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宛若春风动幽兰——萧若兰演唱秦腔《藏舟》选段赏析


  历史不应忘记也不能忘记。以往人们不经意的数字,在事隔多少年后,常会使你感到一种惊奇。请看:
  1953年2月14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的当天上午,播出的第一个秦腔戏,便是萧若兰主演的《藏舟》,这是陕西台最早的戏曲节目;
  1960年7月1日晚,西安实验电视台(即陕西电视台前身)首次播出时,仍由萧若兰的《藏舟》拉开了全省电视文艺节目的第一幕;
  1985年底,陕西电视台开始录制《秦腔名家艺术资料》,第一批所选6位前辈艺术家的经典剧目唱段,就包括萧若兰的《藏舟》在内;
  1952年10月,萧若兰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游龟山》前半部中扮演胡凤莲,主演《回船》《藏舟》两折,是经过封至模、惠济民、李正敏、王天民、宋上华等艺术大师精心排导才取得成功,这在她的从艺经历中,真正称得上第一个正规排练的戏。
  这“四个第一”绝非偶然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从中不难使人感悟到,为什么《藏舟》成了萧若兰最重要的代表作;为什么她的唱腔成为旦角后学效法的典范;为什么她那精彩演出能使观众由衷叹服而拍案叫绝……
  然而客观地说,萧若兰的嗓音天赋条件并不算好,音域较窄,音色不亮,而且在鼻腔共鸣中带有浓重的“囔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但萧若兰的过人之处恰在这里,她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以独到的绝招闯出自己的路子,使这个“囔音”别开开生面而化作神奇,难能可贵,实在了不得!
  这里,就让我们通过《藏舟》中胡凤莲场核心唱段的简要分析,来感受萧若兰唱腔艺术的魅力所在。
  “耳听得谯楼上二更四点”这段唱,总共26句唱词,[慢二六]板式,是胡凤莲全剧抒情唱段的重中之重。萧若兰演唱的最大特点是:层次分明,细致入微,深沉含蓄,真切动人。具体说来,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其一: 耳听得谯楼上二更四点,
  小舟内难坏了胡氏风莲。
  哭了声老爹爹儿难得见,
  要相逢除非是南柯梦间。
  田公子遭大难并无抱怨,
  静悄悄坐一旁低头安眠。
  这6句应作第一段。从剧情发展来看,胡凤莲以机敏而又凛然的言词,斥退捉拿田玉川的芦府唐将之后,生死攸关的风险暂时平息。此时,船离江岸,缆在江心,风声萧瑟,夜露清冷,月色暗淡,旷野天低。面对浩淼江涛,愈显孤单凄凉;万籁寂静之时,更觉思绪万千。处在朦胧合眼状态下的胡凤莲,被一阵江风吹醒,耳畔又隐隐传来更鼓之声。首句“耳听得谯楼上二更四点”,表面上唱的时间,实际上隐寓着人物的复杂心情:小小渔船之上,一旁是尸骨未寒的老爹爹,她悲怆痛楚;一旁是酣然熟睡的田玉川,她心怀感激。因而这一句不能平淡处理,要为下面的唱做好抒发感情的铺垫。用萧若兰自己的话说:“我主观想法是把它唱野,唱凄凉,借以渲染环境,虽是交代时间,也要唱出她此时的心境来。”接下来,三、四句唱是思念亡父,感情单一好处理,是饮泣含悲中见哀婉。而五、六句稍难,面对田公子,既有几分感激,又带一丝爱怜,表面看似平静,而内心波澜起伏,要有一种情感的跃动,却又极有分寸尺度。萧若兰对这些地方把握得相当准确,符合当时人物的心理状态,所以往下过渡就显得极为自然。
  其二:月光下把相公仔细观看,
  好一个奇男子英俊少年。
  他必然读诗书广有识见,
  能打死帅府子文武双全。
  为我父抱不平身遭大难,
  他本是英雄胆大好儿男。
