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语言必须与时俱进 ——论改革和规范秦腔语言


  陕西省委于1984年发出“振兴秦腔”号召的20年间,无数热情关注秦腔发展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都积极地对秦腔从剧本、导演、表演、音乐、声腔、舞美和剧团管理、生存体制、市场观众,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理论研讨与改革探索,并且都有了不小的成果。然而,我发现在秦腔语言改革上却是一个空白,而秦腔语言及其音乐恰恰是体现秦腔个性的要素,忽视了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我受前辈老师的启发,立志开拓这一领域,在2000年开始研究,于2001年写出关于秦腔语言改革的论文并参加了当年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召开的振兴秦腔研讨会。会上,文化厅孙豹隐副厅长和振兴办王军武主任及许多同行给予了赞许,因此鼓起了我继续深入研究的勇气,于是又花了三年功夫对原文四易其稿,于2004年修改完成了这篇论文。 
  秦腔是陕西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其独特的语言声腔和声腔美感,在全国众多的语言声腔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秦腔语言发展到今天,已与时代前进的节奏不大合拍了,落后于姊妹艺术和兄弟剧种不说,还让本地观众和外地观众尤其青年观众难以接受。这种落后局面,严重影响着秦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就是语言土气、杂乱和不够科学规范。 
  所谓土气,就是不合时宜的、粗俗不雅的、陈腐落后的、不发达的、小家子气的等等;杂乱,就是多种元素混合一起,杂七杂八,多而不整,乱而无序,没有章法可依和没有规律可循。秦腔剧种也包括眉户、碗碗腔等陕西其他剧种,目前就严重存在着这些问题。如果说在上个世纪秦腔语言的土气、杂乱尚可理解为所谓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的话,那么到了本世纪,这种“个性”与“地域特色”就成了秦腔进步的绊脚石。它越是突出就越显得土气、落后,就越会影响秦腔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要对秦腔语言进行一次重大改革或者说革命,以尽快改变其土气、杂乱、落后的面貌,使秦腔语言也包括陕西其他剧种语言与时俱进,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文明高雅的目标迈进。 
  一、改革规范秦腔语言的重要性 
  改革规范秦腔语言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全球化的时代,要使秦腔语言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大的作用,其重要性尤为突出。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如果语言土气、落后、杂乱无章,就会影响思想的交流,甚至会使交流的过程延长以至中断。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秦腔作为语言艺术,其所借助的语言工具只有精心打磨得锋利,才能游刃于现代舞台;也就是说,只有与时俱进地对秦腔语言加以科学的规范,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攀上与现代观众对话的平台。 
  在谈及规范秦腔语言时,有必要先说说普通话发展的状况。普通话作为国家倡导的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它的发展是比较快的,自从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后,普通话教育很快在全国开展。教育部门首先开始实行普通话教学,要求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用普通话进行规范教学。社会上也随之开始了普通话的推广,从各部门到各单位再到一个个家庭,无不把讲普通话作为一种追求的时尚,尽管有许多人乡音难改,但也都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取得了很大成果。