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各类学校遗址 延安大学遗址的变迁

    
    延安大学校址有三处:1941年8月,将陕北公学、女大、泽东青干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校址设在王家坪北侧原女大校址。校长吴玉章。1943年3日,延安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鲁艺、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校部机关迁到东川桥儿沟。周扬接任校长。1944年5月,行政学院合并入延大,校部又迁到城南张家岗。周扬继任校长。延大下设三个学院:行政学院驻张家岗;艺术文学院驻桥儿沟;自然科学院驻文化沟。延大附中于9月与延安师范合并,成立边区中学。
    延安大学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事求是为根本方针,贯彻“整顿三风”精神,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培养形成了好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忠诚老实、实事求是。
    1944年5月24日,延安大学在边区大礼堂举行重新开学典礼,毛泽东、朱德出席并讲话。此后,延大各院系科与边区政府有关厅局业务挂钩,厅局负责人兼任有关院系学科的领导,密切联系实际,加强教学,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风,促进了生产建设,改善了生活,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大师生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奔赴华北,挺进东北。1945年8月21日,延大鲁艺的陈荒煤率队首批出发赴太岳地区;接着舒群、田方、艾青、江丰等率“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工团”挺进东北和华北解放区;自然科学院机械、化工两系师生及农业系低年级学生由副院长恽子强率领抵达张家口。江隆基接任延大校长。1946年6月,党中央决定,延大迁校总队由副校长张如心率领赴东北与东北大学合并。7月,李敷仁任延大校长,李之钦任副校长。
    迁校总队走后,留延教职工重新缩编,招生充实,仍打延安大学招牌。胡宗南1947年3月逃犯延安时,校长李敷仁率延大师生转战于陕甘宁和晋绥地区,行程6000多公里,参加了支援前线的服务工作。
    1948年4月22日延安光复后,延大师生逐步集中返回延安张家岗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校园,整修窑洞房屋和教室,开辟操场、农场。同时根据解放区的不断扩大,延大又到新解放的洛川、宜川和韩城等地,办起延大分校。1948年10月,西北局与边区政府作出扩大和加强延大的决定,为培养大批解放和建设大西北的专门人才,改为正规化学制,充实了教学力量,成立了教育系、文艺系、财经系和政法系及研究科室,为新中国培育人才。因此被西北青年称为“真理园圃”。
    1949年5月,中共西北局作出《关于加强训练大批新区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将延大与西北人民艺术学校、财经学校合并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马明方、副校长李敷仁。
    1949年7月,延大迁往西安,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其中政法系又改为西北政法学院。
    延安大学在创办的8年中,共培养了1万余名干部,为边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延安恢复创办新的延安大学,继续发扬老延大的优良传统,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专业人才。
    延安大学的三处遗址除房舍外,窑洞均有较完整的保留。(见《延安大学校史》)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