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关心边区的互助合作事业

    
    在陕北的黄土群山中,座落着古朴的延安城,端庄、整洁。城下,延河终日不息地缓缓流过。城的北门外,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峁——杨家岭。不远处,耸立着一幢两层楼房,这就是当年毛泽东和党中央办公开会的地方。虽然岁月流逝,风雨凋蚀,墙壁早已斑剥,但仍不失其粗朴雄浑的韵致。它象一位不倦的历史老人,在风雨中述说着过去的故事……
    (一)
    1942年12月26日,杨家岭大礼堂。
    礼堂里坐无虚席,边区高干会已进行了好几天。来自边区各地的党、政、军、财政、学校各部门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几天来,他们兴奋地交流了大生产运动和组织办合作社的盛况与经验。
    历史不会忘记:1938年,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国共之间原本不稳固的联盟出现了松动。蒋介石背信弃义,停发八路军、新四军军饷,断绝边区和人民军队的一切外援,并疯狂调集数十万大军挖沟筑垒,围困封锁边区,边区的战士和人民生活在冰雪风霜之中。曾参加过开垦南泥湾的战士董延恒清楚地回忆道:“夜晚没有油灯,开会也是摸黑,粮食不够吃,只好上山挖野菜。每顿饭都掺和着野菜、黑豆、红薯或南瓜。冬天的棉衣,大都是羊毛捻成的线织的,一个小孔连一个小孔,比麻袋还粗,里头的棉絮是牛毛和羊绒,刚做起来还象个样,穿几天就往下掉,裤腿软软囊囊,活象没装满的布袋。夏天,每人只有一条裤子,许多同志没裤子换,洗裤子的时候,蹲在河里,等晒干了才爬上岸来重新穿上它。没有袜子,弄块布包上脚,用绳子一捆;没有牙刷牙膏,洗脸时在毛巾上放点盐擦擦牙……”严重的困难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怎么办?饿死吗?解散吗?不!为了生存,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39年毛泽东响亮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从此,大生产运动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发展,边区互助合作事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兴起。空漠的荒野里,人声、劳动的号子声飞越了山山岭岭,静静的庭院里,架起了一辆辆小小纺车,吱*(左口右扭)*(左口右扭)唱着不停,弯弯的山道上撒下了驼铃声声……
    正是在大生产和互助合作事业取得了初步胜利的情况下,边区高干会议召开了。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明确提出要发展经济必须大力组织劳动互助,开办合作社。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他高度地评价了延安南区社的经验,他说:
    “南区合作社的刘主任这几年摸出来的‘民办官助’的方法,我看就很好嘛!它实行入股自由、退股自由,入股形式多种多样,有用钱入的,有用实物入的,方便了群众,人民称好,使合作社的业务从消费发展到经营供销、运输、生产、借贷等各个方面,简直成了南区人民的大总管,我们就是欢迎这样的大总管嘛!”他接着说道:
    “适当地了解群众的需要,是我们成功的秘诀。大家都知道老百姓最公道,你真正给他们办事,给他们实惠,他们就拥护你。南区社每年春耕时,事先从韩城等地运回铧,以低价卖给农民,组织各种生产事业,既吸收了失业工人,安置了工作人员家属,又扩大了企业的盈利,增加了人民的收入,这些好的方法,我们今天到会的同志能不能回去认真研究一下,宣传推广?下次我们再开会时,我希望我们会有更多的优秀合作社,模范工作者。”一字一句,诚诚恳恳,深深地烙在每位代表的心里。
    会议结束的时候,毛泽东亲自给刘建章等劳动英雄和合作社模范颁发奖旗。当朴实无华的南区社主任刘建章踩着掌声走上领奖台时,毛泽东伸出宽大的手紧紧握住了他的手,一股暖流在他的血管里奔突涌动,他的双眼模糊了。面对台下如潮的观众,他展开锦旗,立刻,台下爆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旗上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
    合作社的模范
    书赠刘建章同志
    毛泽东
    每一个字都透着力度,每一个字都含着殷殷期望,它是肯定、赞扬,更是鞭策激励。
    就这样在1942年的高干会上,毛泽东亲手树立了南区社这面旗帜。会议结束后,各地学习南区社蔚然成风,合作社这块诱人的园地里千枝竞发,万紫千红,合作社的业务延伸到商业、交通运输业、信用、文化卫生和手工业等各个领域,边区涌现了200多个劳动模范、合作英雄。
