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中国靠我们来建设”

    
    (一)
    1939年春天,陕北延安春光明媚,风和日暖,遍地的草芽、柳梢露出浓浓的绿意,透出勃勃的生机。5月1日,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在这里隆重开幕。毛泽东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讲演。
    毛泽东站在台前,一边讲一边打着手势,目光炯炯有神。他阐述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4项建设。接着,他指出一打日寇,二建设新中国,是目前的两大任务。最后,他特别提出工业建设在今天的重要性。
    绚丽的晚霞在天边燃烧,会场上的人们静静地聆听着,频频点头。毛泽东那铿锵有力的语调,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人,深深地打动了每一颗心。
    开幕式结束后,毛泽东来到展览室。展室内各种产品五光十色,荟萃一堂。在军工产品前,毛泽东看到一支与众不同的步枪;刺刀是三角型的,伸折自如,用的时候伸直,不用时可以折回。军工局长李强向毛泽东介绍说,这是边区兵工厂的孙云龙、刘贵福制造的第一支步枪,他们拼凑了一些材料,完全靠自己研制出来的。毛泽东听了很高兴,拿起枪来瞄了瞄,拉开枪栓又推了上去。他笑着说:“很好,很好!应该争取和创造条件大量生产才好!”
    在展览会上,展出手工业、矿产、机械工业等方面的产品1000多种。这确实令人欢欣鼓舞,正如几年后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它的数目虽小,但它所包含的意义却非常重大,谁要不认识这个最有发展,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谁的头脑就是混沌无知。”
    边区的工业从无到有,工业品从完全依赖输入到半自给,走过了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边区,沟壑遍野,地瘠民贫。尽管在这穷乡僻壤有着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原料:羊毛、棉花、石油、盐、煤、铁……可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这里几乎没有工业。曾经有过一些专家想开辟这块工业上的“荒地”,可到这儿一看,只能望沟兴叹,全都摇头而后去;仅有的比较先进的延长石油厂,是外国人投资开办的,由于抽不出石油,他们也只好败兴而走。1935年秋天,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这里只有一个40多名工人的修械所和一些小手工作坊、盐池、炭窑,可以说,一切工业品都得依赖输入。
    中央红军到陕北以后,这里的工业才开始起步。1938年,难民纺织厂、振华造纸厂、兴华制革厂、被服厂、农具厂以及八路军制药厂办起来了。可是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顽固派采用种种方式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棉花、布匹、药品、火柴以及边区需要的所有日用品,一律严禁输入;对边区输出的食盐和其它土产,实行严格检查,不准输出。违者以“走私”论罪,物资没收,货主法办。这样,边区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毛泽东后来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困难真是大极了。”
    如何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克服这重重困难呢?有一天,毛泽东把林伯渠、高岗和肖劲光叫去,对他们说,我们到陕北来是干什么的呢?是干革命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我看有3个办法:第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
    毛泽东的话明了而又风趣,拨开了每个人心中的迷雾,3个人听了不约而同说:大家都会赞成第三种办法。
    毛泽东笑笑,接着说:现在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这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是打破封锁、克服困难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再一次指出,从古以来的人类究竟怎样生活的呢?还不是自己动手活下去的吗?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动手呢?我们是确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这方面的一切回答,就是“自己动手”4个字。
    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掀起了。这时候,工业没有基础,外援又断绝,还缺少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真是白手起家,困难重重。上海工业家沈鸿,在一年前带了车、铣、刨、钻等10部机器和7名技术工人来到延安。以这10部机器做基础,边区有了自己的机器工业。新型母机制造出来了,各工厂的机器设备,象印刷厂的油墨机、造纸厂的造纸机、制药厂的压片机生产出来了。短短几年内,贫瘠的陕北高原上建起了纺织、造纸、印刷、制革、化学、煤炭、铁矿、油矿、制盐、枪弹军需等工业。到1944年,生产的布匹已能自给边区的一半,石油、肥皂不但自给,还有余力接济前方和临近地区;工农业所需工具,大部分已能自造;火柴有了,玻璃有了,铁也快有了。
    毛泽东在视察南泥湾时,曾深刻地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自己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不能象国民党,他们连棉布都靠外国人。
    (二)
    毛泽东关心工业的发展,关注生产的各个方面。边区工业的蓬勃发展,其中包含着毛泽东多少关怀,倾注了毛泽东多少心血。
    1938年到1941年,边区党、政、军、民、学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为边区主要工业必需品的自给而奋斗,纷纷筹设工厂。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指出这样的建设是带盲目性的,许多人员“只知道现在,不知道将来,只知道分散经营,不知道统一领导,充分地表现了一种无政府状态”。毛泽东及时指出工业建设中的问题,从而使边区工业清除了盲目性与无政府状态,增加了自觉性。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做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这是一个指导边区经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写好这个报告,真实地了解情况,毛泽东深入地调查研究,找了一些人去谈话。有一天,毛泽东把沈鸿叫去,将自己写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草稿给沈鸿看,随后亲切地与沈鸿谈起话来。
    毛泽东说:有些同志不顾此时此地的具体条件,空嚷发展,例如要求建设重工业,提出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能采用。在边区这种条件下,怎么能搞大军工呢?能做出汽车、做出坦克、做出机关炮吗?那是办不到的。可是,我们可以造手榴弹、迫击炮和步枪。
