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秦铁韵唱河东——解析李发牢演唱《下河东》“困营”


  秦腔《下河东》,是陕西和西北戏迷朋友所喜爱的传统剧目。但喜欢并不等于真正了解。问起运出戏的历史背景、发生地域、事件起因、人物概况等,许多观众说不清来龙去脉,包括某些演员在内也不甚了了。这恐怕就是秦腔传统戏发展到现在,除过中老年观众跟上锣鼓看热闹之外,青年观众兴趣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然戏名叫《下河东》,那么首先要弄清河东在哪里?这是古代地区名称,不同时期概念不同。战国和秦汉时代,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唐代以后泛指如今的山西全省。因黄河绕过这里成为自北向南流向,这个地区的位置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其次,《下河东》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这段戏中赵匡胤有两句唱词:“王登极二十载干戈未靖,乱五代尽都是各霸逞雄。”这是最简略的回答,似乎难以说清。只有五代十国才是完整的说法。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混乱的时代之—。公元907年朱温灭唐称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继而又出现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加在一起称为五代,占据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在中国南方和山西地区,又先后出现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前蜀、后蜀、荆南、南汉、北汉等国,史称十国。总之,五代十国,犬牙交错,各据一方,你争我夺。当时的中国版图,简直就像一张破碎的蜘蛛网!
  再次,赵匡胤在当时扮演了怎样的历史角色?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北汉。北汉的建立者刘崇(后改名刘旻),沙陀部族人,后汉时任河东节度使,于公元951年在太原称帝,成为北汉第一任国君。但此人太窝囊,为控制政权勾结契丹,甘愿称“侄皇帝”,曾被后周世宗打败。而赵匡胤(今河北涿县人)在后周王朝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辖区在河南商丘、安徽砀山、山东曹县一带,掌握兵马大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建立大宋王朝,史称北宋。开国之后削平南唐、吴越等割据势力,北汉即成为他的心腹大患。
  了解了上述情形,最后再说《下河东》这个戏,眉目也就清楚多了。它是以宋太祖赵匡胤征剿北汉刘崇为背景的传统剧目。剧中故事写宋军元帅欧阳芳私通北汉,设计杀害了大将呼延寿廷,其妹赶到宋营索要兄长,急切间又被赵匡胤失手打死。呼延寿廷之子呼延赞率兵到河东为父报仇,宋营上下无人能敌,赵匡胤只得亲自出战。呼延赞举鞭打赵落马,见赵头上金龙出现,呼延赞大惊坠马,赵见他头上现出虎形。不打不成交,二人因此相互倾心,呼廷赞乃归顺大宋,赵匡胤杀了欧阳芳,为之报仇雪恨。因而该剧又称《龙虎斗》,秦腔、京剧、汉剧、绍剧、川剧等均有演出,表演各有特点,情节略有不同。当然,从历史事实来说,宋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最终成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公元979年赵匡胤之弟宋太宗(赵匡义,亦名光义)手里的事情,此时宋太祖已经死去三年了。
  抛开历史来说戏,《困营》是《下河东》本戏之一折。在陕西当代秦腔剧坛上,老一辈艺术家、泾阳剧团的陈仁义先生擅演此剧,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以致后学者竞相仿效,其中李发牢的演出自有特点。
  从行当上讲,赵匡胤历来以红生应工。所谓红生者,因出场人物勾红脸而得名,以表现神威勇武、刚毅沉雄的豪杰形象。在唱腔念白上,介乎于花脸与须生之间,兼有豪迈、苍劲、高亢、浑厚的特点。《困营》的唱腔,就是这总体风格下结合剧情的具体体现。全段唱词32句,由[苦音垫板][塌板][苦音慢二六][苦音紧二六]四个板式结构而成。李发牢演唱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渗透着西府秦腔的韵致。
