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琴断弦绝哭知音——丁良生演唱秦腔《伯牙摔琴》点评


  华夏古国是文明之邦、礼仪之邦,也是音乐之邦、戏剧之邦。千百年来,我国著名古琴曲《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广陵散》《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等,堪称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相传其中最早的古曲《高山流水》,是先秦琴师俞伯牙的代表作品之一,并由此而引出一个充满人间真情的故事。
  伯牙是古代传说人物。据《荀子》《列子》《乐府题解》等有关史籍记载,伯牙以擅长弹琴著称,并认为他的高超琴艺由“积学”而成。起初拜成连先生为师,学琴三年不成,后随成连到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即为当时所作。固然,俞伯牙善弹琴,而其友钟子期更善听琴。伯牙弹琴时,志在高山,子期便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实在是心有灵犀,一拍即合,令人惊叹。后世遂以“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比喻知音或知己。
  大家对“戏曲”二字都很熟悉。仔细琢磨一下,戏曲、戏曲,既含有“戏”,也含有“曲”,说明戏剧与古曲如同孪生兄弟,有着近亲血缘关系。既是这样,那么“高山流水”的故事,也就必然会演绎出戏曲传统剧目。秦腔《子期论琴》与《伯牙摔琴》便是姊妹篇。前者写春秋时代,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因公到楚国,行至孤凤山停舟抚琴,相遇打柴为生的钟子期,二人饮酒论琴,坦诚相交,情合意投,遂拜琴结为金兰之好,并相约来年中秋再会。后者写俞伯牙不负前言,届时携琴进山,渴望重会知音;路遇钟老伯父,方知子期亡故。伯牙悲痛难禁,赶至坟前哭祭,因感叹知音无人,断然摔琴以报泉下英魂,并接走子期父母,尽孝赡养以奉终老。这两出传统剧目,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蕴涵着浓郁高雅的艺术情趣,因而长期以来备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但随着岁月的漫湮流逝,原有的演出本已很少见到。《陕西传统剧目汇编》中,仅有西府秦腔老艺人张德明的口述本,可惜现在能演于舞台的没有几人。令人欣慰的是,西安五一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青年须生丁良生,曾得到山东地方戏《伯牙摔琴》的本子,移植整理为秦腔演出本,经张森伶作曲并请著名导演陈尚华先生排练,于1989年由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使这出戏重见光彩于秦腔舞台。
  《伯牙摔琴》“哭坟祭友”选段,是一板大篇幅的苦音唱腔,全段60句唱词,由[慢板][二六板][带板]接琴曲弹奏,再转[双棰带板]结构而成。对丁良生的演唱特点,我想用诗的形式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情感基调——
  痛失知音不胜悲,心如刀绞肠欲摧。
  哀婉至极哽咽泪,黯然伤神意成灰。
  思念故人牵魂魄,回溯往事梦难追。
  不闻号啕最真切,愈是控制愈深刻。
  其二,用声行腔——
  往日嗓音最高亢,炽烈火爆血气刚。
  唱到伯牙摔琴时,深沉低回见苍凉。
  平稳徐缓意厚重,忧郁多用下行腔。
  凄怆凝结悠悠韵,热耳酸心味自长。
  其三,吐字节奏——
  声情并茂宇当先,巧妙排句断又连。
  欲轻轻至柔而细,该重重到刚且坚。
  紧开口时稍顿挫,慢起唱处善回旋。
  虚字捎带悄然换,垛板跌宕推波澜。  
  总之,这是一段重亲情、感友情、富人情、唱真情的好戏。唯有用心体会,才能深知其味。高山流水知音在,戏迷当会感触深。
  2003年5月23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