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袁派”声腔的忠实继承者——点评袁相如演唱秦腔《孙膑坐洞》选段


  “把违规变成杰作,这就是袁克勤!”
  此话并非敝人所言,而是在我点评袁克勤先生的唱腔时,一位戏迷朋友发到演播室的短信。语言新颖,视点独特。仔细琢磨,别具意味。所谓“违规”,实质上是说“袁派”声腔的形成,是继承传统而又法不泥古,突破旧规而能标新立异,终于造就杰作而自成一家,经过实践检验,得到观众认同,从而确立了“袁派”声腔艺术的历史地位。
  惟其如此,秦腔剧坛受袁克勤影响的须生演员,也就不乏其人,如泾阳剧团的陈仁义,宜君剧团的高情民等名角,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青年演员,甚至在业余演唱好手中也有他的崇拜者,而袁克勤所在的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有两位演员尤得近水楼台之利,全力尊崇效法而造就成才,因之被观众誉为“假克勤”。其中一位是乔治海,另一位是袁相如。
  关于袁相如,早先群众中有不少猜测,有人说他是袁克勤的儿子或侄子。其实并非如此。袁相如是西安市曲江池人,1940年11月出生,从小就爱戏学戏。他们村的木偶戏早就名传四方,著名艺人董孝义(陕西省木偶剧团创始人之一),一家几代都擅长木偶表演,袁相如的孩童时期就是董家常客。他听戏学唱、和泥巴、塑泥人,用床单围帐作舞台,耍木偶给小伙伴们演出。10岁时在村里业余剧团唱旦角,最早演出的是《苏三起解》,还演过《五典坡》的“别窑”及《断桥》等戏,在当地小有名气。1963年被袁克勤看中而参加木偶剧团,专工须生,随师学艺有7年时间。先后演出过《打镇台》《金沙滩》《斩李广》《下河东》《斩黄袍》《屯土山》《三告状》《孙膑坐洞》等“袁派”唱功戏,受到观众欢迎和好评。他半路出家,虽未举行正式拜师仪式,但却是“袁派”声腔的忠实继承者。    
  作为袁相如的朋友,我曾多次听他演唱《孙膑坐洞》。从现场观众的直接反应中感受到,人们之所以对这出戏很有兴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孙膑其人其事蕴涵了一个深刻哲理: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逆境出高贤。他是春秋时代兵家孙武的后裔,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掉膝盖骨),故名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他设计大败魏国,并使庞涓被迫自杀。著作有《孙膑兵法》,在我国古代军事学说中具有重要地位。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记述历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时,也提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的事迹。毛泽东在点评二十四史《司马迁传》时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困境中写出来的。所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必须是那些有才气又有志气的人。”其中也含有对孙膑的褒奖之意。
  二是歌颂孙膑事迹及其精神的戏脍炙人口,体现了人民群众敬才惜才的传统美德。早在元或明初即有杂剧《马陵道》(全名《庞涓夜走马陵道》)问世,以《元曲选》本较流行。清代昆剧舞台常演的有《孙诈》《擒庞》两折。而明汪清讷的《天书记》,清李玉的《七国记》等传奇,以及近代各戏曲剧种的《孙庞斗智》,大致情节与《马陵道》相似,但都有所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作家王烈、王纾夫妇,更以新的视角创作了秦腔新编历史剧《孙庞之交》(后易名《马陵战火》),成为一部有骨力、有分量、有品位的佳作。而现在秦腔舞台上通常演出的《孙膑坐洞》,是传统单折戏,以唱腔集中而受观众喜爱。这出戏中前后两大段唱词,总长达148句,叙事抒情兼有,听来过瘾解馋。可以说,袁克勤唱红了,袁相如继承了。从声腔流派炉火传薪的角度讲,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那么袁相如的演唱又有哪些特点?与师父相比又有什么差异?我想以诗概而言之:
  商昂显洪亮, 雄浑见宽广。
  气饱声自满, 字正好行腔。
  节奏稳而健, 音韵悲亦刚。
  叙事兼抒情, 意切动神伤。
  声从情中来, 情随声激扬。
  顿挫藏筋骨, 跌宕露锋芒。
  忠实继“袁派”,羽丰身手强。
  若与师父比, 高下细评量;
  稍逊奇巧技, 似欠回味长。
  不乏火爆劲, 还需绵柔腔。
  贸然作点评, 直言诉热肠。
  2003年8月22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