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领导军民大生产 发展经济渡难关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思想。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在毛泽东的号召和领导下,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它使中国革命在艰难困苦中崛起,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壮丽凯歌。
    “饿死?解散?还是自己动手?”
    1939年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出于对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的恐惧,先后调集30多万军队配合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敌后根据地频繁而艰苦的反扫荡战争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正如毛,泽东讲的,当时“我们曾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里没有被盖”的程度。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穿的是补丁衣,吃的是黑豆、秕糠、野菜。大批战士由于饥饿引起营养不良患上了夜盲症。由于根据地内的经济困难,加之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进攻,使革命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的经济壮大与否直接关系到党中央和边区的机关、部队、学校、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也影响着革命的前途。
    那么,怎样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呢?一天,毛泽东把陕甘宁边区党、政、军负责同志找去。对他们说:“我们到陕北来干什么的呢?是干革命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我看有3个办法:第一是革命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是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我们用哪个办法呢?”边区负责同志不约而同地回答说:大家都会赞成第三种办法。毛泽东笑了,他接着说:“现在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1939年2月2日,陕北高原,天空一片灰暗,漫天的雪花纷纷地向大地飘落。中共中央在延安城北门外中央组织部礼堂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健步走到主席台前,发表了幽默生动、耐人寻味的讲话。毛泽东在分析了陕甘宁边区的情况后说:我们陕甘宁边区只有20几个县,100多万老百姓,黄土高原,地瘠民贫,生产水平很低,又受到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无法供应革命队伍的衣食和生活用品,咱们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菜金、3钱油、2钱盐,经常喝稀粥,吃不饱肚子,这种困难日子都维持不下去。接着,毛泽东又说:“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但是,要发动边区军民“自己动手”,首先就必须解决党内的思想认识问题。当时,在革命队伍中有许多同志不愿从事经济工作,他们以为,革命就是要搞军事、搞政治,就是要到前方打仗;而留在后方搞生产,没有出息。针对这种轻视经济工作、轻视生产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指出,在陕甘宁边区的条件下,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就是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而进行的,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为了教育全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带头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看到中央领导人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边区军民无不为之感动,那些鄙薄经济工作的同志从中也受到了深刻教育。
    “决不可成为特殊的公民”
    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既是组织领导者,又是参加者;不仅号召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全体军民树立了光辉榜样。
    大生产运动开始时,中央机关生产委员会,也研究部署了中央机关的生产任务,并将这个报告送毛泽东批阅。毛泽东聚精会神地看完了这个报告,提笔在报告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对着这个问号,他凝神沉思了好一阵,对警卫员说:“你去办公厅请李富春同志来一下。”不一会,中央办公厅主任兼机关生产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富春踏进门来:“主席,有事吗?”毛泽东点点头,拿起桌子上的报告说:“富春同志,这个报告中怎么没有规定书记处几位同志的生产任务呢?”李富春回答说:“我们考虑书记处的几位同志工作太忙。所以……”毛泽东打断李富春的话说:“不、不、不,这不能成为理由。不能因为工作忙就站在生产之外嘛!”
    李富春不以为然地说:“咳,书记处的同志要抓那么多的大事,哪能事事亲躬呢?”毛泽东笑着摇摇头说:“不,该亲躬的事,一定要亲躬。”他点上一支烟,重重地吸了几口,若有所思地说:“目前,我们全党集中精力抓两件大事,一是整风,二是生产,这是整个革命链条上的两个中心环节。如果抓不好这两个环节,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革命链条;就无法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坚持抗战;就无法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对于这样的大事,我们不能只是发发号令,而必须身体力行,必须用实际行动为全党、全军和全边区人民作出榜样。作为党的领导机关的成员就更没有理由将自己置身于大生产之外!”接着又说:“我们动员全党、全军和全边区人民参加生产运动,我们应该首先站在生产的前列。我们决不可成为特殊的公民!”
