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龙凤呈祥新春回——喜赏雷开元演唱秦腔《诸葛撑船》唱段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不禁想到秦腔《龙凤呈祥》中“诸葛撑船”的两句唱词:“今乃是元旦节主公盼我,驾小舟接主回渡过江河。”
  也许有听众朋友会问:“元旦已过,春节将至。你说的时间概念恐怕不对吧?”这是一种误解。所谓“元旦”,也叫元日,指一年的第一天。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里说:“正月朔日(即初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正月是农历的春节,民间习惯称作阴历年,也叫过大年。而现在通用的元旦说法,是公元(即公历)纪元的计时概念。公元也叫基督纪元,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公元元年,因后来被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故称公元。西汉以前我国使用的六种古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以黄帝时创造的历法最古。现在,我国的纪年方法是公历与农历并用。而在三国时代,诸葛亮所说的元旦节,无疑指农历的正月初一。因此,在迎接新春佳节之际,就来说说《龙凤呈祥》里“诸葛撑船”这段唱腔。
  《龙凤呈祥》是戏曲传统剧目,京剧、秦腔、汉剧、川剧、粤剧等许多剧种均有演出,是《甘露寺》《回荆州》《芦花荡》的合称。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四、五十五和五十六回。写三国时孙权因刘备久借荆州不还,便和周瑜设下美人计,假称以孙妹尚香(郡主)嫁与刘备,诓其过江招亲,以便拘为人质索回荆州。刘备用诸葛亮计谋,使东吴老臣乔玄劝说孙权之母许婚。孙母到甘露寺相亲,看中刘备,招赘为婿。刘备成亲之后,沉迷于美色,不思返回荆州,赵云用诸葛亮锦囊妙计,诈称曹操来袭,促刘备偕孙尚香同归荆州。郡主辞母随刘出走,并斥退东吴追兵。后周瑜亲自率兵赶至江边,诸葛亮巧扮渔翁,驾船接应刘备脱险。周瑜紧追不舍,张飞奉诸葛亮之令,假扮渔夫埋伏于芦花荡,将周瑜三擒三纵,周气愤至极呕血而亡。按过去的演法,以上内容如单演,可依次分为《甘露寺》《回荆州》《芦花荡》三出。如连演则称作《全本回荆州》或《龙凤呈祥》,秦腔叫《大回荆州》。该剧别名有《美人计》《锦绣图》《龙凤配》等。同州梆子称作《江东》,又名《讨荆州》《江东招亲》。在广大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心目中,都认为这是一出吉祥喜庆的剧目,通常剧团下乡演出,往往首场都安排这出戏,行话叫做“打炮戏”,以此来展现行当阵容,显示剧团实力。
  戏中“诸葛撑船”这段唱腔,旧时前辈艺人演唱有多达三十来句的,让诸葛亮把自己出山以来的经历从头唱来,如博望屯用兵、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设坛祭风、火烧战船、赤壁鏖兵等,好像是罗列个人档案材料。同样的模式,反映在《诸葛祭灯》这出戏里,更是把一生的主要经历从头自述一遍。当然,这是孔明先生临终前的回忆,与“诸葛撑船”时的心境不同,还可以说得过去。类似情况,在传统戏中比比皆是,如观众熟悉的王宝钏,无论是在《探窑》里,或是在《赶坡》里,同样是把个人的经历重复演唱着。好处是观众在欣赏大段唱腔中,熟悉了经过演义的历史(与真实历史可能有出入),熟悉了戏剧人物;但过多地重复也不免让观众有冗繁拖沓之感,如今的青年观众对此不好接受。
  有鉴于此,1992年12月,陕西电视台《秦之声》为春节戏曲晚会拍摄《龙凤呈祥》时,扮演诸葛亮的雷开元与杨天易,商量把原剧中的大段唱腔精炼压缩为16句:
  [花音慢板]诸葛亮扮渔翁船舱稳坐,
  大料想江南地无人知觉。
  恨徐庶报君恩曾荐于我,
  深感动刘星爷三请诸葛。
  争下了荆州地吾主稳坐,(上板)
  [花音二六]有周瑜和孙权日夜谋略。
  小周郎定巧计十分不错,
