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洪湖动惊涛 秦韵壮秋风——秦腔《洪湖赤卫队》的音乐成就与导演王玉珊的贡献


  戏曲是一门涵盖广泛的综合艺术。每部新戏上演,翻开节目单一看,编剧、导演、音乐、舞美、指挥、伴奏、主角、配演……分门别类,罗列排名,可谓阵容壮观矣。如果戏演红了,首先扬名的是挑梁主演,毕竟他们是前台的头面人物。而在观众倍加赞赏的同时,却又常常忽视了这个剧组的“三军司令”——导演,因为他们总在幕后,不易惹人注目罢了。说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现代戏《洪湖赤卫队》,饰演女主人公韩英的名角,其尊姓大名如雷贯耳,声震剧坛誉满三秦,随着戏的经典唱腔到处流播,音乐作曲的名字也广为人知。但对这部戏的导演王玉珊,不用说戏迷观众相当生疏,就是在秦腔演艺界,恐怕不少人也早已淡忘了。
  今天之所以想到他,是因为历史不应该忘记,也是对这位刚刚作古的导演的怀念。他是陕西华阴市焦镇王家村人,1932年10月出生,1949年4月投身革命文艺队伍,先在渭南专区文工团,继入陕西省眉户剧团,后合并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团(眉碗团之前身),能演、能导、能编,曾在秦腔、眉户、碗碗腔一大批剧目中,塑造过40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角色,主持并参与排导过30多部剧目,在全省和全国重大演出中分别荣获多种奖项。他在戏曲表导演艺术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经验,为繁荣陕西戏曲事业做出了优异贡献。1992年离休,2004年2月20日不幸病逝,享年72岁。
  秦腔《洪湖赤卫队》是王玉珊导演过的代表性剧目之一。该剧原为同名歌剧,由湖北歌剧院创作演出。1977年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移植排演时,由萧炳、杨天基、吴复兴作曲;赵季平配器;马友仙领衔主演;卫保善、阎冬贤、左红、张全仁等联合主演。问世后引起轰动,省内外好评如潮,专家肯定,同行赞赏,观众认可,因此而得以广泛流传。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这部戏的出台时机,是在“文革”结束不久,当时舞台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只有八个“样板戏”。尽管这些戏在广大戏曲工作者共同努力打造下,艺术上的严谨规范与精雕细刻毋庸置疑,但看得多了难免有日久生厌之感。同时,其他优秀传统剧目,又尚未全面解禁。在这种情况下,戏曲研究院相继推出《祝福》《洪湖赤卫队》,便适得其时地填补了秦腔舞台的空白,给长期陷入文化焦渴状态的戏曲观众,送来了清纯可意的艺术甘霖。它不是为了参加什么会演、调演的应景之作,直到现在也没有拿到什么大奖,但却是实实在在演给群众看的好戏。《洪湖》在移植排演时,王玉珊导演坚持忠于原作精神,根据秦腔剧种特点,立足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再现中国革命进程中那段艰难岁月的斗争生活,以清新鲜活之气令人耳目一新,使观众在欣赏秦腔艺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导演的主导意识很清楚,是通过强化艺术娱乐功能,水到渠成地体现政治教化功能,而不是以后者代替前者,那样是会倒观众胃口的。    
  二、音乐唱腔改革创新的幅度很大,但又不失秦腔剧种的风格特点。从历史上看,秦腔音乐发展的早期,因与北曲杂剧、传奇戏文的承传,也曾应用过曲牌体的唱腔。后来,因为单乐段上下句结构的“乱弹”腔格逐步增强与完善,便形成了唱腔音乐上纯属板式变化体与单声腔的基本格局,戏剧程式性较强,但也局限性较大。最明显的弊病是男腔女腔同声同调,定调偏高又一调到底,使男声演唱格外吃力。戏曲研究院在秦腔音乐上的换调处理,自建国初期开始就已试用(如《游西湖》《江姐》),到移植“样板戏”时便大量运用起来,不但男女异调,而且对男女角色各自根据剧情需要灵活变调,充分表达了戏剧内容和人物感情。到排演《洪湖赤卫队》时,在换调演唱方面则更为成熟,对传统秦腔进行了破格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是严格遵循艺术规律的创造与发展。它既是地域的,又是普遍的;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为了适应音乐创新的需要,王玉珊在导演处理上尽力与之密切配合,即在把握人物心路历程、性格轨迹的基础上,使舞台节奏、表演调度等方面,追求与剧种音乐的高度谐和,使之浑然一体相映生辉,从而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实践证明,只要牢牢把握剧种
