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承传秦声几代人——王文鹏、刘易平、程香娟《辕门斩子》 唱段点评


  在我国戏曲传统剧目里,涉及“杨家将”故事的戏,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其中《辕门斩子》(亦名《白虎堂》),为最具广泛性剧目之一,大凡梆子系统、皮黄系统各剧种,均有演出流行。
  一百多年来,《辕门斩子》在秦腔舞台上更是久演不衰,形成了炉火传薪、代代相继之势。诸如清末民初的刘立杰(木匠红);二十年代的王文鹏;三十年代的刘易平;四十年代的焦晓春;六十年代之后的刘茹慧、李玉琴;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周晓丽、程香娟等。人才辈出,各领风骚,都因一曲《辕门》而走红。
  这里,特意选择不同时代演过《辕门斩子》的三位演员,同唱戏中杨延景“见太娘”选段,从比较中进行简略介绍和适当点评,想来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先说王文鹏
  王文鹏先生是长安人,1884年生于穷苦农家。虽自幼爱戏,但起步较晚。17岁(1901年)才到长安鸿泰班坐科,应工须生,32岁(1916年)入西安长庆社从艺,此后在泾阳民声社及渭北各地搭班,并曾到甘肃一带演戏谋生。解放后被安置在国营剧团西安易俗社养老。1953年以69岁高龄病逝。就在王老去世的前一年,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录音资料。
  据电台资深编辑、戏剧评论家田滨先生回忆:1952年春夏之交,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马健翎提议,请西安人民广播电台为秦腔老艺人录音,最早录音的就是身体欠佳的王文鹏,这时王老已经很少登台演唱了。为了提精神王老希望给他搞一点“白面”,以便完成这个艰巨的录音任务。电台编辑部就此专门请示了台长和马部长,经过批准,拿着马健翎的求援信,找到西安市公安局张少康局长,才给了一小包,使得这次录音得以顺利进行。录音场地在三意社剧场的一间小房里,使用美国的钢丝录音机。为王文鹏配戏的有谭振中等,共录了《辕门斩子》《葫芦峪》几段戏。未料这次录音竟成为他的遗韵绝唱。
  王老演唱的《辕门斩子》“见太娘”这段戏,虽不能代表其声腔艺术的全部,至少也可窥豹于一斑,能让人感到其唱功的基本特点,即嗓音明亮,吐字清脆,行腔顺畅,韵味绵柔,基调清扬明快,收放皆有法度。比如“吓得我杨延景忙跪倒尘埃”一句的“我”字,就是吐字出口而猛收稍顿;但“非是娘讲人情儿不瞅睬”一句的“娘”字拖音,又比一般的慢板唱法放得更长,增加了16拍小腔。都是运用特殊手法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一波三折,跌宕回旋,别有一番韵致。转入[二六板]后节奏紧密,少用“过门”,有种一气呵成、顺流直下的气势。特别是“蹦字”技巧堪称一绝,强化了金石之声、掷地作响的效果。而唱句中拖腔时虚字较多,如“哎、嗨、脑、号、哪、呀、哈”等,现在听来感到未免随俗欠雅,但却是二三十年代秦腔演唱的普遍现象。任何人都会有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也不能苛求王文鹏。客观地说,这与先生当年所处环境有关,一位穷苦艺人,居无定所,奔走江湖,缺少艺术上的打磨与升华条件;但瑕不掩瑜,照样流光溢彩。何况,王老的演唱,广大观众特别是普通劳动者非常欢迎,能够被这个层面的人群所拥戴,那也无愧于秦腔名家的声誉。
  再说刘易平
  刘老1909年生于长安郭村,16岁(1925年)进入西安盐店街秦钟社,8年学艺中受到须生名伶、社长刘立杰亲自调教,传授了《二启箭》《回荆州》《八义图》《取都城》等拿手戏,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辕门斩子》却是他24岁(1933年)到达甘肃平凉平乐社后,由黄云亭精心排练的。黄先生演出的《辕门》颇有特色,促使刘易平下决心要把这出戏学到手。他尊敬师长、不耻下问,随时留心、偷经学艺,一招一式、认真琢磨,把整出戏都砸在肚子里。不久,他日告奋勇演《辕门》,竟获得极大成功,令同仁们刮目相看。