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红都——保安 王家坪毛泽东故居

    
    在会客室东面土坡下,有两孔石窑洞,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寝室。为了便于指挥解放战争,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迁到这里。在这里,毛主席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为解放战争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国民党发动全国规模的进攻以后,蒋介石派飞机重点轰炸延安,在附近投下了许多炸弹。这时,毛主席仍镇定自如地在这里工作着。警卫员多次请毛主席进防空洞,他总是说:“不要紧,窑洞这么厚。”
    3月16日,敌人付出很大代价后,进到南泥湾一带,已逼近延安的南大门。情况紧急,大家劝毛泽东早点离开延安。他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没有什么可怕的。”
    3月18日,敌人已占领了延安城郊的三十里铺及其以南地区,延安城内已清楚地听到前线传来的大炮声和枪声。彭德怀急得团团转,几次催毛泽东撤离,他说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什么鬼样子再走。下午四点多钟,周恩来再次请毛泽东动身。他说:“好吧!吃罢晚饭再走!敌人要来就让他来吧!我们把窑洞打扫干净,桌椅放端正,茶壶茶杯摆整齐,让胡宗南知道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要回来。”晚8点,毛泽东得知群众、干部、机关已全部安全转移了,才和周恩来等一起离开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
    在行军路上,毛泽东对警卫员说:“我们这次撤离延安,不是退却而是战略转移,是为了换取更大的胜利。敌人好比一只手,来延安时握着拳头,等他进来后把五指伸展开来,我们就将他的手指头一个一个地剁掉。敌人又像几块豆腐垒在一起,我们的口没有那么大,吃不了,等他摆开来,我们就能一块一块地吃掉。”
    毛泽东故居门前放着石桌、石凳,他常在这里乘凉、看报,与同志们谈心。送毛岸英上“劳动大学”的谈话地点就在这里。门前展出的毛主席和毛岸英的合影,就是在这次谈话中由师哲拍照的。
    1946年1月7日,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延安。
    一天下午,岸英来到王家坪。和煦的阳光驱散了初春的寒气,父子俩对坐在这石桌旁,岸英向父亲汇报在国外学习的情况。主席笑着问:“你在苏联经常读中国书吗?”“经常读。读过《红楼梦》、《水浒》,还有鲁迅先生的作品……岸英回答。
    主席点着头说:“很好,应当知道中国的知识,更要懂得中国革命的知识。”主席用郑重而严肃的口气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送你去好吗?”“好,很好!”岸英爽快地答道。主席满意地笑了。
    不几天,岸英就背着被子、小米去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了。
    在农村,岸英拜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为师,向他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和群众打成一片,刻苦锻炼自己。春季,他冒着寒风开荒,双手打满了血泡也不叫苦,用毛巾一包,咬着牙继续干。盛夏,皮肤晒脱了皮,人们看了都心疼地劝他歇几天,他恳切地说:“我需要好好磨炼”,依然坚持出工。由于岸英能吃苦耐劳,又勤学好问,不仅学会了耕地、点籽、施肥等主要农活,而且了解了农村许多社会情况,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秋后,岸英背着自己亲手生产的小米回到了延安。大家见他身穿粗布衣服,头扎一条白羊肚毛巾,面孔黝黑,手上磨起了一层厚茧,完全是一个地道的陕北农民。岸英回来后,被分配到中宣部工作。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