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铿锵金石韵 苍劲古朴风——赏析李正华演唱秦腔《杨八姐盗刀》唱段


  李正华先生的《岳母刺字》点评播出后,引起听众朋友很大兴趣。无论现场热线还是事后接到的电话,不断有人提起这位秦腔前辈的老旦唱腔,并要求播放他的《杨八姐盗刀》。
  据我所知,《杨八姐盗刀》并非秦腔原有传统剧目,是从其他剧种移植过来的,在表演处理、舞美设计特别是音乐唱腔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与创造。李正华先生参与了唱腔研究,出了不少好主意。1979年8月在“西安市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中,市泰二团二队献演了这出戏。1991年陕西音像出版社录制了李正华演唱的该剧佘太君选段。其唱词如下:
  潘士贵,奸贼!
  我杨家二十年三关抗战,
  老令公在阵前一马当先。
  只杀得那辽邦不敢侵犯,
  流尽了血和汗保卫江山。
  塞外风吹透了铁甲万件,
  可怜他父子们同把命捐。
  蒙御赐天波府皇恩非浅,
  文武臣所到处都要下鞍。
  偏是你潘士贵如此大胆,
  竟敢在天波府口出狂言。
  你欺我杨家将妇老幼残,
  老身我领雄兵不减当年。
  假若还那辽邦再来侵犯,
  我问你潘丈人可敢出关?
  你休要假圣威把我坑陷,
  哪一个忠良臣怕坐牢监。
  来来来你随我同上金殿,
  把今天闹府事细奏君前。
  谁的是谁的非万岁判断,
  那时节管教你脸面难全!
  这段唱腔总共20句,全为10字句结构,词语规整而又通俗易懂,韵辙也很顺畅上口。与《杨门女将》那段唱腔相比,虽然同是老旦戏,同是佘太君,但地点环境、气氛背景、人物心态、斗争对手等迥然有别,因此《杨八姐盗刀》这段唱腔的处理便绝然不同。前者是在祭奠杨宗保的灵堂,以苦音为基调,唱苦音板式,是对一门忠勇殒命疆场的痛惜哀挽,对小人之辈恶意中伤的愤怒申斥,悲而壮烈,悲而慷慨,沉中有刚,痛中有愤;以老太君的人品性格,不会陷入过度忧伤而失去理智与感情的控制,基本点在于表现人物的大义凛然、大气恢弘。而后者是在天波府的厅堂,面对权奸的蓄意挑衅,蔑视他的狂傲轻妄、色厉内荏,嘲讽他的狐假虎威、外强中干。因此以欢音为基调,唱欢音(也叫花音)板式,充满了对杨家父子为国效命、英勇牺牲精神的赞颂,对跳梁小丑的严厉责问与无情鞭挞,情绪上是刚而激扬,刚而雄健,但又不流于浮泛与轻佻。唱腔风格体现了铁板铜琶的金石韵味,苍劲豪迈的铿锵古风。李正华先生的唱腔处理,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在对比中求变化,不经意处巧过渡。以前三句[花音慢板]为例,开头叫板:“潘土贵!奸贼……”断然喝止,斩钉截铁,先声夺人,犹如当空沉雷滚过,先刹住对方的嚣张气焰。而后在完整的音乐过门中蕴蓄情绪,接唱第一句:“我杨家二十年三关征战”,“我杨家”声腔平稳推进,不露锋芒而有内劲;“二十年”与“三关”五个字,高音上挑如凌云之势,突出时间与地点,为“抗战”二字作了铺垫,以中音宽厚行腔,显得从容而大气。第二句“老令公在阵前一马当先”,以敬仰缅怀之情,描绘出百战老将霜发雪鬓、横刀立马、身先士卒的威武形象,充满了对丈夫真挚而又深切的眷恋与赞美。第三句“只杀得那辽邦不敢侵犯”,“只杀得”三字中重点突出“杀”字,使人感触到古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但却用低音拖腔,盘旋环绕,绵延相续,全是技巧上的小腔润饰,处理颇为独到。毕竟,战争是要付出牺牲的,不只是将士,还有老百姓。在这里不显刻意张扬,而在体现忧患意识及对战况的平实估量;在“那辽邦”之后转换节奏,由“不敢侵犯”自然上板,转得极为巧妙,虽是小环节,但不落旧模式,与《岳母刺字》《杨门女将》的[慢板]转[二六]都不雷同,体现了技高一筹的水平。
  二、在用字上见匠心,顿挫跌宕见力度。如第四、五句的[花音慢二六]:“流尽了血和汗保卫江山,塞外风吹透了铁甲万件。”这里除强调“血和汗”三字外,整个句式的处理是一字一顿压住唱,咬住节奏抻得开,跳跃性强,棱角分明,形象化地描绘了戎马征战的军旅生涯,使人有种品味唐代边塞诗的感受,仿佛看到边关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诗)的浩然气概;感触到“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岑参诗)的艰苦环境。所有这一切,都是杨家将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写照。李正华唱得热血沸腾、荡气回肠,在极富力度的韵律中凸显了佘太君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世界。
  三、在板式节奏上做文章,“课”梆子“课”出了高难度,比《岳母刺字》用得更多、更好、更见奇巧。从第六句开始,连续11句运用“课”梆子,而且每句中都是前后两“课”,重点字以字引腔,顺势连贯延长,等于把单音字变成重叠词,使观众听得更加清晰,强化了“课”梆子的艺术效果,听来是那样地险劲奇崛而又郎朗上口,跌宕错落而又丝丝入扣。实在是激情喷涌、淋漓酣畅,有一种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壮阔韵致。如果以国画来比喻,好像浓墨重彩的山水画,用了大笔渲染的“皴法”,形成了远山奇峭,近石方硬,主峰雄峻伟岸,巍然傲踞苍穹的气势。显然,李正华先生是在秦腔老旦传统唱功宽音大嗓的基础上,兼用青衣润腔技巧,并吸收了须生(京剧称老生)行当的某些唱法特点,融会贯通而形成了自己的老旦唱腔艺术特色。他的“课”梆子技巧堪称一绝,值得后辈青年演员认真学习继承,以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使之失传。
  2003年7月4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