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陕北的13个春秋里,为边区确立了“农业第一”的方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把一个地瘠人贫、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变成了丰衣足食的模范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前的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荒芜,农业危机,经济破产。随着革命在边区的蓬勃兴起和大规模展开,革命队伍迅猛扩大,边区十分有限的民力、财力、物力就更难支撑。特别是当革命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日寇的疯狂进攻日甚一日,国民党顽固派又从军事上包围、政治上打击、经济上封锁,边区的经济更是捉襟见肘。到了1941—1942年,广大军民几乎弄到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被盖。用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在此关乎革命成败的紧急关头,毛泽东大声疾呼:“吃饭是第一个问题!”他号召“一切可能地方,一切可能时机,一切可能种类,必须发展人民的与机关部队学校的农业、工业、合作运动,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用品问题之全部或一部。”于是,一个发展农业生产的高潮在边区掀起来了。
1939年的春天,边区的川峁沟壑,四面八方回荡着愉快的劳动歌声,到处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生产景象。每天天还未亮,人们就扛起镢头、铁锹,争先恐后,奔向山岗,钻进深沟开荒。这边是雄壮的《开荒歌》,那边是震天的《生产大合唱》。不几天功夫,延安周围的荒山野岭开荒近千亩。毛泽东则和群众同甘共苦,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在杨家岭自己住的窑洞下面,靠近河渠的地方开了一片地,种上了菜,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劳动。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亲自开荒种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运动,激励着大家去创造奇迹,生产的浪头一浪高过一浪。
1941年,三五九旅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积极推行屯田政策,一马当先开进南泥湾。初春的陕北高原,一早一晚仍是寒风刺骨,开荒的健儿们布满了南泥湾的山头田野。他们一手拿镢,一手荷枪,开荒种地,喂牛养羊,开办工厂,南泥湾出现了“春天里来春风吹,满山遍野镢头挥”的动人景象,劳动竞赛迭起高潮,劳动英雄层出不穷。李显旦一天开荒两亩半一鸣惊人,刘顺清排长12小时开荒四亩一分又后来居上,战士尹光普又以每天开荒四亩二分刷新纪录。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硕果累累,草木丛生、鸟兽纵横的荒野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9月,毛泽东前往南泥湾视察。当他看到白云下浮动着的成群牛羊,河沟川道里沉甸甸的稻谷,池塘里的游鸭跃鱼,喜不自胜,频频停车,入田观看。当他知道部队每人每天有五钱油,一斤半菜,会餐时还能吃到大米白面和鸡鸭鱼肉,风趣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却越胖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我们将来还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为了落实毛泽东和党中央经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边区各级党组织深入群众,积极宣传、组织、发动劳动竞赛。春耕前,劳动英雄比赛会在南泥湾拉开了帷幕。只见各路英雄生龙活虎,各显神通,干劲冲天,从早上一直赛到天黑。郝树才创造了开荒四亩三分的最高纪录。人们惊奇地说:“一犋牛一天才能耕二亩多,一个八路军战士一天开荒四亩三,这真是把牛气死了。”从此,郝树才就有了“气死牛”的美称。这一年,边区军队开荒近31万亩,凡乎达群众垦荒总数的三分之一;收细粮3万石。整个边区的粮食自给有余。1943年11月底在招待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号召边区军民进一步“组织起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于是,边区大力建设起自己的“革命家当”,农业、工业、手工业、畜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但是,在边区经济困难,财政拮据的时候,许多人认为农业生产费时费力多,收益少,而经商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各单位大都重商轻农,或者干脆放弃了农业,致使农业生产滑坡。例如1940年开荒只有70多万亩,粮食150多万石。是发展商业,还是发展农业?这是发展边区经济的两个不同方针。为了纠正重商轻农的偏向,提高对农业的认识,毛泽东果断提出,党的农业方针是“农业第一,提高产量,保障供给”。他说,要把荣誉给予生产粮食最多的人。他和边区劳动模范攀谈时,总是主动询问农业生产的情况。从村里开了多少荒地,养了多少家畜,问到男劳动力多少,女劳动力多少;从地犁几次,犁多深,问到糜子锄几遍;从洋芋种植的面积,问到每亩施多少肥,水地平地又各多少;从全村打了多少粮食,问到农民的意见等等。毛泽东还意味深长地说:“粮食是宝中之宝,生产粮食最光荣。没有粮食,大家怎么工作?怎么打仗?没有粮食,那我们还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吗?我们依靠的就是老百姓和他们种的庄稼啊!”
