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清声逸韵高格调——靖正恭主演秦腔《白玉楼》“观画”赏评


  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西安,历来处于秦腔重镇的位置。从晚清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后,文化界、知识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受革故鼎新的民主思潮影响,以移风易俗推进社会教育为己任,纷纷组织戏剧班社,相继出现了如易俗社、榛苓社、正俗社、三意社(前长庆社)、尚友社(前集义社)、秦钟社、易风社、新风社、良民社、国风社、改良剧社等十多个民间秦腔团体。
  现在,常听人们说到易俗社、三意社和尚友社的过去,而对正俗社的历史好像有所淡忘。其实,这个曾经与“易俗”和“三意”势成鼎足、竞相争锋的剧社,是不应该也不能忽视的。因为它不仅是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活跃在秦川大地的著名班社,更由于它活动时间之长,培养人才之多,艺术改良探索成就之显著,对后来秦腔的继承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俗社初创于民国八年(1919年)正月,社址先在西安南大街银匠会馆,后迁至南院门福建会馆和梁家牌楼山西会馆。相继由毛子良、毛玉卿、任阁臣出任社长。曾聘请陈雨农、党甘亭、梁箴、高天喜、高登岳、王德荣、王兴博、屈景益、毛金荣、和家彦、刘立杰、刘全禄、许镜民、郭敬堂等秦腔名家担任教练和导演。前后18年时间,招收并培养了5期约300名演员,可谓生旦净丑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实力雄厚。其中艺术成就最杰出者当数李正敏和靖正恭。    
  靖老字品三,长安西大村人。1912年生,14岁进正俗社,比李正敏年长3岁,两人是师兄弟,一生一旦,默契合作,各有绝艺,同辉剧坛,被冠以三秦“双璧”美名。靖正恭中等身材,扮相俊秀,做派潇洒,嗓音清亮,尤以念白见长,善于刻画人物,所演贫生戏、文生戏、官生戏各具特色,在群众中享有盛誉。解放后曾任兰州新光社副社长、文光剧团团长、兰州市戏校副校长、兰州市秦剧团团长等职。因其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被人们誉为“兰州文小生第一”“秦腔贫生大王”。
  《白玉楼》中《观画》这出戏,是靖正恭主要“看家戏”之一,早年与李正敏同排合演名震秦中,后在西北各地又与何振中、傅荣启、杨金凤、楼英杰、王晓玲等名角搭档演戏。《观画》这出戏的演唱录音,是甘肃音像出版社于1985年发行的盒式磁带。如果不是原有资料的复制而属当时现录,算来应是靖正恭74岁的演唱纪实,因此而愈显珍贵。
  说到这盘磁带的来历,还得感谢热心听众刘先生,他是西安人,在宝鸡从业,大概30多岁吧,对秦腔情有独钟,靖正恭的名字还是从他外祖父那里听到的。出于对秦腔前辈的敬重,这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刘先生,特意从宝鸡搞到一盒磁带,专程送到卫星广播《戏曲大观园》。这段插曲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谨赋小诗一首记述:
  秦腔耆宿靖正恭,粉墨春秋声誉隆。
  三秦花开红甘陇,一代名伶技艺精。
  难得戏迷情珍重,长途奔波到古城。
  送来录音共欣赏,尤为可贵不留名。
  (直播到此,主持人袁博插话:“张老师,您可能还不知道,节目开播之前,我刚刚打听到,这位刘先生名叫刘景行,风景的‘景’,银行的‘行’。”)
  既是这样,那我临时再凑几句,赠与刘景行先生:
  名家名段共欣赏,古调悠悠清韵扬。
  有缘重话梨园事,应谢知音刘景行。
