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党中央留在陕北,是毛泽东的一项英明决策。在陕北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为首的党中央带领陕北军民“转战陕北”,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导演了一幕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最为气势恢宏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活剧。无疑,转战陕北,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乃至在中国现代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英明的决策
1947年3月初,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决定主动放弃延安。在清涧枣林沟会议上,毛泽东又作出了把中共中央机关留在陕北的英明决定,使中共中央的这面帅旗在陕北人民最艰难的时期始终高高飘扬在陕北高原的上空。
(一)主动撤离延安
1947年3月,国内革命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经过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至1947年2月的8个月作战,国民党军虽然占领了解放区105座城市,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正规军66个旅54万人、非正规军17万人共计71万余人被人民解放军歼灭。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而占领的城市又需要分兵守备,战线拉长,机动兵力减少,终于丧失了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能力,蒋介石妄图在半年内用“全面进攻”的战略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计划宣告破产。
与此同时,国民党集团的内战独裁统治和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有力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和国统区的人民运动的密切配合,迅速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高潮。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党内指示,指出:“目前各方面的情况显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党的任务是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①
由于无力继续进行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为了扭转败局,从1947年3月起,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而调动其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43%,即94个旅,对解放区的两翼——山东和陕北实行重点进攻。
国民党军队之所以要对延安和陕北实行重点进攻,首先是因为延安是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是中国红色的首都,如果进攻得逞,就可以扩大其政治影响,争取国际援助。其次,在军事上,因为中共在陕北的兵力少,所以蒋介石认为取胜的把握较大。因此,蒋介石“妄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各个击破之目的。”②
早在1946年秋,蒋介石就喊出了“打到延安去,活捉毛泽东”的口号。这次,为了部署对陕北的进攻,1947年2月中旬,蒋介石先把西北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召到南京面授机宜,而后又于2月28日偕空军副司令王叔铭飞抵西安,亲自策划进攻陕北的军事部署。
3月10日,胡宗南15个整编旅共14万余兵力在洛川和宜川一线集结完毕。11日,胡宗南亲往洛川,召集旅以上军官,宣布了进攻延安的命令,扬言要在“三日之内占领延安”。13日,蒋介石调集各型飞机94架,从西安、郑州、太原等地起飞,对延安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战略”大轰炸。在地面,蒋介石的34个旅约23万人,组成南、西、北三个集团,主力是胡宗南的15个旅,自洛川、宜川之线分两路直扑延安。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部12个师,榆林邓宝珊第22军两个师,分别从西面、北面策应配合。
当国民党军大批人马直扑延安时,在陕北战场上,我军只有第一纵队(辖第三五八旅、独立第一旅)及新编第四旅和教导旅等4个野战旅共约1.7万人。为加强陕北地区的兵力,中央军委决定从晋绥地区调第二纵队(辖第三五九旅、独立第四旅)西渡黄河进入陕北。我军兵力由此增至6个旅2.7万人,与敌军相比,约为十分之一,而且装备很差,处于绝对劣势。
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其实,对于蒋介石进攻延安的阴谋,毛泽东早已觉察,并在行方面作了充分准备。还在1946年冬季,蒋介石开始策划进攻延安时,毛泽东就曾在全党发出过关于暂时放弃延安的指示。毛泽东之所以要作出主动撤离延安的决策,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个深刻的道理。在撤离延安前夕,毛泽东就说,蒋介石占领延安,决不是他们的胜利,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是要回到延安来的。
在陕北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的英勇阻击战中,中共中央,延安党政机关与群众的疏散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47年3月18日,延安党政机关和群众都已安全转移疏散完毕。当晚,在敌机的一片轰炸声中,毛泽东、周恩来和王震乘坐吉普车才最后离开了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
(二)中共中央继续留在陕北
撤离延安之后,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共主要领导人是否留在陕北,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国革命大局的关键问题。国民党不断造谣,称毛泽东、周恩来等“已迁佳木斯,或已潜逃出国”。3月25日,毛泽东由清涧的高家硷乘车到达瓦窑堡的王家坪,与先期到达的中央领导同志会合。3月26日傍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到达清涧县石咀驿附近的一个小山庄——枣林沟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中央机关的行动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再一次作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英明决定:留在陕北不走。面对大家的劝阻,毛泽东深情地说:“长征以后,我们的党像孩子生了一场大病,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使我们恢复了元气,使革命站稳了脚跟。在陕北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能离开他们?”③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大家基本上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并做出了相应的决定,即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并直接指挥西北战场作战;刘少奇、朱德和一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另外,由叶剑英、杨尚昆主持后方委员会,转移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就这样,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了陕北。
“中共中央继续留在陕北”这一英明决策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可以吸引和歼灭蒋胡军的大量主力部队,有利于支援其他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而且使陕北军民有了可靠的主心骨,直接鼓舞了陕北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的信心。
转战陕北途中,为了保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各有一个“代号”,毛泽东叫“李德胜”,周恩来叫“胡必成”,任弼时叫“史林”,陆定一叫“郑位”。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中央机关按照军事编制组成中央直属支队,负责作战、情报、通信、新闻和安全警卫等工作。任弼时任支队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叶子龙任参谋长,汪东兴任副参谋长,廖志高任政治部主任。支队下属3个大队,一大队是电台,负责通信联络,大队长黎东汉(6月由崔伦接替);二大队负责情报工作,大队长胡备文;四大队是新华社,大队长范长江,3个大队共约300人。
除了3个大队以外,还有中央警卫团,由汪东兴领导。团长刘辉山,政委张庭镇,参谋长古远兴。下辖4个连,共400多人。
以上就是“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的结构和全部人马,连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内,总共800多人。这个司令部身系党中央、毛泽东的安危,身系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局。因此,毛泽东对任弼时、陆定一、叶子龙、廖志高说:“你们四人负责组织一个‘政府’,管理我们800人的国家,你们必须把这个‘国家’办好。”④这个“国家”确实办得很好,它组织严密,运转灵活,人人精明,个个强干,工作出色、效率极高。毛泽东就率领着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在敌人的千军万马中自由驰骋,在人民群众的海洋里任情遨游,在陕北小小的窑洞里,成功地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创造子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
根据枣林沟会议精神,3月31日,中共中央由枣林沟启程,在绥德县田庄与中央工委分手。刘少奇、朱德大张旗鼓地经绥德东渡黄河。而毛泽东、任弼时则由田庄西行,经子洲县的邱家坪、高家塔,子长县的涧峪岔、石家湾等地,到达靖边县的青阳岔。
①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1、1221页。
③晋申钊:《艰难的1947年——毛泽东率昆仑纵队转战陕北》,《党史文汇》1986年第4期。
④1947年9月11日范长江同志关于党中央在陕北坚持作战的情况给总社委会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