  他定下胭粉计来哄诸葛。
  吾的主过江去埋怨于我,
  他言说入虎穴怎能逃脱。
  过江去随带着赵云一个,
  江南地文共武战战索索。
  吾的主在江南大事定妥,
  书房内结姻缘龙风配合。
  今本是元旦节主公盼我,
  驾小舟接主回渡过江河。
  这段唱5句[慢板]、11句[二六],全部花音,板式简约,唱词规整,7次拖腔,3长4短,节奏平稳,演唱难度不大,但要唱好也并不容易。何况秦腔花音唱在旋律性、抒情性上,不如苦音唱那样特点突出。然而,仔细品味雷开元的演唱,由于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基调,驾驭了人物在特定时间与环境的心路历程,善于运用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在吐字、用气、发声、行腔、音韵等方面,都取得令人赞赏的效果,显得高雅、大气、俊逸、清奇。概括而言,体现了既要从容不迫,又不漫衍拖沓;既要书卷气质,又不自诩高雅;既要陈述功绩,又不故作夸耀;既要潇洒自如,又不轻佻浮滑;既要老谋深算,又不尖酸刻薄;既要嘲讽孙吴,又不以友为敌的艺术追求。
  但平心而论,这16句唱词中的某些词句,并不十分准确,有的地方逻辑性不强,甚至有衔接不上的情况。
  比如:第二句“大料想江南地无人知觉”,下接第三句“恨徐庶报君恩曾荐于我”,中间缺乏过渡,难以引出人物对往事的回忆。而“恨徐庶”的“恨”又从何而来?诸葛亮又为什么要恨师兄呢?是因为徐庶推荐了他,跟随刘备创立蜀汉而干错了事,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再如,诸葛亮对孙权特别是对周瑜的态度和语气,也是不够客观和冷静的。从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看,其主要功绩之一,便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并占领荆州、夺取益州,为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内心深处和战略运筹上,是以东吴为友而不以为敌的。他识破了周瑜的美人计,但却将计就计,以孙、刘和亲的成功,使蜀汉得到实质上的利益。所谓“小周郎”如何如何,那是剧作者根据《三国演义》而加给诸葛亮的。事实上,周瑜生于公元175年,而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周瑜比他大6岁。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诸葛亮才28岁。在戏剧舞台上诸葛亮是须生,周瑜是小生,于是观众便以为前者年老而后者年小,这实在是人为的错觉。尽管“两国交兵,各为其主”,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然而他仍亲赴柴桑吊祭志哀,在周瑜灵前哭诉未能合力破曹之憾,以致想要杀他的东吴诸将也为之感动。那么,唱词中的“小周郎定巧计十分不错”,是褒扬呢还是贬斥呢?还有“江南地文共武战战索索”的描绘,赵云固然英勇无敌,难道孙吴的文臣武将都是胆小鬼、豆腐渣?凡此种种,均有失偏颇。
  这里,笔者不揣浅陋,把这段唱腔修改为如下20句唱词:
  诸葛亮扮渔翁船舱稳坐,
  大料想江南地无人知觉。
  江天阔顺流下微风掠过,
  新春至忆往事感慨颇多。
  徐元直报君恩走马荐我,
  深感动刘皇叔三请诸葛。
  隆中对分天下大计商榷,
  联孙吴共破曹胜券在握。
  争下了荆州地吾主稳坐,
  有孙权和周瑜用尽谋略。
  周公瑾定巧计被我识破,
  胭粉计又岂能瞒哄诸葛。
  吾的主过江时抱怨于我,
  他言说入虎穴怎能逃脱。
  过江去随带着赵云一个,
  巧应变有锦囊料无差错。
  吾的主在江东大事定妥,
  与郡主结良缘龙凤谐和。
  今乃是元旦节主公盼我,
  驾小舟接主回渡过江河。
  新改唱词微不足道。仅作为一份薄礼,献给热心戏曲的朋友,也供梨园同仁参考。算是给大家拜年了。
  2003年1月26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