  现在把话回到正题上来。《白玉楼》又名《苦节图》,源自清人袁栋《白玉楼》杂剧。最早由皮影戏演出,后搬上秦腔舞台,是一出流传广泛的传统剧目。故事写书生张彦家境贫寒,妻子白玉楼却很贤惠,每日讨饭供丈夫读书。张彦之寡婶钱氏与屠户周刚私通,不料被白玉楼发现,因怕事情败露,遂定计暗害侄媳,扬言白氏在外有染,败坏门风,逼使张彦休妻,并串通骗子江夏,把白玉楼骗走。江夏行至中途,强逼玉楼成亲;玉楼情急生智把江夏推入江中,后女扮男装,改名张彦,逃命而去。适逢当朝驸马金彦芳之女秀容飘彩择婿,偏偏有意打中白玉楼。白氏乘机逃走,又遭歹徒抢劫,无奈林中自缢,恰被路过的驸马相救,并收为义女,让玉楼与其女金秀容同住;白将不幸遭遇以实相告,秀容深表同情,绘画苦节图一张。再说张彦,妻子走后,良心悔悟,四处寻找玉楼不见,夜宿渔户刘胡子船上;刘女蕊莲,勇力过人,遂招张彦为婿。张又不辞而别,继续寻访玉楼。后刘蕊莲也因找夫,女扮男装改名张彦,半路打败贼兵,救了驸马金彦芳。这的张彦也高中状元,双双拜访驸马府,偶然发现苦节图;张彦观画解图释疑,终于真相大白并与三女婚配。全剧线条交错,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传奇色彩,但又宣扬了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因而使剧作的思想性受到一定影响。
  单就《观画》一折来看,还是具有人民性的。戏中以十四幅画意为线索,让张彦迫思妻子踪迹,把人物痛伤愧悔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白玉楼遭遇坎坷的生活画卷,揭露了封建礼教束缚下受压迫妇女的社会现实。从戏剧处理手法来说,张彦在暗处(事中人不明真相),而观众却在明处(局外人了解剧情),这就有戏可演可看,否则故事无法完结。正因为观众早已明白,要让台下看客坐得住,完全靠演员的本事来抓人。靖正恭不愧是小生前辈大家,他以精彩的唱念艺术打动了观众。作为隔代晚辈,况又地分陕甘,我没有机会看到靖老的舞台表演,但听这场戏的录音,至少有两大特点印象很深。
  一是吐字念白具有金石韵味
  这场戏念白量大,叙事性强,而且是单人独场的时候多,处理不好戏就会散。行话讲“千斤话白四两唱”,道理就在于此。但靖正恭的念白功夫确非寻常。
  首先是吐字(也叫咬字)规范。体现了纯正的关中标准语音,每个字都很讲究,如“图画”“寒儒”“成全”“江中”“是谁”“读书”“树林”“双眼”“出入”等,没有不伦不类、半土半洋的东西。
  其次是发音准确。注意运用口腔的唇、齿、舌、颚等发音部位,将字头、字腹、字尾清晰地送出,近听不刺耳,远听不含混,没有一丝一毫的“拌汤嘴”弊病。
  再次是尖团分明。“尖团”是音韵学上的尖字和团字的合称,也就是声母和韵母区分得十分清楚。在传统戏中,常把许多同音字划分为尖团两类,如“大小”“耻笑”“修书”“济世”“心中”等为尖字,读音多由舌尖轻轻发出;而“拂晓”、“行孝”、“休妻”、“记着”、“辛苦”等为团字,读音多由舌面和上颚之间发出。这样会使念白更有韵律感,在小生行当则显得富有书卷气。
  最后是节奏有序。快慢徐疾,抑扬顿挫,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语言富有音乐性。再加上“喷口”技巧的灵活运用,字字见力度,句句有弹性,犹如玉盘摇珠,又似核桃滚坡,让观众有一种金石铿锵、清脆透响的艺术美感。正应了那句俗话:“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二是演唱行腔富有秦韵格调
  与大量的念白相比,这出戏唱腔比重相对显少。尽管有10个唱段(小生7段旦角3段),由[拉棰小带板][花音摇板][苦音带板][苦音垫板]等板式结构而成,但都属于叙事性的小唱段,每段唱不过四、六句。然而靖正恭同样给予精心处理,声腔技巧基本上是贫生唱法;虽然这时张彦已中状元,身份是“天子门生”朱紫大贵了,但以行当而论仍未脱离贫生的表演轨迹。靖正恭多以高音起唱、本声行腔、中音归韵,每段落句无论“留板”还是“齐板”,都略带沉郁苍凉幽咽深切之感,听后味似乎多少有点苏育民的味道。这得益于他在实践中的探索创造,结合个人嗓音条件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于是便形成了高亢而不干炸、清雅而不飘浮、激越而不暴躁、沉稳而不晦涩的唱腔特点。正如戏剧史家王绍猷在《秦腔纪闻》中对其所赞:“声如铜钟,白口清灵;姿态从容,神情无懈。”达到了清声逸韵、格调高标的艺术境界。
  仔细品味靖正恭的念白与唱腔,总的感觉是三十年代秦腔基本风格的再现,但由于录音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显然又吸收了时代发展的新因素,非但没有日剧尘封的翻箱之感,反倒觉得十分真切和亲近。而且,从其念唱功力之深厚、艺术技巧之纯熟、把握人物之精到等方面,对现在的中青年演员更有继承借鉴的积极作用。但愿秦腔剧坛的后起之秀们,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2003年6月13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