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 > 表演艺术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王振中






  王振中,因头发自幼全白,外号“白毛”,1938年生于华阴南寨村。只上了3年小学,六七岁时开始学戏唱秦腔,爱好广泛,1957—1958年始改学老腔,先师从城南的郭子仁,后师从吕孝安。开始时拉板胡,1959年学唱白,月琴只学了6天就能抱着唱戏了。王振中得老腔皮影戏艺人吕孝安真传后,成立了“木胜班”,在与迷胡艺人寿娃、春荣搭班期间,他把迷胡搬上了灯影舞台。又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营养,使其老腔皮影演唱技艺不断升华。当时革新社已经成立,但由于吸收的都是有名望的中老年艺人,王振中没有在内。1961年,王振中开始自立门户,领李如林(箱主)的戏箱开始演唱老腔皮影戏,靠着高超的技艺,很快赢得了观众。他的剧本有自己手抄的,有自编的,共有六七十本。老腔以武打戏为主,剧目以三国戏最多。振中因先天弱视,不得不将剧本唱词道白背下来,能唱几十本“吃本戏”,拉、敲、弹、唱全会,也能做签手。“文革”时期,王振中顺应当时形势,在村文艺宣传队中演出现代剧目《金花银花》、《学毛选》、《十学焦裕禄》等。1977年,王振中班作为华阴恢复传统戏后的第一个皮影班社,在县体育场演出了《智取威虎山》、《杜鹃山》,以及自己新改编移植的《逼上梁山》,博得了群众的喝彩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接着他又改编了《闹天宫》,创编了神话剧《三打白骨精》、历史剧《李世民取明州》等。1984年,王振中参加渭南地区第一次民间艺术调演大会,演唱《访白袍》,获演唱二等奖;1993年,获华阴市华山杯群众戏曲大赛二等奖。1993年参加了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的排练演出;1995年参与了电影《桃花满天红》的配音。王振中还编写过剧本《三打白骨精》、《取明州》、《白门楼》、《水淹下汪》、《回心石》、《祁祖成圣》等,有的剧本现收存在渭南市文化艺术馆。王振中小说不喜欢唱《无量成圣》,因为它宣扬的是不忠不孝,所以自编了《祁祖成圣》,写祁祖成圣后造福后代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王振中帮助湖北省戏研所剧目工作室改编《碧游宫》等剧目,后又参与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中的老腔音乐以及《迷胡集成》的编写工作,其中的多数内容都是根据他的演唱整理而成的。为了把老腔艺术传承下去,自1981年下半年起,陕西省文化厅派专人到王家录制老腔音乐片段,1982年,印成小册子《老腔板式》,共200多页。王振中戏班的人员,先后有盛向中、李十全、曲宽玉、杨宽厚、任方圆、曲志孝、王和利、卫兴宝、任君坡等人。另外,王振中收了个女徒弟李贵珍,这在行内引起不小的震动,尤其是,老腔皮影戏根据地的双泉村(西泉店)是绝对不能接受女声来唱老腔。但无论接受与否,李贵珍学艺有成却是不争的事实。李贵珍今年40多岁,十几年前学艺于王振中,秦腔、眉户、老腔都学,人称“华阴老腔第一代女传人”。《劈山救母》改良音乐中出现女声演唱,但双泉人从不接受。
  在采访王振中的过程中,这位老艺人即兴为我们连着弹唱了《三战吕布》、《罗通扫北》、《碧游宫》、《韩湘子度村英》等几个片段:
  1.《三战吕布》:“(刘备)从他来到汜水关,【慢板】困龙未遇春雷响,向日腾空上九天。”
  2.《罗通扫北》丑角程咬金的丑【流水】:“好个舌辩徐茂公,天文地理尽皆通。众家豪杰有多少,单送我老命丧黄城。”
  3.《罗通扫北》徐茂公【正板】:“七弟宽心战刍龙,何必忧虑在心中,万池陷在黄龙岭,算就今日必动兵。”
  4.《碧游宫》广成子【滚白】唱段:“我叫一声三教主,三师叔,啊呀三师叔呀,弟子怎敢三闯碧游宫,只国师教门下的男女弟子,挡出宫门,不能出宫也是枉然。”
  5.《韩湘子度村英》旦角村英【流水】:“忽听丫环一声禀,门儿外来了一道童,急忙莲步出门外,过路给师父化缘来。”
  王振中的月琴高89厘米,其中杆30厘米,鼓高 37厘米,正六边形。11个音位,用黄蜡与松香熬制的胶固定,可移动以定音。杆为槐木,音位块为竹子,鼓为桐木,边梆为核桃木,拨子为龙柏(硬杂木)。桑木最好,硬,不走相,月琴尺寸各人大小不等。
  老腔皮影的外姓著名艺人,除了王振中,还有任浪鱼、吕孝安、侯德娃等。他们非张家一族,能学到老腔,各有原因,其中任浪鱼是在张玉印“丢了”张家祖传剧本后开始演出老腔的;吕孝安是在任浪鱼之后为张家小六当长工时直接从张家学来的;侯德娃是张小六的外甥,小六无孙子,女儿又早死,侯从小在张家长大,张小六便将老腔皮影戏直接传授给了侯德娃。
  近20多年来,当地有些名气的老腔影戏班主要是:张喜民班、张新民班、张军民班。他们藏有大批影卷,其中不少本子还是很稀缺的演出本子,如张喜民的《保安门》(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十一日,张玉印)、《破曹》(民国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南唐》(民国十年三月)、《走南阳》(民国十八年四月,张玉印)、《借赵云》(张玉印)、《罗成征南》(民国二十七年冬月初七,张玉印)。张新民的《失街亭》(根据乾隆十年本《空城计》抄而成,1979年)、《张良归山》(宣统三年清和月立,张全生)、《空城计》(乾隆十年三月初二)、《樊梨花征西》(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张全生)。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