磨,使之再现风采,随西安市老年人文艺协会下乡、下厂演出40多场。此后,为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和陕西电视台录制了《杨金凤舞台艺术》资料片;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录制了秦腔旦角表演艺术教学片;为甘肃省振兴秦腔学会录制了《杀狗》,并应该会邀请“回娘家”,与小生名家高登云一起,为重建兰州市工人俱乐部和庆祝教师节进行义演,把二十多天的演出收入全部捐赠当地,引起强烈反响。《甘肃日报》、《兰州日报》发表评介文章,有关部门赠送“秦苑之花”锦旗一面。有位教师特意赠诗称赞:“舒香溢秀五十年,精湛技艺誉陕甘。高尚戏德人称赞,金凤展翅情更添。”
  又是她,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公益事业,在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水灾之际,踊跃报名参加赈灾义演晚会。同时,又随有关单位到贫困地区进行慰问演出,现场自编节目,鼓舞群众士气,以实际行动献爱心,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还是她,应西安、平凉、铜川文化主管部门邀请,为当地秦腔大赛担任评委并进行辅导排练,受聘为西安市艺术学校、陕西省名家艺术学校、灞桥区戏曲学校等团体担任艺术顾问或艺术指导。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东奔西走,不辞劳苦,表现了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授业传艺,教学育人,这是杨先生几十年来的优良品德。历史上,她就曾为省市秦腔界的一大批旦角演员教戏排戏,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其中不少佼佼者,早已成为群众推崇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近几年,来自我省关中、陕北、陕南以及甘肃、宁夏,青海、山西乃至福建等省区的青年演员,千里迢迢,慕名求教者人数更多。凡登门者,她都热情接待,悉心指导,不计报酬,不图名利,艺德人品,堪为风范。杨先生也不愧是大手笔,无论是谁,只要经过她的调教指点,艺术上都会有显著成效。比如,她为我院一对中年夫妇排演的《桑园会》,将近一个小时的戏,压缩到三十分钟,剧本情节进行了大的调整,思想性和艺术性更为突出,音乐唱腔也进行了重新设计。结果在全省“农行杯”大奖赛中,两位演员分别荣获一、二等奖,音乐拿了设计奖,而杨先生本人也荣获了导演特别奖。后来,她又为这对夫妇的女儿排了另一出戏,而且也获了奖,一时传为梨园佳话。如果要问杨先生个人究竟为了什么?用她的话说:“我不愿把人民给我的艺术带到棺材里去,要把它留给人民,传给后辈。只要秦腔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也就心安了!”
  杨先生的辛劳人们有目共睹。杨先生的功绩社会不会忘记。她不仅是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中国剧协会员、陕西剧协会员、西安市老年人文艺协会会长、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而且,她的专业成就被录入《中国文学家传集》戏剧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1989年被评为陕西省文化厅直属单位模范退休职工,2000年荣获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金色岁月人生辉煌八十春;凤鸣秦声艺苑灼华七十秋。
  杨金凤不仅属于她自己,也不仅属于戏曲研究院,她更属于三秦大地,属于整个秦腔艺术事业!       
  2003年3月10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