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年7月召开的靖边小河会议上,中共中央对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方针作了周密部署。根据这一部署,8月20日,陕北战场上取得了彻底扭转陕北战局的沙家店战役的重大胜利。
(一)小河会议,解放战争战略方针的部署
真武洞祝捷大会之后,蒋介石在广播中得知毛泽东还在陕北的消息,便立即派出一个小组带着美国电台测向仪到了延安,发现王家湾一带有电台群。蒋介石由此断定毛泽东可能就在这一带,于是命令胡宗南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围追捕杀。
毛泽东自4月13日离开青阳岔,就一直住在王家湾。在王家湾的两孔土窑洞里,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共住了56天。正是在这里,他指挥了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和陇东三边战役,发出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的重要指示,起草了《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等重要历史文献,安排召开了真武洞祝捷大会,还在这里向全国各战场发出了一封又一封电报,并绘制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蓝图。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而此时,这个最小的司令部却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6月初,刘戡率四个半旅向王家湾直扑而来。6日,国民党飞机就出现在王家湾上空。此时,彭德怀、习仲勋率领西北野战兵团的主力在离王家湾几百公里远的陇东地区激战马家军,远水救不了近火。毛泽东身边只有四个半警卫连,200多人枪,而敌人则有二三万人,情况十分危急。毛泽东遇到了转战陕北以来的第一次危险。8日早晨,周恩来、任弼时接到侦察员的报告,敌人先头部队离王家湾仅有15华里之距。于是“三支队”(中央纵队在转战陕北途中称“三支队”)紧急动员,准备转移。经过毛泽东、任弼时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部队先向西北方向转移。“三支队”在茫茫雨夜中整整走了一夜,天明到了靖边县小河村。
刘戡所率领的四个半旅在王家湾扑空之后,折向西行,向小河村一带扑来。小河村的上空,出现了盘旋侦察的敌机。“三支队”还没有来得及吃饭,就又匆匆上路,向西行进,于10日早晨,来到了靖边县天赐湾。行军途中,敌人一直紧追在后,枪声不断,情况危急万分。但毛泽东始终镇定自若,在天赐湾唱了一出“空城计”,终于甩开了敌人的围追。一周后,中共中央又从天赐湾返回小河村,暂时度过了危险。
8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离开小河村,经子洲、绥德,进入米脂、佳县境内。为了安全、保密,出小河村以后中央纵队的番号就由“三支队”改为“九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由周恩来担任。来到米脂、佳县之后,形势又紧张起来。敌三十六师驰援榆林,钟松率部急速南下,董钊、刘戡也率领7个旅由延安地区分路北上。中共中央被气势汹汹的敌人挤在榆林、米脂、佳县之间狭小的地区。危险再一次靠近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为了摆脱险境,“九支队”连续行军19天,于8月19日到达佳县境内最西头的梁家岔。途中曾一度面临“前有黄河,后有追兵”的危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虎口。任弼时、周恩来等都劝毛泽东过黄河暂时躲避,但毛泽东坚持“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直到沙家店大捷才彻底扭转陕北战局,历尽艰险的中共中央才终于化险为夷。
经过一年的军事较量,形势发生了明显有利于革命的变化。到1947年7月,国民党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而且由于战线拉长,机动兵力大为减少,再加上屡战屡败,士气急剧下降。而与国民党相比,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其中正规军由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同时,在解放区内,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普遍高涨,从而使人民解放军的后方更加稳固。
形势的变化,使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战略部署,突破黄河天险,挺进中原腹地,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为了研究和部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问题,中共中央于7月21日至23日,在靖边县的小河村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史称“小河会议”。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杨尚昆、彭德怀、贺龙、陈赓、习仲勋、林伯渠等都出席了会议。
在会上,毛泽东首先就当时的政治形势作了讲话,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的时间(1946年7月算起)来解决。他说这个计划看过去一年的成绩是有可能实现的。现在,蒋介石更加孤立,我们的统一战线一部分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解放区的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蒋介石颁布《戡乱总动员令》解决了一个极大的问题,使人民弄清了究竟是谁要战争。总之,蒋介石是在走向众叛亲离。我们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来解决,先不讲出去,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
周恩来就军事问题发表了讲话。指出:过去一年内蒋军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建制人员、武器说,都损失了约三分之一,从质量说,则不止降低三分之一。敌军去年7月至10月中占领解放区104座城市,兵力分散。11月至12月,敌军逐渐集中兵力,但在此期间我歼敌最多,城市则得失相当;3月至6月,敌军攻势已成强弩之末,仅在山东、陕北两处进攻,在其他各处我军均转入反攻,取得城市62个。我军主力、地方部队连同后方机关共195万人,已超过解放区的负担能力,故今后发展须求之于新区。
这次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讨论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要实施战略进攻,首先要很好地选择一个适当的战略突击方向。毛泽东英明地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大别山地区。之所以要选择大别山是由当时蒋介石的兵力部署和大别山的重要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当时,蒋介石利用黄河从陕北到山东构成的“乙”字形天然形势,把主力集中放在解放区南线的陕北和山东两翼实施战略进攻,企图将南线我军压缩到“乙”字形的弧内,然后聚而歼之。在其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以少数兵力实施防御。蒋介石的这种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也正如一个人一样,一个拳头打在山东,一个拳头打在陕北,胸膛就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了。毛泽东所选择的主要战略突击方向,即战略进攻的主要矛头,正是指向蒋介石的这个要害和薄弱部分,即正如一把钢刀一样,直插敌人的心脏。