教育部门成果尤为显著:进校的学生尽管生长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各人的用语不尽一致,可是,在通过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普通话规范学习后,其用语都规范在了普通话的吐字发音标准上,走上了更加规范的普通话教学轨道。再从社会上看,自从推广普通话以来,讲普通话已成为一种高雅、文明的时尚而蔚然成风。多数家庭特别是城市的家庭,其用语都自觉地向着普通话靠拢。城市家庭的孩子从小在学校的教育熏陶下自觉地讲起了普通话,他们的家长受其影响也不自觉地“醋溜”起了普通话;农村家庭的孩子在接受了普通话教育后,虽然在陕西话氛围里仍讲陕西话,可一旦脱离这个氛围也会自觉地讲起普通话。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在某些家庭里其用语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学的讲的都是普通话,回到家里仍然讲普通话,他们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尽管平时满口方言,可一旦和孩子对话,就会立即随着孩子转向普通话“频道”。我们还看到,现在人们去外地出差或者与生人打交道,基本上都自觉地使用起了普通话。在公众场合,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会被视为高雅、文明、有素质,而讲方言或普通话讲得不好,就会被视为老土或落伍。另外再从国际上看,普通话已被作为国际通行的重要语言之一,连外交场合也都使用起了普通话。可见普通话已经深入人心被广大群众全面接受,也可见科学规范的语言,广大群众是非常愿意使用和将它推而广之的。 
  秦腔由于是地方剧种,所以目前还必须用陕西方言来演唱(现代汉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普通话,一是指包括各种方言在内的现代汉语。陕西方言当然也在其内),至于将来普通话彻底普及了,那则另当别论。但是,问题是秦腔目前的语言既不规范,也不统一,更无标准,舞台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种方言土语搅在一起,显得非常杂乱、土气、落后。即使像西安易俗社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样的省市重点秦腔表演团体,舞台上用语也很不规范,这怎么得了!难怪许多观众都不喜欢看秦腔。这种杂乱无章、土气落后的局面如果再维持下去的话,那么秦腔将会失去与时代对话的平台,其消亡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人民大众的语言都趋向普通话的今天,规范秦腔的语言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发展对秦腔语言的要求。社会发展到了今天,陕西方言已成为语言信息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秦腔语言作为传播陕西地域文化的重要工具,理应在这个信息链中发挥重要的传导作用。如果语言土气、杂乱不为大众所接受,就会使信息传导发生阻滞,就会影响本地区文化的发挥,也就难以适应社会的潮流。二是秦腔自身的发展对其语言的要求。纵观国内许多戏曲剧种,其舞台语言都有了很大发展。像黄梅戏、豫剧、评剧等,虽然都还保留着原有的语言特色,但是都已进入艺术大众化的圈子,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也赢得了更多表现自己和传播本地特色艺术的机会。秦腔也应该在保留自己语言特色的前提下向前发展,尽快使舞台语言向着大众的、高雅的艺术高度迈进。三是观众对秦腔语言的要求。在社会开放的今天,秦腔不仅仅要面对本地的观众,而且还要面对其他广大地区的观众。观众对语言的要求就是能让其很快听清听懂语言传达的信息,再进一步就是能听出美感。因此,秦腔语言必须要脱离土气、克服杂乱,走向文明高雅,以适应广大观众的要求。 
  二、秦腔语言土气、杂乱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 
  秦腔语言(也包括陕西其他剧种语言)在目前比较土气、杂乱和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标准,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融进了普通话的吐字发音。现在舞台上一些比较年轻的演员,特别是省市剧团招进的艺校毕业的年轻演员,他们从小接受了普通话的正规教育,其吐字发音都自觉地靠近了普通话的标准,只是在声调上还是陕西话的声调。他们上了舞台,就很自然地带进了普通话的吐字发音,让人听着就比较顺耳,也显得颇为高雅。这当然是比较好的方面。 