    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这本书中,毛泽东提出有关工业的许多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改善工厂的组织与管理,要克服工厂机关化与纪律松懈状态,人员众多,组织庞大,管理人员和直接生产人员的分配不适当等现象必须迅速改变;二是使一切工厂实行企业化,一切工厂应以自己经济的盈亏为事业的增长,一切从业人员的薪给,应由工厂自己的盈利解决;三是平均主义的薪给制抹煞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差别,也抹煞勤惰之间的差别,必须代之以计件累进工资制;四是一个工厂内,行政工作、党支部工作与职工会工作,必须统一于共同目标之下,这就是以尽可能节省的成本制造尽可能多与尽可能好的产品,并在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推销出去;五是要有适当的奖罚制度,否则,是不能保证劳动纪律与劳动积极性的提高的。这些真知灼见,对延安工业发展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于百忙之中,时常下厂视察。中央印刷厂的工人们不会忘记,毛泽东曾几次来到印刷厂,他对工人们说,印刷厂生产精神食粮,办好一个印刷厂,抵得上一个师的力量。
    工人们请毛泽东为工厂题词,他欣然同意,拿起笔一挥而就:“一面学习,一面工作。再接再励,百折不挠。”这16个字,寄托了毛泽东对工人阶级的无限希望。
    工厂演出文娱节目,毛泽东有请必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木凳上,一直到演完才离开。
    就是在转战陕北的时候,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毛泽东仍然惦记着工厂,惦记着生产。1947年10月的一天,毛泽东来到黄河边的峪口。峪口有一个造纸合作社,不久前被胡宗南的部队破坏得一蹋糊涂。
    毛泽东来到纸厂的破窑洞,合作社副主任孙吉祥正在水池子边捞纸。他看见毛泽东进来,赶快放下竹帘子,向毛泽东问好。
    毛泽东亲切地和他握手,目光把窑洞里扫视了一圈,问:“这就是纸厂吗?”
    “这,算不上个厂。”孙吉祥说。
    毛泽东笑呵呵地说:“算,算,大小算个厂嘛!”接着又问:“你们是集体造纸,还是个人造纸?”
    孙吉祥难过地说:“抗战后,我们组织了个合作社,集体造纸。胡儿子一来,工具都破坏了,眼下还没有重新组织起来。”
    毛泽东说“要组织起来,恢复生产,发展生产。”
    “我们正在想办法组织哩。”孙吉祥望着毛泽东和蔼可亲的面容,感到浑身增添了力量。
    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你们造纸用的什么原料?”
    “用的是烂麻绳头。”
    毛泽东说:“破鞋也可以做,延安就是用破鞋造纸,你们试过吗?”
    孙吉祥说:“我们也做过,不过破鞋不好往烂里碾,做出的纸又粗又黑。”
    “你们的纸销路广不广?”毛泽东接着问。
    “原来延安、绥米、三边、神府,都用我们造的纸。”孙吉祥说,“现在还没有多少销路。”
    毛泽东说:“快了!敌人已经开始退了,用不了几年,全国就要解放了,到了那时,销路就广了。”
    毛泽东和孙吉祥谈完后,走出纸厂,坐在一块石头上,很有兴趣地看着毛驴拉纸碾。这时,纸厂周围站满了人。大家想着毛泽东的话,心里充满了希望:“全国解放后,我们的纸厂就有办法啦!”
    (三)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向全中国人民发出召唤: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毛泽东以伟人的胸怀,巨人的目光,看到了打倒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光明灿烂的未来:“中国靠我们建设,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1944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为职工代表举行招待会。在雷动的掌声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前,向代表们讲话。他说:
    “现在无论外国和中国都为了同一目的目标而奋斗,那就是打倒法西斯。我们边区的工业建设,也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目的一样,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没有第二个目的。”
    他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共产党员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此时,会场回荡着毛泽东那沉着而坚定、饱含着力量和信心的声音,代表们受到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毛泽东又说:“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侮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
    毛泽东特别提到:“经济工作,尤其是工业,我们还不大懂,可是这一门又是决定一切的,是决定军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这一切东西的,是决定社会变化的。因此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应学习经济工作,其中许多人,应该学习工业技术。我们边区是个大学校,其中有一门课叫做工业。”“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不关心工业,不关心经济,也不懂别的什么有益的工作,对这些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会做一种抽象的‘革命工作’,这种革命家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该反对这种空头革命家,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技术知识。”
    暴风雨般的掌声又一次在大厅响起,毛泽东的话给每个人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每个人插上了一双飞向胜利的翅膀。
    1945年4月24日,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边区许多工人积极要求上前线打仗,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耐心地说服干部,要他们不要组织技术工人参加大的战斗。他说:“技术工人是我们的宝贝,你们把人拼光了,将来接受大城市,建设新中国怎么办?”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延安的技术工人、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都成了新中国工业战线上生产技术的骨干。他们在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毛泽东为中国工业化所开创的道路,永远忘不了延安精神和延安人。
    (崔华华)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