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不同的问题一样的声音


  历经20年的艰辛跋涉,振兴秦腔取得了可喜成效。20年来,关于振兴秦腔的讨论也没有停止过,不管是褒也好,贬也好,秦腔依然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前不久,振兴秦腔20周年新剧目展演,又掀起了一场演出热潮。台上的高亢,台前的热闹,更引起了热爱秦腔的各界人士对秦腔存在问题的关注。10月29日,省文化厅和本报文体部联合召开了“纪念振兴秦腔20周年座谈会”,各方人士汇聚一堂,面对现实,坦言问题,各抒己见。虽然各自的角度不同,但发言的主旋律始终不变:振兴秦腔,任重道远。
  振兴需要综合治理(省文化厅副厅长 孙豹隐)我们大张旗鼓地提出振兴秦腔已经20年了,回顾这段历程,应当看到,成绩是显著的。一批优秀剧目的问世,各类艺术人才脱颖而出。然而,新的时代、新的观众对戏曲艺术寄予了新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振兴秦腔的工作也存在着不到位之处和薄弱环节。
  首先在理论上对秦腔的概念界定还不十分准确,对秦腔振兴的标准缺少一个科学的、一致的认识,也未能找好找准振兴秦腔的最佳切入点与突破口。譬如,眉户算不算“秦腔”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青年观众日益喜欢眉户这种唱腔的氛围中,振兴秦腔的一个突破口要不要选在眉户戏上?再如,关于秦腔艺术继承、创新、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技巧与艺术的关系、本体与吸纳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范围,我们也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另外,演出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艺术怎样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特别是那种高投入的获奖剧目究竟如何能真正拥有观众,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秦腔是一门综合艺术,振兴需要综合治理,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而艺术家本体则是重中之重,加强人才培养应当成为振兴秦腔的中心环节。
  振兴秦腔任重道远(省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 王军武)经过20年的振兴,昔日城市剧场萧条冷落的局面得到一定的改善,秦腔观众的数量已大大超过了往昔,秦腔到日本、芬兰、荷兰、德国等东南亚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20年来全省共创作的百余部剧目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李东桥、戴春荣、李梅、侯红琴、孙存蝶、李娟、齐爱云、李小峰等一批优秀演员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群众性的秦腔演唱比赛活动如火如荼,使秦腔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20年的振兴,达到了全局与整体推进的程度,做到按地域、分层次振兴,努力按照农村型、城市型、外向型三种类型去组织艺术生产,目前的问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意识薄弱,缺乏大手笔的编剧导演和名震全国的尖子演员,剧目题材内容不够新颖,精品佳作不多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新的举措加以改进和提高,把振兴秦腔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需要政策性支持和保护(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杨云峰)振兴秦腔需要政府有关方面的政策性支持和保护。关于振兴秦腔的思路,应该也能做到的有如下几种:第一,需要省人大通过专门的文化投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保证政策的持续性,避免因人事的更迭和个别领导人的好恶而致使其中断;第二,通过文化立法,感召社会的企业家和实业家,进行多元投资,使振兴秦腔有资金的基本保证;第三,改变现行的秦腔表演团体的体制,进行股份制改造;第四,用体制的力量,激发剧目创作、音乐改革、表演创新的与时俱进,使振兴秦腔不仅成为一种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战略行为,还应该成为培养地域文化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张扬民族的地域个性的有效形式,一种极传统而又现代的形式载体。
  弘扬流派兼容并蓄(省政府参事室 高松岩)在当前秦腔界应该达到这样的两点共识:一是要弘扬流派。流派其实是一个剧种的品牌,而秦腔虽也有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像青衣李正敏、净角田德年、红生袁克勤、小生任哲中等,都是将艺术实践提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度。但是秦腔界弘扬不够,理论研究没有跟上,没有提倡流派认同。二是要兼容并蓄。所有从事秦腔组织、表演、观赏、研究的人,都要有一种宽容心态,机构之间、流派之间、团体之间及专业和业余演员之间都要能够从振兴的统一宗旨出发,不能互相排斥互相倾轧。比如近几年秦腔舞台出现了几位业余演员,一时引起民间群众对秦腔观赏的轰动。这种现象对振兴秦腔大业来讲无论如何不是坏事,一是他唱的是秦腔,二是能吸引那么多人看,这就够了。振兴秦腔是社会氛围而不是专家欣赏,但遭到秦腔业内人士的斥责声一片,实际上是对秦腔的一种自毁。振兴秦腔是一种现象,只要能成气候,就要维护和珍惜。
  不存幻想面对现实(西北大学教授 董丁诚)振兴秦腔要不存幻想,面对现实。何谓幻想?就是总想着要把目前萧条的剧场演出恢复到50年代那样的盛况。说一句绝对的话,根本不可能。因为时代不同了,文化环境大变了,人们面临多样选择。这就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把剧场票房状况作为“振兴”的标志,那么秦腔永远也振兴不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悲观。秦腔自有它雄厚的根基,自有它不小的市场,自有它顽强的生命力。剧场演出固然少了,但是,电视屏幕上有秦腔,收音机里有秦腔,家庭VCD里有秦腔,电脑网络有秦腔,歌厅茶社有秦腔,城墙拐角有秦腔,农村集市有秦腔,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有秦腔。由此可见,秦腔的市场不单在剧场,它生存于各个角落、各种场合,只要有人听、有人看、有人喜欢,秦腔就会生存下去、流传下去、发展下去。