  二是仍然沿用着秦腔过去的语言标准。我们知道,秦腔语言在过去是有一个大体标准的,它是以陕西泾阳、三原、高陵、富平县一带的语言为基础而确立的一种吐字发音标准。原因是这些地方的语言相比陕西其他地区的方言比较有美感,不显土气,容易让观众听清听懂,所以就被作为秦腔语言的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尽管这一标准在今天已不太合时宜,甚至还很土气,可在当时总算是一个标准,大体规范着秦腔的语言。讲这种语言的,在今天五十岁以上的秦腔老演员中表现很突出。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进剧团的,那时候秦腔语言的标准还没有改变,他们所学的就是这个标准,所以在今天还保留着自己的习惯用语。 
  三是方言土语相杂并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剧团原有体制松活,演员开始在社会上流动,许多外县剧团的演员都进入了省直剧团和西安市剧团,随之就带进来了各县的一些方言。当时各剧团都忙于演出,没工夫在语言上进行严格要求,渐斩地,原有的相对规范的语言基础就被打破,随后就在舞台上呈现出陕西各种方言相杂并存的混乱局面。有:西府方言的“人(念réng)、门(念méng)、棍(念gòng)”,有兰田县和长安县方言的“天(念qiān)、地(念jì)、钉(念jīng)铁(念qīe)”,有户县方言的“豆儿、土儿、五儿”(如念“豆”时,不是通常的儿化音在发音时将舌尖弹回,而是舌尖与上腭碰撞后分开直接发音),有过去西安话的“春、水、树”(将上齿与下唇结合后张开发出的音),有陕北的鼻音较重的方言,另外还有一些从外剧种引进的“尖团音”,以及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方言,等等。真是南腔北调大杂烩,让人听起来极不舒服,实在有失秦腔之大雅。 
  这种杂乱的语言状况在各个秦腔剧团都普遍存在着,而在一些外县剧团更为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对其原因稍作分析。 
  首先是教学方面的原因。先从剧团方面说:剧团一些年龄大点的演员退下来后当了教练或导演,他们所用的语言都是秦腔过去的语言,既有秦腔原来的标准语言,也有各自习惯的方言。他们在教学或者导演时,就势必要以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因受其影响而不合时宜。再从艺校、培训班方面说:艺校和培训班聘请的教秦腔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秦腔剧团来的演员,这些老师在对学生讲课时特别是在教道白和唱腔时,自然用的仍是他们在剧团时的习惯语言,这样,所培养的学生自然就会受到老师的影响。 
  其次是演员方面的原因。现在秦腔剧团的演员来自多方面:一是剧团自己培养的演员,像西安易俗社为代表的西安市的几个秦腔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其他市县的秦腔剧团,他们都培养了几期自己的演员。这些演员的语言和本剧团语言的风格大体一致,仍是秦腔过去的语言标准,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语言严重脱节,即使受着城市的熏染有所改进,可还多少带着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二是从艺术学校毕业分配来的演员,像:陕西省艺校、西安市艺校和咸阳、宝鸡、渭南市及周至、长安的艺校等,多年来都给本省的秦腔剧团输送了不少毕业学员。这些学员的语言可以说多数还是比较合时宜的,但是却没有统一于某个规范的科学的标准,即使比较合时宜,但在剧团大的语言环境里却是孤掌难鸣,不但不能改变剧团落后的语言环境,反而会被这种落后的语言环境所改变。三是从外县、外省市调进来的演员,例如:省市几个大的专业秦腔剧团近年来就从西安市的几个郊县、省内的地市和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市的剧团调进来不少演员。这些演员都是当地的尖子人才,调来西安市剧团和省戏曲研究院后又都在舞台上担任主演。他们所用的语言,有东府、西府、陕北、陕南的,有甘肃、宁夏、青海的,各种口音混杂一起,有的还特别土气。四是剧团的一些丑角演员,为了在舞台上哗众取宠赚得廉价的笑声,不以为土反以为能,故意念出陕西方言中某些土语杂音而且念得很重,结果使本来就比较土气的秦腔语言更加不雅。比如有顺口溜专门讽刺这些土语:“叫你念书不念书,你整天上树耍水逮老鼠”、“天地钉子铁,拿个勺勺曳,曳了一点点,吃着甜甜”、“地里卧个兔儿,把豆压得包儿的一声”、“猪身上爬个老鼠,把猪吓得俶俶俶”(上述顺口溜要用陕西土语来念才有讽刺味)。这些土语杂音连本地观众都觉得土气,甚至还难听懂,而外地观众就更难听懂了。这实际是在丢陕西秦腔的人,让人听了会说:怪不得秦腔没人看,原来这么土气。
