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皇家戏唱出了人情味——康正绪、何振中、傅凤琴《打全枝》“背舌”点评


  秦腔传统剧目《打金枝》,是一部富有戏剧性、喜庆性和人情味的好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打金枝》又名《大拜寿》《满床笏》。京剧、汉剧、徽剧、晋剧、粤剧、越剧、评剧等剧种均有此剧;湘剧初名《福寿山》,川剧名为《汾阳富贵》。秦腔亦有《望月楼》《郭暧拜寿》《解甲封王》等别名。其中各剧种有同名折戏《进宫背舌》《男绑子》流行演出。本戏故事写汾阳王郭子仪寿诞佳期,众孩儿携妻子过府拜寿,惟独六子郭暧只身前来,竟被兄嫂弟媳们戏谑一番。郭暖气愤回宫,砸坏宫门红灯,殴打妻子升平公主(唐代宗之女)。公主进宫背舌,郭子仪绑子上殿。代宗顾念郭家保国功绩,反为郭暧加官晋爵,并令公主回府赔情,最终以团圆喜庆结局。
  这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剧目,通常民间过喜事如老人祝寿、乔迁新居女婚庆、村社古会等,总免不了要求剧团安排演出,并在舞台两侧贴上大红对联:“秦声歌咏大登殿满床笏拜老寿星;乡音传颂全家福将相和唱乔迁喜”。人们之所以爱看这出戏,从思想价值取向和艺术欣赏方面讲,大致不外乎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出于对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崇敬
  这位跃马挥戈、安邦定国的著名军事家,是华州郑县(令陕西华县)人,生于公元697年,20岁中武举,初任左卫长史(禁军低级官吏),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天德军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率军东讨,屡战屡胜,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二月大败史思明数万军队。是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军赶赴灵武,成为支撑危局的唯一军队,郭被升为兵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次年,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山取而代之,郭子仪乘机出兵,与叛军在长安城南展开殊死较量,斩敌6万,生擒2万,一举收复了长安;十月又收复了洛阳,奉诏回京,肃宗出迎,以功晋升为司徒,封代国公,人称“郭令公”。
  此后,郭子仪会同九节度使,率军北征,大战河南卫州,歼敌4万;再战相州,包围安庆绪于城内。由于宦官鱼朝恩嫉贤妒能,从中作梗,加之史思明又率大股叛军来援,唐军溃败,郭子仪退保河阳,一度罢帅,致使叛军再占洛阳。继而河东唐军又发生兵乱,肃宗只得重新起用郭子仪,从而迅速平定了局势。不久,肃宗病死,代宗即位,采纳郭子仪亲近贤才、远离奸臣的诤谏之言,任命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和郭子仪为正副兵马统帅,率军东出潼关,一举攻克洛阳,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被迫自杀,结束了延续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郭子仪杀敌平叛功高第一,偏又遭到受宠专权的宦官程元振嫉恨,他巧施离间之计,使朝廷再次罢去郭子仪兵权。公元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叛逃,引吐蕃、回纥20万大军进攻关中,危及京城长安。代宗急忙任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领兵拒敌,力挽危局。紧急关头郭子仪挺身而出,利用敌军矛盾,亲赴回纥军营劝降,又率唐军与回纥兵一起击败吐蕃敌军。此后,郭子仪驻守邠州(今陕西彬县)十余年,保护关中和京城免遭洗劫。公元779年,唐代宗病死,郭子仪奉命入朝,辅保唐德宗即位。公元781年,85岁高龄的郭子仪病逝,德宗痛哭失声,废朝5日,诏群臣吊唁,并亲至安福门送灵,被陪葬于肃宗建陵(位于陕西礼泉县东北15公里武将山)。    
  郭子仪以身许国,戎马一生,身历四朝,力挽狂澜,不愧为“再造唐室、勋高一代”的楷模。其部将数十人封侯,幕僚60余人位至公卿,八子七婿显贵朝廷。尽管他立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却能始终严以律己,做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高一世而主不疑”,成为名彪青史的杰出军事家。千百年来,所谓“忠臣没有好下场”的教训屡见不鲜,而《打金枝》所反映的故事内容,恰恰是对这种说法的否定,它符合老百姓朴素而又善良的愿望。观众对郭子仪的敬仰之情,是一种潜在的理想寄托。有功于社会稳定和历史进步的功臣,总是值得后世尊崇与怀念的。 
  二是出于对它的戏剧性和人性化的爱好
  这部戏写出了皇帝与名将的家务事、儿女情,展现了人物的个性色彩,阐发了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论理观念,具有积极的思想教育意义。
  位居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历来以“君权神授、奉天承运”自居,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而颐指气使,凌驾一切。而在这出戏中,代宗(李豫)没有把稳坐江山的功劳归于自己,不忘为再造唐室建立不朽勋业的郭子仪,立足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再说,郭子仪在中唐时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三起两落,身历四朝,比玄宗小13岁,长肃宗15岁,长代宗31岁,长德宗46岁。从年龄上说是后两位皇帝的父执辈(德宗李适曾为之赐号“尚父”);但又是代宗的儿女亲家,实实在在的皇亲国戚。从戏中描写的情节看,代宗认为女儿恃宠撒娇,不随夫婿为公爹拜寿,完全是失礼之举,郭暖打你活该!可作为一国之君,又有点儿丢不下面子,便以“养女不贤娘之错”的常理,数落皇后把女儿惯坏了,话语中不乏歪打正着的意味,看来似乎在“和稀泥”,实则是在婉转地批评女儿,教育她应该懂得尊长爱老、孝敬公父的做人道理。而胸怀磊落的郭子仪,没有丝毫“功高镇主”之气,反以君臣之规约束自己,儿子动手打了公主,毕竟有悖人臣之道,于是绑子上殿当面请罪,这绝非故意“作秀”,全是出于坦诚。精明而又狡黠的代宗,非但没有惩罚郭暧,反倒为女婿加官晋爵。尽管其中有安抚忠良、巩固社稷的唐室利益考虑,然而却又包含着明大理、正法规、讲道德、重贤孝的思想因素。戏中对唐代宗、郭子仪以及皇后、郭暧、公主等人物,都是按人物身份与性格,从常情常理的角度来塑造,没有人为拔高或贬低之嫌。这既符合百姓衡量是非的标准,又不乏饶有趣味的戏剧色彩。轻松、活泼、热闹、好看,而又人性化十足,看来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三是出于对戏中精彩唱念与表演的赞赏。
  从本戏来讲,为小生、小旦、须生、花脸、正旦各个行当竞相媲美的唱做并重戏。以折戏《背舌》而论,是须生、正旦、小旦三种角色的组合,而且又是父亲、母亲、女儿特殊关系的体现。当年西安尚友社演出时,康正绪(饰唐王)清晰的吐字、流畅的道白、昂扬的声腔及大样的做派,何振中(饰皇后)的“何家腔”韵味,表演得精细入微,眉目传情的灵活眼神,特别是绝少男旦发声的嗓音挤压痕迹;傅凤琴(饰公主)的扮相俊美,雍容华贵,唱腔清丽,嗓音甜润以及表演上的娇柔妩媚等,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给观众留下美好印象。现在欣赏这出戏,尽管是多年前的录音,看不见舞台表演,但通过声腔与念白,依然会感受到父女、母女、夫妻之间的人伦亲情,完全是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特点的自然流露,唱出了皇家戏的人情味。因而形象、生动、鲜活,令人赏心、开心、动心。这是它经久不衰、常看常新的根本原因。
  2004年1月16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