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旧址
延安市 延安学生疗养院旧址

    
    1939年秋,全国学生救济委员会拨款1万元(法币)给陕甘宁边区,希望在边区开办学生疗养院。筹办工作由中央医院魏一斋、邵达达等负责。1941年1月5日,延安学生疗养院正式成立,院址设在李家坬,与中央医院在一起。院长魏一斋。1941年11月6日,疗养院迁至杨家湾陕北公学旧址。
    疗养院的病员皆为延安各大学、中学的学生,大部分因患慢性病入院休养治疗。疗养院以“休息至上,疗养至上”为宗旨。病员们除得到较好的医疗护理外,在生活上也得到了充分的照顾。病员们可根据体质强弱、病情而选择食用普通、软食、流食三种饭食。院内还设有俱乐部,配备各种文化娱乐用具和音乐唱片。1943年1月1日,病员们还创办了刊名为《花朵》的不定期杂志,作品内容多为反映病员生活。从1941年到1945年,疗养院共收治1200多名病员。
    1945年5月4日,以延安大学学生休养所为基础创办的延安第二学生疗养院在桥儿沟正式成立,院长魏良弼。疗养院有床位80张,医生4人,护士9人。
    1946年夏,中央职工委员会和边区总工会决定在延安学生疗养院的基础上筹建学生职工疗养院。同年8月1日,学生职工疗养院正式成立,院址仍设在杨家湾。
    1947年初,学生职工疗养院和第二学生疗养院分别撤销,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分别编入和平医院和中央医院,随军转战。
    延安学生疗养院在李家坬的旧址,现保留大门1座。大门左边的石柱上,刻有“延安学生疗养院”的大字。在杨家湾旧址,仅保留部分土窑洞。延安第二学生疗养院在桥儿沟的旧址,即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旧址,现保留部分土窑洞。

延安革命旧址/姬乃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