  这第二段的6句,是胡凤莲对救命恩人惊叹、爱慕、赞美之情的直接表露。萧若兰通过声音形象,真挚而又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心迹流露。如果说前面怒斥唐将的果敢刚毅,搭救田玉川上船避难的见义勇为,是胡凤莲性格的主要特征,那么这几句唱腔,就是内在情感的一个转折点,是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少女那本能的娇羞把人物的思想引向新的意境,体现出一种纯朴而高洁的柔情。“月光下把相公仔细观看”,萧若兰在唱“月光下”三字的拖腔时,最后糅进了鼻音技巧,把深情少女含蓄而炽烈的感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动人;继而,“好一个奇男子英俊少年”,完全是由衷地赞赏,没有半点忸怩作态的痕迹。胡凤莲从田玉川的勇敢作为中,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这个“英雄胆大好儿男”,这是多么坦荡而又率真的精神境界。
  其三:孤身女到后来有谁照管,
  无亲眷无依靠有谁可怜。
  假若还我和他结为亲眷,
  女孩儿到后来好将身安。
  怕只怕他嫌我出身贫贱,
  这件事我还是不好开言。
  眼看着就到了三更三点,
  叫醒他与我父报仇伸冤。
  此段8句唱腔,是胡凤莲感情波澜的一个跌宕。毕竟,这位初涉人生、甫历灾难的少女,在那特定的环境之下,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之中,难免有世俗观念的影响,她和田玉川社会地位的差异,不能不使她顾影自怜,感叹身世,思想矛盾,犹疑猜测而产生“怕只怕他嫌我出身贫贱”的担心。萧若兰在唱这句的拖腔时,节奏稍稍撤慢,以表现人物落寞怨艾、回肠百转的复杂心情,相当惟妙,给人印象极深。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是内向的,要么是“水越深越不响”;要么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要么是过于沉稳,“凉水泡茶慢慢浓”。何况胡凤莲是封建时代的穷苦少女,她绝不可能像现代某些新潮靓妹那样,对田玉川直白表示:“阿川,亲爱的,我爱你!”也不会像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丽达那样,公开唱出“你是我的心,你是我心中的歌,快来吧……”她是话到口边,欲言又止,藏而不露,爱而不显。萧若兰通过唱腔把人物的心态描绘得入木三分,准确生动,逼真鲜活,唱神了也唱绝了!接着,三更将至时间逼人,经过一番徘徊思考的胡凤莲,不能再犹豫了,决意以“叫醒他与我父报仇伸冤”为突破口,直言相告坦陈肺腑,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其四:我这里把相公一声呼唤,
  相公!相公! (音乐“过门”两短一长)
  他那里只睡得十分香甜。
  我这里上前去拉他起站……(欲行动)
  女孩儿拉少年礼上不端……(又收敛)
  我这里用手儿将船摇转……(巧设法)
  叫相公你醒来我有话言。
  这最后一段6句戏,既有深思熟虑之后的积极动作,又有冲破拘束尴尬的从容自若;既有关爱患难知己的体贴柔媚,又有焦灼急切之时的睿敏聪慧。萧若兰把个中蕴涵淋漓尽致地唱了出来,是那样的缠绵悱恻,耐人回味,恰如玉露滴香荷,宛若春风动幽兰。听她的演唱令人心旷神怡,实在是最美好的艺术享受。
  萧若兰自己曾说:“我不同意脱离开人物去干喊,更反对拿唱腔向观众‘要好’。要时刻记住用唱腔刻画人物,用唱腔去抒发感情。我处理唱腔,着重于人物的情绪。技巧上要‘字正腔圆’,字与字的摆法要讲究。唱戏是唱情。不能台上唱得颤头,台下听得摇头。”
  这是她的切身体会、经验之谈。话虽浅显道理深,真正做到更不易。这,也许正是萧若兰唱腔艺术的成功秘诀!
  2002年7月21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