  其三是剧团不重视规范和净化秦腔语言的原因。在过去,省市大的秦腔剧团几乎都有在语言上把关的人,像西安易俗社,过去就特别重视规范和净化舞台语言。听易俗社的老艺人讲,他们进社后就有专门的老师给教发音、吐字,导演在排戏时,也用准确的吐字发音来规范学生的唱腔、道白,见谁不标准就立即指出来纠正,所以不几年功夫,就把语言规范起来了,一期期学生都是这样培训出来的。可现在就完全不是这回事了,进入剧团的学生包括那些从外县调进来的演员,因没有人在语言上要求,渐渐地就形成了剧团舞台语言混乱的状况。 
  三、改革规范秦腔语言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秦腔语言源自陕西方言,自有其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发音为“满口腔”,吐字生硬板正,语音铿锵苍劲,语气硬朗结实,语调高亢激昂,较多地保留着上古秦声激越昂扬的遗风,用陕西人自己的话说,就是“生、冷、挣、倔”,因而特别具有阳刚之美。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是决定秦腔之所以姓秦的个性要素,它相比外剧种语言风格,自有其独特的声腔美感,不能说它不美,也不能说不如外剧种语言好听,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若从社会的发展趋势,即普通话广泛普及的大的语言环境和信息社会语言广泛交流的形势来看,秦腔目前的语言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所以必须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规范。 
  那么,如何对秦腔语言进行改革规范呢?我认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即:坚持地方性、大众性和艺术性。 
  第一,关于坚持地方性。就是要立足三秦大地的语言基础,沿用陕西大多数群众的吐字发音比较规范的语言并努力弘扬其语音声腔美感。也就是说,对那些最有陕西特色的语言和陕西大多数群众一时难以改变的特殊吐字发音的语言要保持不变。比如:“我”就不能念成“wǒ”,而要念成舌根与软颚接触后再张开用e作韵母发出的那个音;“山”就不能念成“shān”,而要念成“sān”,“是”不能念成“shì”,而要念成“sì”,“争”不能念成“zhēng”,而要念成“zēng”。还有,对那些过去引进秦腔的不符合陕西语言吐字发音规范的某些“尖团音”(尖音与团音的合称。尖音指z、c、s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也要坚决清除,把那些念法不正确的字(主要是尖音,如:把“尖、千、先”读作ziān、ciān、siān等)改正过来。总之,要让本地观众听着亲切、顺耳并引为自豪,让外地观众也能听清听懂,一听就知道是老陕话而非其他方言。 
  第二,关于坚持大众性。就是要从包括陕西观众在内的广大观众的要求出发,从普及普通话的中国语言发展的趋势出发,逐步靠近普通话的吐字发音标准,杜绝某些生僻、难听、难懂、拗口的流通范围狭小的方言土语,使秦腔语言尽可能走向大众化,既让外地观众能够听清听懂并且愿意听、喜欢听,也让本地观众听着不觉得变味儿和别扭、逆耳。比如:“生产”就不能念成“shēng chǎn”,而要念成“sēng cǎn”,但是“创造”却应该念成“chuǎng zào”,而不能念成“cuǎng cào”,如此等等。总之,要让秦腔语言与时俱进,不仅作为陕西的大众语言,而且成为陕西周边省市及其他广大地区都能听懂的语言;不仅进入广大群众的生活圈子,而且要走向现代社会的比较宽泛的语言环境。 
  第三,关于坚持艺术性。就是要以悦耳动听和富有美感为原则,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审视秦腔语言,使秦腔语言让本地观众和外地观众都能听着舒服、听着悦耳、听出美感并且百听不厌。这就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对秦腔语言中比较有美感的语言予以保留和发扬光大;二是要对其中的不太规范的语言进行校正,对某些特别难听的土语杂音要坚决地剔除;三是要向普通话的吐字发音学习并尽量向普通话标准靠拢,使之合于普通话的美感,合于中国语言普通话发展的趋势。 
  四、秦腔语言必须要确立一个统一的科学规范的新标准
  如前所述,秦腔语言在过去是有一个大体的吐字、发音标准的,而今天这个标准却被打破了,这是事实。我通过多年对秦腔语言的观察、体验、调研和对秦腔老艺人的走访。认为影响秦腔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秦腔语言的土气不雅和杂乱无章。如果不与时俱进地发展,不与广大观众不断变化的语言保持同步,那么秦腔就会越来越落后,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了。 