  变养人为养事(省委政策研究室文化处处长 李林)振兴秦腔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适销对路的艺术精品,很难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二是西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演出收入上不去,从而限制了戏曲市场的发展。三是受多媒体的冲击,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四是缺乏中介机构和营销人才。对振兴秦腔的几点建议:首先,要把振兴秦腔作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和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盘考虑,加以研究。其次,把群众和市场作为衡量秦腔剧目优劣的最终标准。再次,彻底改变“政府是投入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现象,逐步将国有院团改制成“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经营实体。第四,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变养人为养事,建立“以奖代拨”的投入机制。
  抓住秦腔艺术的审美本质(省作协评论家 常智奇)秦腔是一种表现英雄悲剧主义的艺术。它表现的是一种阳刚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这种美学情致,往往是在悲剧情怀中显示出一种豪迈,在苍凉意绪中表现出一种放达,在孤寂情感的宣泄中追求一种坚定和自信,这是秦腔艺术的基本品格。这种悲剧情感的表达,不是绝望式的表达,而是把生活中感伤、悲痛、哀怨的情感转化成一种放达的力量,使沉郁和迷茫者在以悲剧的“同步共振”中走向开阔的敞亮。因此,我们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设计,都要向“英雄悲剧”这一种审美本质靠拢、掘进、拓展。秦腔的英雄悲剧审美特征,要求我们的主创人员在表现我们时代精神时,一定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精神,显示改革过程中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表现真、善、美最终一定会战胜假、丑、恶的历史必然性。
  让秦腔艺术与高等教育“结缘”(西北大学教授 梁星亮)戏曲艺术与高等教育的“结缘”,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个可喜的现象。如京剧、豫剧、晋剧、川剧和秦腔的许多艺术团体,纷纷与一些高等院校携手,程度不同地从高校吸纳专业人才,吸取艺术营养,进而提高戏曲艺术的层次和品位。我们也可以利用高等院校的学术、艺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举办培训班、读书班甚至学历教育,把我省有一定成就的编剧、演员等专业人才,招收到大学进行集中的专业和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艺术修养,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成为艺术的尖子人才。
  改革为剧团注入活力(周至县剧团党支部书记 陈怀生)周至县剧团1953年成立,1984年改组被设为振兴秦腔实验团,也是全省7个“振兴团”中唯一的县级团。从那时起我们打破了铁饭碗,改固定工为招聘制,工资与演出挂钩,多劳多得,劳得统一,大大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团坚持用制度管人,每场演出从团长到业务股长,从演职人员都有详细的岗位细则,20年先后6次修订完善,曾向全省院团推广。我团振兴秦腔的口号是“剧目新,功夫深,作风硬”,围绕市场抓演出,年年奉献新产品,坚持每年新排或整理两本戏,既有文戏也有武戏,既有农村人爱看的戏也有城里人喜欢的戏。目前剧团拥有50本大戏,演20天不会重复。振兴秦腔20年来,我团的演出深受欢迎,唱红陕甘,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希望今后省上给每个振兴团有任务,有实验课题,对有贡献的院团不管是省、市剧团还是县级剧团都应该给予奖励,政府应该每年预算剧团的剧目创新的经费。
  从艺术和体制方面抓起(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 党中田)秦腔要振兴,应从两方面着手,并下大力气抓起,一是艺术方面,二是体制方面。艺术方面,首先要抓新剧目。老演老戏,老戏老演,怎能吸引当代的年轻人。其次是抓音乐唱腔的改革。一句咿呀几分钟的唱腔、陈旧难懂的唱词,使得追求快节奏的年轻观众怎能接受。再次是抓舞美包装。给观众视觉上一种新奇的感觉。体制方面,首先是转变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实行团、院长负责制,确立独立的法人地位。二是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经济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演职员的积极性。三是理顺上下级管理关系。文化主管部门应是艺术表演团体的导航员、信息员、服务员,而不应是管钱员、管人员,应尊重艺术表演团体的法人地位,充分体现法人资格,使其按照艺术规律施展才能,以利于秦腔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点建议和想法(省剧协主席 杨兴)一、尽快举办戏曲编剧培训班,解决目前编剧队伍严重流失和青黄不接的突出问题,为剧本创作和整理改编打好基础。二、认真召开一次秦腔音乐研讨会,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回顾总结群众爱听、爱学、爱唱的一些秦腔现代戏,如《血泪仇》、《红灯记》、《洪湖赤卫队》等,进一步研究秦腔怎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二是研究对新编历史剧和改编的传统戏,秦腔音乐如何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三是积极走戏曲现代化的路子。四是切实抓好重点,抓好重点院团的建设与重点剧目的打造,以点带面。五是继续高举旗帜,促进秦腔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秦腔”的口号已经20年了,希望这面旗帜不要歪,更不要倒,办好“中国秦腔艺术节”,继续促进秦腔院团和剧目的学习交流,增强竞争意识,促进秦腔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