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红都——保安 王家坪朱德故居

    
    从军委礼堂西行,过一小木桥就是总参谋部驻院,由12孔石窑洞和一排平房组成前后两个四方院落,后院面向南的三孔石窑洞是朱德的故居。1941年春,朱德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右起第一孔是办公室,第二孔是会客室,第三孔是寝室。旁边坐西向东的三孔窑洞分别住机要秘书潘开文、卫士长李树槐、行政秘书黄华。
    朱德在此居住期间,参与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党的七大,主持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朱德经常给部队、机关和学校作时事政治报告和讲话。1943年5月4日,他在给去陇东开办抗大七分校的学员讲话中说:“现在党中央发给你们每人三件宝:第一件是镢头,第二件是枪杆子,第三件是笔杆子。希望你们拿起镢头来,自己开荒种地,建设学校,锻炼自己;拿起枪杆子来保卫边区,打垮敌人的进攻;拿起笔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这就是我们的三头六臂。”他还勉励大家说:“温室里长大的花草经不起风霜,不进火热的炉膛就炼不出好的纯钢。”号召大家到火热的斗争中锤炼自己。
    在大生产运动中,为了解决根据地军民的穿衣问题,朱德还带头纺线。他办公室里的脚踏线车就是他用来纺毛线的。凡是来给他汇报工作的同志,首先要问你会不会纺线,若不会,就手把手地教你学,然后再谈工作。
    朱德的生活十分简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在艰苦的岁月里,他坚持和总部的同志一起吃大灶。有时吃顿白面,工作人员把饭送来后,他还要亲自去看看同志们是不是和自己吃得一样,唯恐给他特殊照顾。有一次,司务长搞回来一些好点的菜,想给他多吃一些。朱德严肃地说:“人的嘴都一样,应该分给大家吃。”当时,给朱德配了一匹大青马,大生产运动中,他带头将自己的马送给总部搞运输。他的衣服和鞋袜,总是补了又补。由于他的衣着朴素,平易近人,当他与普通战士走在一起时,人们很难辨认出他就是八路军的总司令。续范亭同志在《赠朱总司令》的诗中写道:“敌后撑持不世功,百炼金刚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
    八路军总部的大门旁,当年,有一块方方正正的菜地。虽说只有四五分,可各种蔬菜足有二三十样。那一簇簇的青菜,又肥又大;一架架的黄瓜、西红柿,果实累累。多好的菜园子呀!路过王家坪的人总是赞不绝口,把它叫“小南泥湾”。这就是朱德种植的菜园子。
    朱总司令经常利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到地里劳动。他教导战士们说:“咱们要争取达到生产自给。大家动手,克服困难,种地搞生产,既可以改善生活,又参加了劳动,锻炼了身体,又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好处多得很。”朱总司令精心管理这块菜地,锄草上粪、平整土地,小小的菜园子菜肥苗壮,成熟得早,结果时间长。他种的菜不但供自己吃,还给来客和来开会的人吃。有一次,联防司令部司令员贺龙来看总司令。他参观了菜园子后,高兴地说:“总司令不但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有名的种菜专家哩!”1986年徐向前元帅重回延安时,特地来王家坪看总司令的“自留地”。他边看边介绍说:“朱总司令是大生产运动的带头人,除了组织部队开荒生产,还有‘自留地’。起早贪黑,拾粪浇水,辛勤管理,种出的西红柿个头特大,我们都吃过……”
    1945年8月,朱总由此移住枣园。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