    毛泽东的意见被采纳了,中央领导同志都分得了任务。毛泽东的生产任务,只是因为不能走得太远,便在杨家岭他居住的山脚下分了一块地。地虽不多,但靠近河沟,地板硬,石头多,工作之余,毛泽东就扛着镢头去挖。警卫员怕累坏了主席的身体,也扛着镢头去帮助。毛泽东劝阻他们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任务,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一点地,你们都干完了,我就没有干的了,我的任务怎么能完成呢?”劳动中,毛泽东的衬衣都被汗水湿透了,还不停地干着。警卫员关切地劝道:“主席,您太累了,该休息休息了!”毛泽东笑着说:“不要紧,这算什么累,劳动锻炼,就是要出点汗水!”地挖完了,毛泽东又在田边垒起水坝,准备引水浇地。地整理好后,毛泽东栽上辣椒、西红柿,点土豆、南瓜等蔬菜种。菜苗出来后,毛泽东管理非常细致,经常浇水、施肥、锄草,蔬菜长得健壮、水灵。每当收菜时,毛泽东亲手采摘,还亲自用筐子背上交给食堂,并问管理员,一共交了多少斤,还差多少斤。按中央机关规定,每年每人的蔬菜任务为360斤,毛泽东年年都超额完成了。
    1942年6月,斯大林派飞机送医务人员到延安,并给毛泽东捎来一些礼品。第二天飞机要返回时,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并让人缝了个小布袋,装上他自己种的红辣椒,请机组人员转交斯大林。毛泽东微笑着说:“延安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我就给斯大林同志这点礼品,表示我的谢意吧。”毛泽东给斯大林的不仅仅是一袋红辣椒的谢意,更重要的是送去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亲自开荒种地,不仅激励了中央和边区党、政、军、民,积极开展开荒生产竞赛活动,涌现出了“气死牛”式的劳动英雄,也感动教育了个别好吃懒做的人。当时,杨家岭有个二流子,整天游逛,不好好劳动,当他看到毛泽东冒着烈日,在地里锄草、浇水、施肥,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从此,也扛着镢头上山,积极参加劳动了。在毛泽东的亲自带动下,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搞得越来越红火。
    与劳模交谈农业生产
    1941年秋,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的一次农业展览会上,毛泽东认识了劳动模范郝光华。参观之后,便邀请郝光华到边区政府座谈。毛泽东说:“我想提个问题,向你这个劳动模范领领教!谷子地不锄,碾出的小米是什么成色,每斗多少斤?锄了一遍的是什么成色,多少份量?锄了二遍三遍的又是什么样子?”郝光华由于初见到毛泽东,心情既激动又紧张,一时答不出话来。毛泽东和蔼地说:“你都做过了,只是没有留意,以后留心总结就行了。我听说有的老农已经有了研究。谷子的锄草很重要。在土壤、肥料、水分相同的条件下,锄三遍的,1石能碾出7斗半小米;锄两遍的,能碾出6斗;一遍的,能碾出5斗;一遍不锄只能碾4斗多,每斗份量也轻一些。因为谷子秕,碾出的米粒碎,吃起来没有油性。”
    郝光华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毛泽东工作那么忙,还如此关心农业生产,而且对农业生产知识知道的那么多、那么详细,他凝视着毛泽东,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升。这时,他一点也不拘束了,便坦然的与毛泽东交谈了起来。毛泽东一边听,还一边用笔在小本子上做些记录,两人一直谈到很晚。临别时,毛泽东对他说:“我还想了解一下你们村上农民的情况,以后有空就到我家来吧!”
    一个月后,一封发自杨家岭的信送到郝光华的手中,他打开一看是毛泽东写来的。信上说:“郝光华同志,我很想见见你,有些情况想问问你,请你来我家一次。工作闲了的话,我一定去吴家枣园看你。”信中还特意写明他办公和休息的时间。郝光华简直乐极了,逢人便说:“这是毛主席的信!毛主席为咱老百姓把心操扎啦!”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郝光华便挑着鸡蛋、洋芋和青菜向杨家岭走去。毛泽东听到郝光华来了,从窑洞里走出来,他握过郝光华的手,就要接过郝肩上的担子,郝光华哪里肯让,毛泽东无奈,便一手拉着郝光华,一手扶担子走进窑洞。毛泽东将郝光华让坐在椅子上后说:“人来就好了,我可不喜欢你送东西。”郝光华憨厚地笑笑说:“鸡蛋是自己养的鸡下的,菜是自己种的,请主席尝尝么!至于消息,我们农民有啥消息,只有土话。”毛泽东拍着郝光华的肩膀,兴奋地说:“我就爱听土话!”说着坐在郝光华身边开始了热烈而亲切的谈话。
    毛泽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询问。从村里开了多少荒地,养了多少家畜,问到有多少劳动力,地犁几遍,犁多深,从糜子锄几遍,洋芋的种植面积,问到每亩地上多少肥,水地、旱地各上多少,从全村打了多少粮食,问到农民对变工队的意见。问的都是农业生产的事情。毛泽东问得越多,郝光华心情越不平静。他想:毛泽东要管那么多革命的大事情,工作那么忙,还这样关心农家的事,他太忙了,太累了。他望着毛泽东那清瘦的脸庞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激动地说:“主席呀,您工作忙,休息时间少,要注意身体!”毛泽东说:“不要紧,我已经习惯了。你的材料我看过,我觉得你应该注意身体,该歇的时候还要歇,别把身体累坏了。”郝光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眶里含满了泪水。连忙说:“我不累,离主席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哩。身板越劳动越结实,请主席放心。”
    毛泽东凝神沉思了一会又说:“郝光华同志,你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我代表政府感谢你。”郝光华用袖子擦一下泪水,说:“主席,我们庄稼人,能做什么贡献?”毛泽东摇摇头:“不,庄稼人也能做大贡献呢!没有粮食,机关、部队、学校吃不上,那我们还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吗?我们依靠的就是老百姓和他们种的庄稼啊!郝光华同志,你是劳动模范,又是村长,应该好好总结总结你的生产经验,带领更多的群众前进,为革命为人民生产更多的粮食。”
    郝光华坐在毛泽东身边,感到无比幸福,真不愿离开。但毛泽东的时间多么宝贵,又不愿再耽搁下去,便站起来要走,但毛泽东一定要留他吃饭。一会儿饭端上来了,毛泽东让郝光华坐上席,郝光华不肯。毛泽东说:“你是客人嘛,还是坐在那里,不要客气。”郝光华刚拿起筷子,毛泽东就给他夹菜。碗里还没有吃完,又给他添满了,并劝他多吃一点。这时候,他的心情非常激动,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视察南泥湾