  那么如何改革规范秦腔语言,使之走向文明高雅并与现代社会潮流相融合呢?我觉得必须要确立一个统一的科学规范的新标准。这里我提出一个标准供大家讨论。就是:采用普通话的吐字发音标准,结合陕西话的声、韵、调来改革和规范秦腔语言。这一标准也同样适用于眉户、碗碗腔等陕西其他剧种的语言。用这一标准来统一和规范秦腔语言,是比较合适也比较科学的,希望这一标准今后能成为秦腔乃至眉户、碗碗腔等陕西剧种语言的一个新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的标准是非常明确的,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它是全国众多语言专家研究讨论创造的一个新语种)。《汉语拼音方案》就是普通话的科学标准。而陕西话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不需多说,只是简单比照一下普通话的调值、调类与陕西话的区别。见以下图表: 
  调值调类例字
  普通话 陕西话 普通话 陕西话 普通话 陕西话
  55(高平) 214 ˉ ˇ 兵bīng 兵bǐng
  35(中升) 35 ˊ ˊ 强qiáng 强qiáng
  214(降升) 51 ˇ ˋ 马mǎ 马mà
  51(全降) 55 ˋ ˉ 壮zhuàng 壮Zhuāng 
  (普通话与陕西话调值调类对照表) 
  这里需要称道的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易俗社创始人高培支社长就在社内积极倡导秦腔语言的几个字要用国语(不是现在的普通话,而是接近京腔的北方大众语)念唱,如:“国”要念guō,不能念guī,“说”要念shuō,不能念shē和suō,“忠”要念zhōng,不能念zōng等。这在当时秦腔界的确是一项重大革新。五十年代,戏曲教育家封至模先生在易俗社和省戏曲研究院任教时,也对秦腔语言进行了革新探索。至七十年代,戏剧家王保易老师(易俗社学生)在西安市艺校任教时,也在学校对秦腔语言进行了革新,随后他任编导和文化局长时,还在实践和理论上作了许多探索。可是,当时由于时机与形势所限,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放开,要求改动的字还不多,实践探索的范围还比较小,因而其革新的思想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张扬,但是他们对秦腔语言革新的功绩却不可磨灭,值得敬佩。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觉得是对秦腔语言进行重大改革(或者说是革命)的时候了,而且应该说是非改革不可了。我作为一名艺术管理干部和秦腔研究工作者,有志于秦腔语言的改革,并愿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作更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力求使秦腔语言与时俱进,成为既保持陕西语言风格,又有科学标准和规律可依循,而且又符合普通话发展趋势的优美、高雅的新语言。 
  其实这一标准早已被陕西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了,只是我们未引起注意而已。我们从目前陕西大中城市五十岁以下的人的用语来看,他们都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陕西话的发音和普通话的吐字结合起来了,包括我自己也不例外。我是陕西长安区人,过去讲一口地道的长安方言,而现在也不知不觉采用普通话的吐字了。我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将这一新标准用得最好的就是陕西方言家庭里的中学生。他们在普通话的环境里说普通话,在陕西话的环境里又说陕西话,而他们的陕西话,吐字基本上都是普通话的吐字,我的孩子就是这样。还有秦腔剧团里一些从艺校毕业分来的学生,他们也是在外边说普通话,在剧团说陕西话,上了舞台也能自觉地将陕西话的发音和普通话的吐字巧妙结合起来。我觉得他们这代陕西人的语言,才是秦腔目前应该采用的语言和应该把握的语言标准。这样的标准正好巧合了我所倡导的新的秦腔语言标准。用这样的标准来规范秦腔语言,才合乎陕西大众及广大观众的语言要求,也才是有前途的。 