1942年底,毛泽东又在边区高干会议上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长篇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他一方面批评了那种离开发展经济而只在财政收支上打主意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还批评了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不顾人民困难的“竭泽而渔,诛求无已”的错误做法,告诉大家应以90%的精力帮助人民发展生产,然后以10%的精力从人民那里取得税收。而且生产自给必须是“两条腿走路”,既要发展公营经济,又要发展民营经济;既要取之于民,又要取之于己。毛泽东规定的这一正确方针,对边区的建设和生产运动起了伟大的指导作用。边区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到1943年,边区粮食产量超过了革命前的最高水平,达到180多万石。原计划增产细粮8万石,实际达到16万石以上。除过总消耗量160万石,余粮21万石,农民达到了“耕三余一”(耕种3年地,粮够4年吃),整个边区的农业面貌得到改变,军民丰衣足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毛泽东领导边区的生产运动,重视边区的农业,对农业种植也十分在行。他对农民们说:“要想多打粮食,达到‘耕一余一’,就必须兴修水利,还要精耕细作,增施肥料。”1941年秋的一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延安农业展览会。他亲切地对劳动模范讲:“谷子的锄草很重要,在土壤、肥料、水分相同的条件下,锄三遍的,1石能碾出7斗半小米;锄两遍的,能碾出6斗;一遍的,能碾出5斗,一遍不锄只能碾出4斗多,每斗份量也轻一些,因为谷子秕,碾出的米粒碎,吃起来没有油性。”毛泽东谦虚和蔼的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着劳动模范。1943年,毛泽东还亲自提议在枣园川修一条水渠,发展水利事业。毛泽东和干部、战士、学生、群众一齐参战,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很快修成了一条长达5公里、灌地1200亩的水渠。枣园的一个老农民第一次看着渠水哗哗流入地里,无限感慨地说:“这水是毛主席给我们枣园人民带来的幸福水啊!”从此大家就把这条水渠叫幸福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和边区政府大力提倡兴修水利,这一年兴修水利可灌溉41109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随着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迫切要求组织与调剂人力畜力,于是劳动互助出现了。
发展农业生产的中心,关键是组织劳动力,互助合作。在农业方面的互助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变工队”、扎工队”、“唐将班子”。在商业和供销方面的劳动互助是建立合作社。抗日战争时期,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好形式就是合作社。它是边区农村经济的中心。1942年底,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特别指出:“各县应以大力组织劳动互助,大力的发展农民的集体劳动。”1943年大年初一,毛泽东和枣园的农民一起欢度春节,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大家紧紧围在毛泽东身旁,热情地拉起了家常话。毛泽东高兴地听着农民们所谈的生产情况,连连点头称赞说:“很好!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劳动力组织起来,实行变工互助。”于是仔细给大家讲起组织起来的好处。他说:“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大家组织起来,实行人力、畜力、工具互助,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将来还要组织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化,这是农民彻底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毛泽东的这番话,在枣园群众心里点燃了一盏明灯。当年,枣园就成立了不少变工互助组织。
1944年夏季的一天傍晚,毛泽东走出杨家岭大门,朝着延河上游散步。这时,微风拂面,花香袭人,田野间不断传来悠扬的歌声:
红艳艳的太阳照山村,
毛主席领导真英明,
成立了互助变工队呀,
组织起来一条心。
宝塔山顶飘彩云,
毛主席和咱心连心,
生产越闹越红火呀,
丰衣足食好光景。
毛泽东望着满山遍野绿油油的庄稼和一边锄草一边歌唱的变工队,微笑着对警卫员说:“你们看,农民多么高兴啊!”警卫员也被这种场景感染了,乐呵呵地说:“是啊,组织起来的农民,劳动起来真痛快哪!”这年秋天,变工队抬着代耕粮来感谢毛泽东。毛泽东一边招呼大家吃饭,一边告诉大家:现在人民生活虽有改善,但是还没有摆脱穷苦。农民们要继续搞好生产,要进一步组织起来,发展变工队和互助组,使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也就在这一年,全边区338700多个全劳动力已有81100多个进入了互助组,占全劳力总数的24%,个别县达70%以上。边区的劳动互助,不但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而且为解放后的互助合作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6年正月,毛泽东还视察了南区供销合作社,勉励大家多为人民谋利益,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
农业生产是陕甘宁边区经济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边区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41年秋,边区政府曾在延安南关举办了一个农业展览会。展览会的13个大窑洞里,陈列着谷子、糜子、小麦、荞麦、玉米、高粱等边区各类农产品,毛泽东兴致勃勃地从一个窑洞走到另一个窑洞,观看了每一种展品。农业展览会是边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大显示,也是毛泽东狠抓边区农业生产的成绩的生动体现。
总之,毛泽东认为“认真地精细地而不是粗枝大叶地去组织各根据地的经济,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是长期支持根据地的基本环节。”所以,他高度重视边区的农业生产,提出和实行了与民休息,农业第一;劳动互助,精耕细作;大量开荒,兴修水利;多种经营,发展副业;部队生产,进行自给等等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从而使边区的农业生产蓬勃向上。边区在四面包围的困难情况下,自力更生,改善了贫穷面貌,丰衣足食,欣欣向荣,为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此,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就闻名于世,毛泽东对边区农业生产的贡献也彪炳史册。
(王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