  的音乐语言和调式音调特征,就会使秦腔音乐风格得到突出和加强,而不会使之走样变味,出现秦腔不姓“秦”的情况。
  三、秦腔传统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和对唱,建国后逐渐加入重唱、合唱、帮唱、伴唱、领唱等形式,使唱腔表现手段出现多样性,艺术创造的途径愈加拓宽。《洪湖赤卫队》在这方面更有出色的运用和发展。如第三场“洪湖水,浪打浪”唱段后,韩英和秋菊的二重唱,旋律性美,音乐感强,乍听似歌,细晶是戏,把人物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情怀,表现得十分纯真而又鲜明。第四场导演借鉴影视手法,调整时空变化,采用了“显影”处理技巧,音乐则以混声合唱加以渲染。如韩英身陷牢房想念同志,在前台表演区唱道:“秋菊妹妹好姑娘,为什么不见你歌唱?”秋菊在显影背景中唱:“找不着县委离开你,秋菊我怎能把歌唱。”韩英又想到刘闯:“刘闯啊你要坚强,千斤担落在你身上。领着同志挺胸膛,艰苦的日子不久长。”接着转调,显影中刘闯唱:“哪怕山高路又远,哪怕困难似海洋,刘闯记住你的话,跟着党走迎曙光。”而后是众人合唱:“赤卫队员紧跟党,高举红旗迎曙光!”这里,充分表现了革命低潮时战友们相互思念、关心的患难情谊和相信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体现了“音乐化的戏剧、戏剧化的音乐”的艺术效果,既有作曲的追求,更见导演的妙思,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四、中西混合乐队的演奏,“主题音乐”在唱腔设计上的贯穿,和现代科学演唱方法的引进,为表现《洪湖赤卫队》的音乐唱腔特色增辉添彩,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多声部音乐创作和交响化伴奏的形成,以及富于声腔美、歌唱性、新鲜感的演唱特点的实现,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成为秦腔音乐改革的一笔财富。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目标,王玉珊在导演处理上极力回避“撒调和面儿”的做法,而是狠抓主人公的几个重点唱段做文章,如“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同志啊如今你们在何方”“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以“响鼓还须重锤敲”的气势,围绕韩英这个人物全力打造,结合音乐唱腔的精到处理,使之迸发出撼人心魄的冲击力。拿“看天下……”唱段来说,46句唱词,由苦音[慢二六]起唱,再从苦音[二倒板]转[慢板],进入苦音[慢二六]到[快二六],高潮处从[紧拦头]转[双棰板](以慢起、渐快到更快),继又慢撤到[二六板][快二六板],接着运用击乐(铜器)撒开,再慢起渐快到最后散唱收住。虽然仍是“散、慢、中、快、散”的基本规律,但板式变化多端,时而直冲峰巅,时而旋入波谷,导演把唱腔旋律节奏与人物内心感情起伏紧紧结合起来,从舞台部位到角色形体,都给予大写意与立体化的展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洪湖赤卫队》表演风格浓烈雄浑、恢弘大气,人物性格生动鲜明、感情奔涌,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颂歌;音乐唱腔好听、耐听、够味、传神,让新老观众都满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称得上秦腔现代戏的一部力作。它是戏曲音乐的“阳春白雪”,但又非“曲高和寡”的贵族艺术。它的主要唱腔能成为广泛传唱的经典之作,形成了群众性、普及性的局面,足以证明它所具有的永恒生命力。                    
  2004年2月27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