    (二)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几千年来,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却被鄙夷地称为“愚氓”、“小人”,完全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资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愚民”政策深深地桎梏了人民。随着土地革命的进行,共产党第一次从思想上解放了农民。在延安,劳动致富,劳动光荣成为人们的信念。
    1943年11月26日,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在杨家岭拉开帷幕。召开劳动英雄大会,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劳动英雄们胸戴红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毛泽东参加了会议。他站在台上,身穿驼色粗毛制服,领子敞开着,使人感到随便亲切。他那双思想家独具的眼睛闪着智慧的光芒。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组织起来》的著名讲话。
    “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会场上空。
    “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
    接着,毛泽东伸出手,扳着手指对劳动英模们说:“在边区,除了集体劳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外,还有三种形式的合作社,这就是延安南区社式的包括生产合作、消费合作、运输合作(运盐队)、信用合作的综合性合作社,以及手工业合作社。”“有了这些合作社我们就可以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台下传出一阵欢呼声,每个人都很激动……
    春风化雨,劳动英模大会激发了更多农民的劳动和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至1944年3月,全边区合作社发展到634个,社员达18万多人,它成为边区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成为边区农村经济的中心,为边区人民实现丰衣足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4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了合作社联席会议,奖励了刘建章、曹玉科、田保霖等94位合作英雄。7月3日,参加合作社联席会议的代表们再一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聆听了毛泽东的教诲。
    这天下午3时,中共中央在杨家岭大礼堂招待全体代表。毛泽东亲莅大会致欢迎词,并就合作社的方针、业务作了生动深刻的讲话。
    “两三年前,我们的合作社少得可怜,真正好的更少,但是我们现在已有600多个了,社员20万个家庭,很好的合作社至少有几打,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为什么有这么多合作社好起来呢?”他顿了顿,目光从容地扫视着台下密匝匝的人群。
    “那是因为我们学习了。我们不是从书本上学习的,而是从南区社学的。我自己也学了,不是从理论上学的,而是从刘建章处学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哟!”
    他的脸上堆满了笑容,群众也被感染了,有人在窃窃议论。毛泽东望着大家,等他们安静下来,他话锋一转意味深长地问道:
    “合作社是为什么人办的呢?”台下静静的,没人回答。
    “是为广大群众办的,是为边区140万老百姓和10万部队机关学校人员办的。这就是刘建章的方针。”
    人们把敬佩的目光纷纷投向刘建章。
    “合作社办些什么事呢?”毛泽东很快自答道:“我看合作社的业务主要有10项。”他又一次习惯性地扳着手指数起来:工业、农业、运输、畜牧、供销、卫生、教育、植树、公益等。
    毛泽东告诉大家说:“从现在起应该着重工业合作社,多办些合作作坊,生产些农具。”他说得很慢,就象在和农民拉家长。“若干个合作社的卫生部、医药部是重要的,它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我们谁不希望老同志都长寿,小孩子都白胖白胖呢?”
    听众喧哗了,台下一片笑声。
    “合作社是政府领导各阶层人民联合经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公益组织。大家应该把节省出来的一切用来入股:钱、牲口、旧工具。假如地主资本家也来入股,谁都不该起疑心。他们如果入股,那对大家都有利。”人们笑了,一致称是。
    最后,毛泽东指出:“合作社还是个新生儿,我们必须精心喂养,才能使它长得健壮,这就需要大家多做工作,动员更多的人入股;再说,它又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利润丰厚,小钱变大钱,赚着呢!”