  陕西方言发生的这一可喜变化,是社会进步潮流的推动,也是时势使然,我们若无视这种变化,不失时机地将这一标准确立于秦腔舞台,那就是自绝于现实、自绝于历史,就会被社会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用陕西话的发音和普通话的吐字来规范秦腔语言是一个基本的标准,是就总体而言的,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却要考虑陕西语言中某些字的特殊性也即特殊念法,不能一概而论。也就是说有些字可以遵循这个标准,有些字暂时还不能起码在目前还不能,也许在苦干年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改过来。比如我们以前在市艺校学习时,王保易老师给我们排导现代戏《杜鹃山》,让同学们把雷刚的“雷”念“lēi”而不让念“luēi”,当时我们都听着不太顺耳,但时隔20多年的今天,我们已很自然地把雷念“lēi”,也不觉得不顺耳了。看来语言也是一种习惯,念得多了就自然了,也就能接受了。 
  我在对秦腔语言的研究和与普通话的比照中,发现陕西方言中的有些字是不好变的,像有一部分用声母z、c、s、zh、ch、sh打头的字和以a、b等字母打头的字,如:斗争的争、生活的生、是否的是、山水的山、停止的止、城市的市、天使的使、黑白的白、大伯的伯、我们的我、西安的安等字,它们是陕西话中最有特色的字,目前还不能变为普通话的吐字。如果变了就失去了陕西话的特色,就让陕西人听起来很别扭和难以接受。比如京剧导演李学忠给西安市五一剧团排导《阴阳鉴》一剧时,用普通话吐字模仿陕西话念了一句台词:“她是你师妹,你是她师哥”,就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再比如我在乡村支教时,有位学生用普通话的吐字陕西话的发音念了这句话:“我是山里来的学生,要给山里人争气”,也让人听着很别扭。这说明秦腔语言有其特殊性,有些字在目前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也有个别以z、c、s和zh、ch、sh打头的字却要变过来,比如过去演的现代戏《红灯记》,主人公李玉和有一段唱词是:“锁住了我的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胸心壮志冲云天”。演员用较土的陕西方言演唱,听起来就特别土气、难听,而且口腔也打不开,口形也很难看。可是若用普通话的吐字发音标准来念,效果就很好。 
  下面,我将秦腔舞台上应该用陕西话吐字而不应该用普通话吐字的常用字列出来,供演员和学员们辩识并在舞台实践中应用。如: 
  1、A
  [ai](应念舌根与软腭接触后再分开用ai作韵母发出的那个音)艾、爱、碍、嫒、瑷、叆、暧
  [an](应念舌根与软腭接触后再分开用an做韵母发出的那个音)安、鞍、氨、庵、谙、鹌、俺、按、案、暗、黯、岸
  [ang](应念舌根与软腭接触后再分开用ang做韵母发出的那个音)肮、昂、盎
  [ao](应念舌根与软腭接触后再分开用ao做韵母发出的那个音)凹、熬、敖、厫、遨、嗷、獒、聱、螯、翱、鳌、鏖、袄、岰、傲、奥、澳、鏊、懊、拗、坳 
  2、B
  [bai](应念bei)掰、白、百、伯、佰、柏
  [beng](应念bao)甭
  [bo](应念bei)伯
  [bu](应念pu)捕、哺、埠 
  3、C
  [cha](应念ca)差(差别)、插、碴、嚓、叉、茬、茶、查、搽、察、楂、衩、蹅、镲、杈、岔、刹、姹
  [chai](应念cei)拆
  [chai](应念cai)钗、差(差事)、侪、柴、豺
  [chan](应念can)掺、搀、谗、馋、孱、潺、产、刬 、浐、 铲
  [chao](应念cao)抄、吵、钞、巢、炒
  [chen](应念cen)碜(牙碜、寒碜)、衬
  [cheng](应念ceng)撑
  [chi](应念ci)齿、翅 
  4、E
  [e](应念舌根与软腭接触后再分开用e作韵母发出的那个音)婀(婀娜)、讹、俄、峨、娥、鹅、哦、蛾、额、恶、厄、扼、饿、鄂、谔、遏、愕、腭、噩、鳄
  [en](应念舌根与软腭接触后再分开用en作韵母发出的那个音)恩、摁(摁铃) 
  5、l
  [le和liao](均应念liao)了(完了,了解)
  6、m
  [mei和mo](均应念mo)没(没有、没落)
  [mai](应念mei)麦、脉
  [mou](应念mu)谋、眸、牟、某 
  7、o
  [ou](应念舌根与上颚接触后再分开用ou做韵母发出的那个音)讴、欧、殴、鸥、呕、熰(熰蚊子)、偶、耦、沤、怄 
  8、p
  [pai](应念pei)拍(拍打) 
  9、s
  [sai]塞(在念塞子、塞车、堵塞时应念sei)
  [se](应念sei)色(颜色)、涩、啬、色(色shǎi子,应念seizi)
  [shei](应念sei)谁
  [sha](应念sa )杀、沙、纱、刹、砂、莎、痧、煞、裟、鲨、啥、沙、厦、嗄(嘎哑)、歃、霎
  [shai](应念sai)筛、晒
  [shan](应念san)山、彬、删、姗、珊、栅
  [shao](应念sao)捎、梢、稍、艄、鞘(鞭鞘)、哨、睄、潲(潲水)
  [shen](在念人参、参商时应念sen)
  [sheng](应念seng)生、笙、牲、甥、省
  [shi](应念sei)虱
  [shi](应念si)尸、师、诗、施、狮、时、史、矢、使、始、屎、驶、士、氏、示、仕、市、似、事、侍、试、视、柿、拭、是、恃、弑、匙
