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以声情美体现人性美——赏析马友仙演唱秦腔《谢瑶环》“花园”选段


  马友仙是观众熟悉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她祖籍合阳县马家庄,1944年生于咸阳市郊。8岁丧父,家境贫寒。9岁入咸阳市大众剧团学艺,14岁登台演出,应工小旦,兼演青衣,1960年陕西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在西安举行,年仅16岁的马友仙演出了秦腔传统折戏《断桥》,以其优异的艺术才华荣获演员奖,由此引起戏曲界的广泛关注,遂于1961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在这所“高等戏曲学府”里,她排演的第一部大戏,就是根据田汉改编同名京剧而移植的秦腔《谢瑶环》,1962年初在西安公演,一时引起轰动。可惜好景不长,这出戏后来也经历了坎坷命运。
  “文革”之后,拨乱反正,传统剧目,全面解禁。当人们回顾马友仙从18岁开始演出《谢瑶环》,到1983年恢复重排该剧,前后历时竟达20余载,不免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慨。这部戏最初移植时,由李文宇、李继祖任导演,姚伶、李正敏、萧炳任音乐唱腔设计,重排时又由杨满元作了音乐整理和加工。应当说它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直接体现这一成果的,却是在前台闪光的主要演员。
  以戏中第八场“花园”一段唱腔而言,马友仙的演唱确实是不负众望。尽管只有12句唱词,她却能够紧扣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处境,使内在感情与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充分运用演唱技巧,通过声情美体现出人性美。以三个层次的精细处理,达到耐人品味的艺术效果。
  一是带情上场,借景咏叹。在夜阑月明、静谧清幽的环境中,谢瑶环脱去朱袍换宫装,在抒情性极强的间奏曲中,轻移莲步缓缓而来,顾影自怜倾诉隐曲,以[花音慢板]起唱前两句:“公务毕换罗衣园中消散,一阵阵桃李花飘满池潭。”拖音多以“咹”字韵行腔,真假声巧妙结合,华彩亮丽,婉约轻柔,尽显风流蕴藉、莺啼燕啭的韵致。最长的一处拖腔长达28拍,三次推进,回环绵延,情连意贯,简直是民族唱法的花腔女高音在秦腔旦角中的鲜活运用。以饱含着感情色彩的声腔叩开人物的心灵之门,而且又是那样自然贴切,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恰到好处,美不胜收。
  二是回首叙事,思潮波涌。第三、四句:“都只为与梁王一场争辩,奉圣命出宫闱来到江南。”虽然仍是[花音慢板],前句却是在低音区用腔,唱得沉稳凝重,让观众感到谢瑶环与武三思那场争辩的政治分量;后句在中音区进行,反衬出人物奉命出京巡按江南,有机会实现报国安民愿望的快慰心情。第五句“武宏贼恃豪强欺压良善”,加强速度和力度,以快三眼上板,是谢瑶环对鱼肉百姓的不法之徒的愤恨写照。而后第六句转[花音二六]“我也曾秉国法严惩刁顽”,表达了人物为国锄奸、与民除害的一身正气。以上四句是叙事中抒情,抒情中叙事,核心依然是用“情”带“唱”,不仅没有游移飘浮的轻佻之感,反倒显出人物思想基础的坚实内涵。
  三是突出真情,展示人性。谢瑶环虽是肩负使命的封疆大吏,但她更是正值青春芳龄的年轻女子,必然有自己的情爱追求和对终身大事的寄托。但往日置身宫廷的高墙深院之内,人格个性被压抑,情感欲望受禁锢,心中的彷徨苦闷自不待言。而在她出京之后所面临的正义与邪恶、公理与强权的殊死搏斗中,英俊潇洒而又豪侠义气的袁行健突然闯进她的生活,并与她义结金兰之好;而这并非谢瑶环个人感情的最终归宿。她内心深处的秘密不便明言,一种强烈的感情冲动,只能在花园消散时对月相诉。于是引出了从第七句开始的六句[花音二六]:“袁仁兄疾恶如仇有识胆,既孝义又豪侠盖世英男。我有心诉衷肠话讲当面,怎奈是负重任处境不堪。无奈了戚娥眉对月长叹,这乱愁千万端却与谁谈?”古人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重”(徐大椿:《乐府传声·曲情》)。显然,“唱”是“情”的升华,“情”是“唱”的灵魂。马友仙正是抓住—个“情”字做文章,对这几句唱腔的处理,不用宽音大嗓放歌喉,而是轻拢慢捻吐心声,运气缓而匀,吐字轻而真,用声柔而美,行腔稳而深,特别注意运用小环节的装饰音,有一种花底莺语、幽涧泉流的意韵。它不是《断桥》中白云仙面对“霜染丹枫寒林瘦”的满目凄凉,而是谢瑶环在“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环境下,独身女子那种特殊的心理感受。马友仙唱得情真、情切、情深,声情浑然一体,字字打动人心,真是惟肖惟妙。
  总之,委婉、柔和、甜美、细腻,就是这段唱腔的艺术特色。
  2003年9月5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