    听众中爆发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毛泽东的讲话象蓝天星斗指引着合作社事业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领域。
    (三)
    光阴荏苒,一晃两年已过。在这两年里,边区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困难争斗,呕心沥血地经营合作社事业。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合作社事业更加蒸蒸日上。战后第一个春天,毛泽东来到了南区合作社视察,检查指导工作,并给南区人民拜年。
    元宵节——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天格外蓝,空气更加清新。四野山岭,白雪皑皑,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闪光。宝塔山下,报春的红梅开得正艳;延河岸边,棵棵杨柳爆出了嫩绿的新芽。延安,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新鲜的活力。一清早,南区社便喧哗了!人们络绎不绝地涌来,聚在合作社的大门口,急切地盼望着、等候着。初春的延安,天还是很凉的,然而,每个人的心里却很温暖。
    上午10点整。隆隆的汽车声唤醒了沉睡的雪山。“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人们欢呼雀跃,亮开嗓门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激越深情的歌声传得很远很远,回荡在延安的山山岭岭中。
    毛泽东在毛岸英的照料下健步走下车来。他身穿一套灰棉衣,脚着一双小口黑布鞋,精神*(左火右矍)烁。激动不已的群众簇拥上去,毛泽东不停地和大家握手问候,满心喜悦的群众只是一个劲地“毛主席好!”“主席春节好!”……
    刘建章拨开人群,走上前来,陪着毛泽东穿过宽敞的大院,踏上10多级的台阶,来到合作社的会议室。老人、孩子、男人、女人都依依不舍地站在院子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会议室的方向,支楞起耳朵,努力地捕捉毛主席的声音。四周静悄悄的,只有雪山的雪融化的滋滋声和冰棱从树上偶尔落下的叭嗒声……
    会议室里,朴素整洁。洁白的墙上悬挂着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屋子正中摆着几张木桌椅,这些都是边区人民自己做的。毛泽东随意地坐在一张椅子上,早有人准备好香烟和茶水。他抽出一支烟,放到鼻子上嗅了嗅,“嗯,边区烟厂产的土货味道不错”,说着,点上火,吸了两口,发出一种很特别的声音。
    刘建章待大家坐定后,首先向毛泽东汇报了重庆谈判期间南区人民焦虑的心情。他深情地说“主席啊,你走后,我们这里的人可担心啦,许多人跑到县上打听谈判谈得怎样了,你啥时能回来。”“蒋介石是个不讲理的东西,从来都不安好心。主席,你以后可别再冒险了。”当说到这儿,他的眼角湿润了。
    毛泽东笑了:“谢谢南区人民的关心,你看我这不好好地回来了!去,也是斗争的需要嘛!”
    毛泽东一边喝着水,一边关切地问起南区社近期的工作情况。刘建章简要地谈起合作社内部在业务方针上的分歧。“事情是这样的,社内大多数社员要求合作社帮助他们直接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问题,但极少数社员和一些手头攒了不少钱的干部,要求多分红,主张把资金人力放在买卖上,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买卖。”毛泽东十分关注地听着,会议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笔尖在纸上划动的沙沙声。
    毛泽东抬起头来,说:“噢,看来斗争还挺复杂的。本来嘛,有团结就有斗争,有斗争才能发展。”他若有所思,继续问道:“斗争的结果怎样?”
    刘建章报告说:“元月份我们召开了合作社第六次代表大会,发动全体社员摆事实讲道理,提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大家都一致认识到合作社的目的是为群众办实事而不是单纯赚钱。”
    毛泽东的眉头舒展开了,慈祥的面庞上再一次堆满笑意。“世上一次错误都不犯的人是没有的,对待犯错误的人我们要取治病救人的方针,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你们的处理方法很民主,很好!”他连连夸道。
    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地上,人们的身上,斑斑剥剥,屋内的气氛更加热烈。刘建章给毛泽东重新沏上水后,继续汇报。当刘建章谈到南区社办的附属学校——南区职业学校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而受到大家欢迎,争送子女入学时,毛泽东高兴地插话道:“群众在经济上翻了身,就要求在文化上翻身。你们这个学校方向对,办法好,希望你们坚持办下去。”他转身问毛岸英:“这个学校的事迹都记下没有?没记清楚的,再和他们核对一下。”
    中午的时候,毛泽东参观了职工食堂,和大家共进午餐。他用的是陕北人自制的粗瓷大碗,吃的是当地人过年的午餐,有馍、枣糕,还有毛泽东平常最爱吃的用大米、小米混合煮成的“金银饭”,再就是当地土产的米酒和泡菜。毛泽东一连喝了好几杯米酒,连称“好酒!好酒!”然后他端起饭碗,介绍起“金银饭”的营养学来。
    饭后,毛泽东又参观了营业商店,观看了职工黑板报,找了些职工拉家常……
    太阳渐渐西移,夕阳给雪山镀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离别的时候到来了,人们成群尾随在毛泽东的身后,护送他上了汽车。汽车缓缓开动了,毛泽东从窗口探出头来,向大家挥手再见,人们不忍离去,跟在汽车后面挥手,再挥手,目送着车影消失在雪山之中……
    日月嬗变,人世沧桑,过去的许多事已逐渐被人淡忘了。然而延安人却永远忘不了毛泽东。毛泽东为边区互助合作事业所倾注的心血,所创造的业绩,将永远闪耀着光辉。
    风雨中,历史老人在不停地述说……
    (杨久梅  李祥瑞)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