    军队在大生产运动中是除工农群众之外人数最集中、最有组织的战斗集体,从而成为生产运动中的突击队,而三五九旅则是军队生产中的尖兵。1941年春,奉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三五九旅在王震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响亮地提出了“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
    三五九旅的英雄们战天斗地,用辛勤的劳动改变了南泥湾的模样。使昔日满目荒凉的烂泥地变成了碧波的良田;光秃秃的山坡上,建成了排排明亮的窑洞、平房。南泥湾成了“牛羊满山猪满圈,肥鸭满塘鸡满院。粮食大丰收,瓜果堆如山”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9月的一天,万里晴空,红日高照,毛泽东亲临丰收的南泥湾视察。毛泽东乘车从延安出发,车过蟠龙山,眼前展现一幅壮丽丰收的图景:山坡上群群牛羊,又肥又壮,在白云下浮动;河沟里的稻田,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连着一片;川道两岸的糜子、谷子、玉米,秆粗穗重,在微风中摇动。毛泽东异常兴奋,下车步行。一会儿到田间,掂掂禾穗的重量,看看颗粒的成色;一会儿同正在劳动的干部战士亲切交谈,询问农民对部队的意见。毛泽东一路走,一路察看,一路谈话询问,整整走了一个上午。
    中午时分,毛泽东来到三五九旅旅部所在地金盆湾。他高兴地笑着和大家握手,大声地赞扬说:“你们的庄稼长得满好啊!”
    已是中午开饭的时候了,王震旅长说:“请主席到新盖的房子里休息一会儿,准备吃饭。”毛泽东笑着说:“刚来就开饭,可见你们的粮食很多!”说着,也没有休息,就同王震等去看新盖的房子和新开的窑洞。毛泽东走进刷得雪白的窑洞,看到桌子、凳子和一切家俱都是战士自己做的,称赞说:“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
    边走边谈,不觉来到旅部新修的办公室。毛泽东刚坐下休息就开饭了。桌上炒的、煎的、炖的各种菜摆得满满的,都是自己生产的。连锅碟碗筷、桌椅板凳也是自己生产的,毛泽东看到格外高兴。当旅部四科长董廷恒走到毛泽东身边,问毛泽东还想吃什么菜时,毛泽东笑着说:“这么多的菜,我尝都尝不过来了。”
    吃饭中,毛泽东问:“每人每天多少油?多少菜?星期天改善生活吗?”王震旅长回答说:“每人每天5钱油,菜随便吃,星期天中午多半吃大米、白面,有时还杀头猪,宰只羊,几个单位分着吃。”
    毛泽东又问:“有没有发生柳拐子病的?”“没有,一个也没有。”大家齐声回答。毛泽东却很风趣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看,困得同志们连柳拐病都消灭了。”说得大家笑了起来。
    旅首长陪毛泽东吃着饭,又汇报部队的生产情况。他们告诉毛泽东:刚来那年,平均每人种3亩地,今年每人种30亩。去年的口号是:“不要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今年的口号是“耕二余一”。每人生产的指标是6石1斗细粮,6斤皮棉……
    毛泽东听着不时点头微笑,听完汇报后,毛泽东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克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要自力更生为主。”
    饭后,毛泽东在旅首长的陪同下,到金盆湾附近视察,先后看望了炊事员李金山、饲养员老杜头,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走了许多许多地方,依然兴致勃勃。不远的山上,海棠、红枫、栗子树,衬托出山下层层田园。毛泽东在王震等的陪同下,沿着田间小路,边走边看,继续视察着战斗的南泥湾,美丽的南泥湾……
    在党中央、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农业方面,耕地面积由1941年的1200多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400多万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41年为45.586万石(400斤为1石),1943年达到181.2215万石,边区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并有节余。棉花面积1941年为3.9087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35万亩,棉花产量1941年100万斤皮棉,1944年为300万斤净棉,满足了边区军民穿衣之用,实现了“丰衣足食”。在工业方面:边区的工业原来只有清代开办的一个延长油矿,而到1943年却办起了11个造纸厂、两个肥皂厂、12个被服厂、8个工具厂、4个印刷厂、3个陶瓷厂、23个纺织厂等82个公营工厂。商业方面:边区政府曾先后成立了光华商店、盐业公司、南昌公司、土产公司、永昌公司等,起到保证军民的供应,平抑物价、稳定边币的作用。
    大生产运动,使边区的城乡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全边区的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和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不是丰衣足食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凡是好好组织了劳动的家户机关或部队,都已做到“猪羊满圈,骡马成群,瓜菜满地,粮食满囤,真正丰衣足食了。”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它是解放区军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大自然灾害严重侵袭,生产工具极为简陋和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以及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起来并取得胜利的。它对于解放区军民战胜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包围和封锁而造成的严重困难,对于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成国银  王兴堂)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