此后他辗转十多个剧社搭班,走到哪里,演到哪里,红到哪里。解放后进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演得最多的依然是《辕门》。1958年冬季随陕西演出团赴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时,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出席观看并接见演员,对刘老的《辕门》多有赞扬。国务院设宴招待演出团,他被安排坐在周总理的旁边。席间,总理颇有兴致地同他进行了亲切交谈。这是刘老毕生最大的荣幸,也是对他精湛技艺的极高奖赏。
  刘易平小王文鹏25岁,解放那时才40岁,正是“不惑”之年。盛世盛时,有智有力,精研技艺,刻苦猛晋。新的艺术天地给他提供了极好条件,尽管早因《辕门斩子》而成名,但他并不满足止步,在边演边改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加工锤炼,使之更臻完美,成为看家剧目。譬如“头帐”见佘太君以后,杨延景回答母亲为什么要斩宗保的问话,原剧中说到他率兵平扫穆柯寨时,不料被穆桂英擒在马下,唱词是:“将你儿擒马下三军喊笑,儿的妻抱公公世事颠倒,因此上绑辕门将儿头找……”刘老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出发,觉得这几句唱词趣味低下,而且歪曲了杨延景忠心保国的思想,于是他修改为这样几句:“军情事也不必对娘细表,小奴才他招亲军法难饶!因此上绑辕门示众知晓,斩宗保为整饬军纪律条。”这样一改,思想立意高了,脱掉了俗气,突出了人物依法治军的大帅风度,实在是精彩之笔。
  说到刘易平的演唱,尤富个人鲜明特色,嗓音高亢激扬,气息饱满通畅,音质纯美,行腔大气,注重旋律,长于抒情,黄钟大吕,浑厚凝重,特别是鼻腔共鸣与其他发声部位(如头腔、胸腔、喉腔)的巧妙结合,使他的唱腔韵味如饮香醪、如沐春风、如临清泉、如登峻峰,令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常有一种意趣高远,余音不绝的感受。刘老的演唱风格自成一派,对发展秦腔须生的声腔艺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辈演员尊崇效法者颇多。无论西安市秦一团的刘茹慧、五一剧团的李玉琴、市秦二团的周晓丽等,都从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这三位均为女须生。而最得刘老声腔神韵者,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女须生。
  三说程香娟
  1991年1月10日晚,第二届“西凤杯”广播大赛获奖演员演唱会在西安人民剧院举行。在登台亮相的25名演员中,年仅24岁的程香娟一曲《辕门》,令举座观众惊叹不已。作为晚会节目主持人,我是第一次见到她,但留下很深印象。
  说来也巧。王文鹏、刘易平二位耆宿同是长安人,程香娟恰恰也是长安人。她10岁进入县剧团学艺,应工须生,到1991年已有14年艺龄。其唱腔酷似刘易平,但此前却从未见过刘老,而是依靠顽强的毅力,对着录音一字一句地下苦功,用笨办法学会并掌握了刘老的唱腔特点,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说她演唱的《辕门》很像刘易平,并非指机械地模仿技巧,而是体现了前辈的声腔蕴涵,是依循塑造人物的艺术轨迹,着力追求“神似”的人物感情境界。程香娟虽是年轻女子,却以宽音大嗓唱出三关大帅的恢弘气质,而不是以表面的花哨浮艳讨巧卖好。她注重以字行腔,讲求收声归韵,唱得质朴本分,回味苍劲浑厚,字字句句非常到位,就像老陕西吃面“一勺一碗”那样瓷实,真是脍炙人口,够味过瘾!
  记得那天晚上,她是带着出生才三个多月的婴儿参加演出,临上场前还给孩子喂奶。其生活的艰辛与敬业的执著,令人陡增感慨之情,我曾在台上以“藏头诗”称赞她:
  程门立雪贵自强,香梅苦寒几度霜。
  娟娟秀女扮须眉,唱来尤觉韵味长。
  毕竟,香娟还很年轻,观众对她寄予厚望。愿她在坚持不懈地奋进跋涉中,成为秦腔须生的后继英才。
  2003年6月20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