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
第十一章 四、陕北战场内线作战的胜利


    就在沙家店战役前后,刘邓大军已胜利渡过黄河,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也在豫皖苏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8月22日,陈谢集团自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逼进潼关,使敌人在西北的战略基地西安和关中地区受到了威胁。至此,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南下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全国性的进攻形势和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大大改变了陕北战场上的敌我态势。
    经过沙家店战役的胜利,胡宗南在陕北的兵力只剩下14个旅,其机动兵力不过7个旅。为了保证西安和关中的安全,蒋介石急调其主力部队南下。为了配合陈谢大军在豫西创建根据地,阻止胡宗南部队的南下行动,根据毛泽东的部署,西北野战军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乘胜在边区内线展开战略进攻与追击。从8月下旬到12月上旬,西北解放军和地方人民军队在陕北的边区境内,向除了从延安到洛川的点线以外的所有胡军占据的点线先后展开了进攻作战,并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其中,最主要的进攻战有:9月中旬的“关庄、岔口战役”、10月上旬到中旬的“延清战役”、挺进黄龙山区的战役、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的“第二次攻打榆林战役”等。
    8月27日,刘戡奉命率第二十九军会同董钊的第一军撤离米脂,沿咸榆公路向延安收缩。西北野战军抓住这一时机,组织边区的联防军先后于9月6日、9月9日收复了米脂、佳县两座县城。第二纵队绕无定河以西,先敌南下进行阻击。9月2日,第二纵队赶到清涧的石咀驿、九里山一线拦截敌整编第一军,俘140余人,毙伤数十人;9月9日,又穿插于清涧、永坪之间的曲思教、聂家坪一带,伏击了敌军前往清涧送粮后回归延安的一个辎重运输队。
    经过西野第二纵队的两次打击,胡宗南各部如惊弓之鸟,遂在延川以南离开公路,企图从清平川西窜延安。9月14日,刘戡、董钊率领的5个旅、1个独立团、两个师部和两个军部在飞机掩护下进至关庄、岔口地区,却受到先期到达的西北野战军第一、第三纵队的截击,累计损失4000余人。关庄、岔口战役,迟滞了胡宗南军队南下的行动,在战略上配合了陈谢大军在豫西的战略展开。
    关庄、岔口之役后,西北野战军主力进行了短暂休整,而敌军则集中到延安、甘泉、富县一带,以便兼顾关中和陕北。针对这一形势,西野司令部于9月23日在延长县西北的安家渠召开了纵队一级干部会议。会议决定:第二纵队南下和第四纵队东进至蒋胡统治的黄龙山区,进行外线作战,调动胡宗南主力南下,以利于解放军在陕北内线收复失地;第一、三纵队和教导旅、新四旅在内线延长、延川、清涧一带消灭延安东北孤立据点的蒋胡军,为尔后西野主力南进外线消除后顾之忧。
    根据这一战略部署,西野第一、三纵队、新四旅、教导旅发起了延清战役。10月2日8时,第三纵队和教导旅首先攻击延川县城,1小时内就全歼守敌。当夜又攻克延长县城。两延战役共计毙、伤、俘国民党军1400余人。10月6日下午4时,攻守清涧的战斗也打响了。9日,清涧城的外围据点已被西野陆续扫清。经过激烈的战斗,11日晨6时,战斗胜利结束,共击毙、击伤敌人近1000人,俘获第七十六师中将师长廖昂、少将参谋长刘学超、少将新闻处处长曹锡武、上校副参谋长温思程、第二十四旅少将旅长张新、国民党清涧县长方本裕等官兵4300余名。
    清涧战役结束后,增援清涧的刘戡所部摸不清西北野战军的意图,所以未敢进清涧城,而是北进九里山,西折子长县,接应出胡军在绥德、瓦窑堡的守备部队后缩回延安。西野又于12日和14日先后收复绥德和瓦窑堡。
    当西北解放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内线实施延清战役的前后,西野第二、四纵队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挺进到白水、韩城、黄龙、宜川等地,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外线从战略上配合了延清战役的进攻。
    延清战役和挺进黄龙山区战役的胜利,使陕北战场上的胡宗南军队已完全处于守势,而被迫缩在绥德、延安及以南的几个主要据点里,已没有力量组织对我军的进攻了。
    为了扫清北线障碍,巩固后方,消除野战军南下攻打延安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保障驻在佳县神泉堡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10月下旬,彭德怀率第一纵队、第三纵队和第六纵队由清涧北上,在绥德军分区警备第四团和第六团的配合下,第二次攻打榆林。
    蒋介石和胡宗南在我军发起再次攻打榆林的战役后,迅速调兵遣将,一面命令空军飞机从归绥(今呼和浩特)、太原、西安、延安等地不断起飞,对我攻城部队进行轰炸和扫射,一面命令晋陕绥地区总部总司令邓宝珊率整编第十七师南下援榆,命令马鸿逵率整编第十八师、骑兵第十旅和宁夏4个地方保安团组成“宁夏援榆兵团”共3.5万余人,从盐池、定边一线向东推进。
    10月27日,我军对榆林外围据点发出攻击,但在29日扫清外围后,两次攻城都没有成功。第二次攻打榆林,虽然给敌人以重创,但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并没有达到战役的预期目的。彭德怀后来曾说这是他在西北战场上有过的“两次错误”之一。①之后,从1947年12月4日起,西北野战军(除第二纵队)分别集中在米脂、绥德、清涧、志丹等地,进行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
    由于陕北战场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变化,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陕北佳县神泉堡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里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作为对辛亥革命36周年的最好纪念。
    党中央和毛泽东在佳县神泉堡居住期间,除指挥部署西北战场和全国的战略大反攻外,毛泽东还亲自深入到佳县县城附近黄河沿岸的几个小村庄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10月17日,毛泽东前往佳县视察,亲切接见了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并向他了解县里的有关情况。第二天,在佳县战后召开的第一次区委书记和区长联席会议的会场,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并应佳县县委同志们的要求,在一块白布上为佳县县委写下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题词。毛泽东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对佳县人民的无限深情和对佳县县委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凝结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立场。
    ①《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226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院,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编;申沛昌,任学岭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