同时,大别山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它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的交界处,是敌人在战略上最敏感而又兵力最薄弱的地区。这里又曾经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广大群众,多年来一直有我们的游击队在这里坚持斗争,容易立足生根。因此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自古以来,中原就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谁要得中国,谁就得控制中原。根据这种战略形势,我们挺进中原,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的兵力回援中原地区,同我们争夺中原这块战略要地,这样就恰好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
为了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毛泽东还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三军配合是: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间突破,千里跃进,直插大别山;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自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而后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密切配合,逐鹿中原,机动歼敌。两翼牵制是:以彭德怀、习仲勋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牵引和调动进攻陕北的敌人北上;以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后改称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的敌人牵向海边。这样,东西两翼牵制敌军,以配合“三军”逐鹿中原,实施战略展开。
此外会议还研究了陕甘宁、晋绥的地方工作。任弼时、彭德怀、贺龙、习仲勋、杨尚昆、马明方、贾拓夫等在会上就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两区在土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财政经济、后勤供应上的种种矛盾和不良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作了系统的发言。会议决定由“贺龙统一领导陕甘宁、晋绥两地区工作”,“解决统一后方、精简节约和地方工作三个问题”,“以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西北解放战争”①。
小河会议结束以后,彭德怀、贺龙、陈赓等即奔赴各地,分头行动。1947年9月1日,在陕北佳县朱官寨,毛泽东向全党正式发出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重要指示,对一年来的作战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并明确提出了第二年的作战任务和战略方针。
8月7日,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部队由鲁西南地区挥师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进军。
(二)扭转陕北战局的沙家店战役
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我军于1947年7月至9月,在各个战场上逐渐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陕北战场上,根据小河会议决定,为了策应陈谢等部的南进行动与战略展开,西北野战兵团立即进击榆林,把胡宗南主力引向陕北北部地区。
榆林是晋陕绥边境国民党的重要据点。西与宁夏马鸿逵集团,南与延安胡宗南集团形成犄角之势,北与傅作义集团遥相呼应。因此,攻克榆林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7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8月6日,西北野战军发起攻打榆林的战役。8月7日,第二纵队攻占榆林外围据点三岔湾。随后,第一纵队攻占城南高地及飞机场,第二纵队攻占城北。8日早晨,完成了对榆林的包围。
榆林战役打响后,蒋介石于8月7日飞抵延安,亲自部署胡宗南集团救援榆林,并在榆林、米脂、佳县之间的三角地区“围歼”西北野战军。胡宗南命令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和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主力7个旅,由延安、安塞一带分路北进,命令整编第三十六师师长钟松,率一二三旅和一六五旅增援榆林。宁夏马鸿逵部也乘机东犯,进攻三边分区。8月10日、11日,西北野战军由于缺少炮火的有力支援和周密的组织准备,两次攻城都没有成功,于是于8月12日主动撤离榆林至米脂县东北的沙家店地区,另寻战机。
西北野战军虽未攻克榆林,但实现了调动胡宗南主力北上的预期目的,配合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陈谢部队南渡黄河的作战行动。
胡宗南以为西北解放军主动从榆林撤围是想东渡黄河,所以令各部“迅速追击”,企图将西北野战军消灭于米脂、佳县地区。8月15日,整编三十六师师长钟松奉刘戡之命,由鱼河堡附近向米脂推进。求功心切的钟松命一二三旅旅长刘子奇率一二三旅(两个团)及一六五旅的四九三团作为前梯队,向佳县乌龙铺一带推进。钟松自己则率一六五旅作为后梯队由镇川堡向沙家店一带推进,企图与刘戡部队南北夹击西北野战军。钟松甚至口出狂言,要“一战解决陕北问题”。善于用兵的彭德怀看出敌人南北夹击之势尚未形成,钟松又孤军突出,所以决定在沙家店地区以伏击手段歼灭钟松的整编三十六师,便命令第三纵队及绥德分区警备四团、警备六团在乌龙铺以西当川寺一带截击三十六师前梯队,野战军主力集中全力歼灭钟松所率的后梯队。
8月18日,第三纵队等部对敌前梯队发起进攻。野战军主力部队在沙家店以东与钟松的后梯队展开激战。但因天降大雨,山洪爆发,所以没有能够歼灭敌人。
20日凌晨,彭德怀向各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我军再次向三十六师发起攻击。在双方激战时,国民党空军曾从西安派来三架次飞机,妄图给三十六师助威,但无法挽救三十六师灭亡的命运。当天黄昏,沙家店战役胜利结束。在战斗中,我军共歼灭敌整编三十六师及一六五旅、一二三旅6000余人,俘获了一二三旅少将旅长刘子奇、少将参谋长罗秋佩等,并缴获大批战利品。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陕北战场上的局势。8月23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骑马由梁家岔出发,来到佳县前东原村西北野战军指挥部驻地,向参加野战军沙家店战役总结会议的旅以上干部表示热烈祝贺。毛泽东说:“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侧水侧敌本是兵家所忌,而彭老总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就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这一仗是西北我军由内线防御到内线反攻的转折点,它将使西北形势很快发生变化,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用我们的湖南话来说,打了这一仗,陕北战争就已经翻过‘山坳’了。”②当天下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由前东原村返回梁家岔后,即由梁家岔出发,转移到佳县的朱官寨。一个月之后,中央机关又转移到佳县的神泉堡。
①《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②《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