  历史上,秦腔素有“东咹咹,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的说法。“东”指东路秦腔(同州梆子),“西慢板”指西路秦腔(西府秦腔),“西安乱弹”指中路秦腔。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秦腔的流行地区、民情风俗、语言特点、审美习惯不同而形成的。尽管随着时间推移,东、西路秦腔逐渐消退,现在的所谓秦腔,仅指原先的中路秦腔而言,但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多种因缘绝难彻底割断。细听李发牢的唱腔,认真品味一番,便可觉察到他的吐字、行腔、收声、归韵,的确蕴涵着西府秦腔的基因。  
  一方水土一方艺。西府是周秦历史的发祥地,其文化积淀对剧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那深厚凝重的青铜大鼎,激越奔放的民间跑鼓,古朴粗犷的木版年画,造型夸张的彩绘泥塑,格调典雅的窗花剪纸,色彩鲜明的草编制品,浪漫逼真的五毒马夹,浓烈醇郁的西凤美酒,包括“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的岐山臊子面等等,无一不是大红大绿、对比强烈,与西府人豪爽、刚毅、厚诚、强悍的性格多么相似。而这一切必然会浸润到秦韵之中,形成西府秦腔的特有风采。西府人至今喜看唱做并重、文武带打、英雄豪杰、虎气雄风的须生、花脸※(左衤右莽)靠戏(群众称作“硬扎戏”,行话称作“硬叶子戏”),就是最好的证明。李发牢作为土生土长的扶风人,这种古朴雄浑的民风民俗,自然会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并深刻影响到他的演唱风格。具体到《困营》这段唱腔,主要特点表现在:
  其一,善用长腔,两番推进,一波三转,荡气回肠。如头一句[垫板]:“河东城困住了赵王太祖”,十个字,三拖长音。第一次在“河东城”,起势猛,音量强,拖腔如同惊雷排空,辽阔旷远,一下把人带入金戈铁马的战场;第二次在“困住了”,拖腔先下行,再翻高,回旋之余,似断又连,继而又跃上一个台阶,真是陷入困境难脱身,以声音形象描绘了险恶环境;第三次在“赵王太祖”,前两字出口稍顿,后两字全力喷发,一气呵成,把人物急切忧愤的心情和盘托出,从而也绷紧了观众的心弦。由[塌板]唱的第二句“黄金铠”,第五句“王登基”,除以长拖腔继续渲染人物情绪外,更以润腔技巧强化韵味,显得奇峭险劲别具一格。
  其二,浪峰之下,更寻波谷,低回哀婉,深沉动人。李发牢高音洪亮、中音宽广,容易把唱腔推上感情的峰巅。但他绝不一味追求高、尖、亮,因为居高不下并非最佳境界。他尤其注意利用低音的浑厚苍劲,来揭示人物内在感情深沉的一面。如[苦音二六]“乱五代尽都是各霸称雄”,“乱五代”三字即用了胸腔共鸣,虽然音量不大,却有诅咒乱世的愤懑之感。特别是“赵玄郎忍不住百姓叫痛”一句,“赵”字高挑,“忍”字下沉,形成对比,“百姓叫痛”更见低回,“痛”字用鼻腔和脑后音相结合的方法行腔,完全在低音区盘旋环绕,把人物盛时伤民的痛苦心情,表现得叫十分深沉,使观众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
  其三,把握节奏,巧妙排字,关键之处,倾力爆发。这段唱绝大部分是[二六板],处理不当就显得单调。李发牢善于通过排字调整节奏,使唱腔在行进中能够跌宕变化。如“偏偏的又反了河北白龙”,“偏偏”二字,开口稍顿,起唱加速;“朝廊上无有一人来领兵”,按秦腔演唱要求,这句本来是十个字,在排字上不是三、三、四,便是三、四、三,李发牢在“朝廊”后边去掉一个字,后半拍(空梆子)起唱,将“无有一人”四字紧缩,这样就突破了一般唱法,而变得跳跃和灵动,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而在两个关键地方却又浓墨重彩、刻意渲染。一句是“欧阳芳他挂帅王把人错用”,另一句是“王站在营门珠泪倾”,两处拖腔,着力爆发,酣畅淋漓,感情浓烈。前者是赵匡胤对自己用人失察的无比悔恨,这是酿成错杀呼延寿廷的根本原因;后者是他痛失保国忠良、爱将先行后,痛定思痛的深切悲伤,达到最强烈的感情饱和,充分表现了李发牢唱腔艺术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到此,我想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这出戏:
  下河东,催战鼓,宝马盘龙赴疆场。轻信谗言,
  辜负忠烈,除奸报仇,太祖幸遇呼延赞;
  听关西,动秦声,金律铁韵震剧坛。高歌抒怀,
  贯通古今,赏心悦耳,戏迷情系大观园。
  2002年9月8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