  [shou](也可念sou)瘦
  [shu](也可念su)叔、舒、淑、梳、菽、疏、蔬、熟、孰、塾、数
  [shuo](也可念suo)朔(朔方、朔望)槊 
  10、t
  [te](应念tei)特 
  11、w
  [wo](应念舌根与软颚接触又分开后用e作韵母发出的那个音,这是陕西话中最具特色的字)我 
  12、z
  [zha](应念za)扎、吒、咋、查、奓、揸、喳、渣、楂、札、轧、闸、炸、铡、拃、眨、乍、诈、柞、栅、咤、蚱、榨
  [zhai](应念zai)斋
  [zhai](应念zei)摘、择、窄
  [zhan](应念zan)斩、盏、崭、栈、绽、湛、蘸
  [zheng](应念zeng)争、挣、峥、狰、睁、铮、诤
  [zhi](应念zi)之、支、氏(阏氏)芝、吱、枝、肢、脂、止、旨、址、芷、纸、祉、指、趾、徵、至、志、厔、痔、痣、桎
  [zhou](应念zou)皱、嘱、瞩、属(属意、属文) 
  从以上列出的字来看,其中凡由“zh、ch、sh”声母打头的,用陕西话念时,基本上都要取掉“h”,变成“z、c、s”声母(个别字除外),这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运用时应该注意。
  除了上边列出的这些字以外,其他所有未列出的字,我认为统统都应该用普通话的吐字发音标准来念。也就是说,今后凡遇到上述的字,都应该按陕西话的吐字来念,除此以外的字,均要按普通话的吐字发音标准来念,但是,一定要保持陕西话的声调。这不仅是秦腔语言应该把握的,陕西其他剧种也是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上边所列诸字也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些字也许不久还会改变为普通话的吐字发音。 
  五、规范秦腔语言是一项必须长期抓的重要工程 
  规范秦腔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必须长期抓的重要工程,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因此必须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文化主管部门来讲,要把改革和规范秦腔语言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来抓,作为一项改变秦腔落后面貌、提高秦腔语言素质的大事来抓。建议由陕西省文化厅牵头,组织省内十个市的文化局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及媒体召开一次关于秦腔语言改革的学术研讨会。通过研讨确立新的秦腔语言标准,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省秦腔剧团、艺校和社会上进行普及推广。任何事情,只要主管部门下手抓,只要领导重视,就没有抓不好的。 
  第二,从秦腔教学方面来讲,要把规范秦腔语言纳入教学计划长期不懈地抓下去。要把规范秦腔语言提高到振兴秦腔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提高到美化学校形象和增强学生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新的秦腔语言的教学。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用新的秦腔语言标准来进行规范引导,同时还要在剧目排练和演出实践中进行巩固提高。 
  第三,从秦腔剧团来讲,要在演出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新的秦腔语言标准。剧团领导要积极倡导新的秦腔语言标准,导演和演员也要在剧目排练和演出中自觉地运用,使其不断普及。开始时一些演员可能不太适应,少数观众也许不太容易接受,但时间长了,习惯了,自然就会适应和接受的。 
  第四,再从社会上来讲,戏剧家协会、戏剧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要积极倡导和呼吁新的秦腔语言标准,使之风行社会。秦腔的爱好者和广大观众也要积极支持并自觉接受,让新的秦腔语言标准很快确立。我想,如果从这四个方面坚持去做,秦腔的语言就一定能脱去土气、屏除杂乱,走向文明高雅、科学规范,秦腔艺术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如何改革规范秦腔语言的认识,也是我多年来研究思考的问题,希望同志们批评和共同讨论,也希望秦腔剧团、秦腔艺校能邀我去讲座,使新的秦腔语言标准得到确立和普及。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