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陕甘宁边区原是一个经济、文化、卫生极为落后的地方。疫病流行猖獗,缺医少药,人民贫苦交加生命健康毫无保障。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高度重视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毛泽东经常关心过问卫生工作,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切实解决卫生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还是中西医结合好”
    中西医结合,是陕甘宁边区卫生工作的一大特色。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当时毛泽东身体十分瘦弱,一只胳膊抬不起来,关节痛复发,影响工作和休息。深谙医道的李鼎铭先生建议服中药,有的西医对此不信任,认为中医不行。毛泽东说:“李鼎铭先生提出来了么,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李鼎铭先生开了3付中药,让毛泽东服用。不久,胳膊果然不痛了,还能做几下简单的单杠活动。毛泽东高兴地说:“还是中西医结合好!”以后,毛泽东有病时常请李鼎铭先生开药方,有时还请李为他按摩治疗。毛泽东还常常从李鼎铭那里借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阅读,以了解中医治病的奥秘和机理。此后,毛泽东还把李鼎铭先生介绍给许多中央领导治病,时常在有关会议上谈中医药的好处,要求人们尊重中医,支持中医。并在1940年中国医科大学参加纪念白求恩逝世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团结中医,发挥中医的作用。之后又多次强调:“新旧医合作、中西医合作。”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校址由富县张家村驿迁往延安北边约10里的柳村店,离毛泽东居住的杨家岭不远。当时学校校长是王斌。军医第十四期期长林春芳是从红军卫生干部里选拔的学员。9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学校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自军医十四期起,改为4年制。
    1941年,学员即将毕业了,不少学员对林春芳说:“期长,快毕业了,能不能请中央领导给我们做些指示呀。”林春芳把意见反映给王斌校长,王斌立即打电话给毛泽东:“主席,我是王斌。十四期学员就要毕业了,他们是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在走上抗日前线之前,希望你能给作个指示。”毛泽东说:“好,我就题个词吧。”
    一个星期天上午,林春芳看见一个人骑着白马向学校方向奔来,仔细一瞧,原来是毛泽东的秘书,林春芳迎上去,只见他手里拿着一个长纸卷,高高兴兴地对林春芳说:“毛主席给你们题词了。”秘书翻身下马,和林春芳一起来到学校,把题词交给校长,王斌小心翼翼地展开,只见里面露出一张白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王斌禁不住地连连赞叹,好词、好词,好字、好字!然后兴奋地对林春芳说:“找人放大几张,张贴起来!”放大后的题词分别挂在校部大礼堂、十四期教室和学校图书馆里。同时把手稿送到《解放日报》印刷厂,印在十四期的毕业证上。以后各期的毕业证也都印上了这个题词。从此“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方针。
    “应该肯定他责任心强的一面”
    延安时期我们党为了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大量吸收和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并对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上给以关心和照顾,政治上给以培养和帮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非常关心知识分子,多次接见,征求意见,赞扬和肯定成绩。
    例如:陕北中央医院小儿科主任侯健存大夫医疗技术精湛,工作一丝不苟,但脾气不好,同志们都有点怕他。中央医院小儿科护理力量薄弱,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工作常出差错,使侯大夫很恼火。有一次护士发错了药,剂量超过了几倍,危及患儿生命,侯大夫气得大发脾气,一把把他任护士长的妻子张宗惠推倒在地,引起了“公愤”,有的同志便要到党中央去告他的状。
    1941年春,毛泽东患肩周炎,中央医院派何奇大夫去给毛泽东做理疗,每天一次。何奇有一天便向毛泽东说了侯大夫的事。讲了侯大夫训人、发脾气、推妻等等,毛泽东听完后,问:“你说侯大夫为什么发脾气?”何奇如实讲了原因。毛泽东听完后严肃地说:“革命要一代一代接下去。需要后代,就要培养后代、保护后代。侯大夫是儿科专家,他发脾气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对病儿护理不得力,屡屡发生错误所造成的。吃错药、打错针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哟,护士搞错了,他当医生的当然不高兴罗。他发脾气不对,但应该肯定他责任心强的一面,发生了事故,死了人就不好嘛。医生治病救人毫不马虎这是对的嘛,如果把护理工作做好,少出错误,他还会发脾气吗?”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又说:“你们说侯大夫有许多缺点也要想想他有什么优点,他对儿童保健工作有高度责任心,他治病救人,一心一意就是他的一大优点嘛!你回去要向同志们说,要把工作做好,要团结侯大夫,把边区的保健事业做好。”
    毛泽东的这一番话传到医院里,使同志们很受教育,认识到侯大夫对患者负责的可贵精神,对他也更加尊重了。以后延安中央医院重视培训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大大加强了,极少出现差错和失误,侯大夫的发脾气、训人也就销声匿迹了。大家发现他的脾气还是很好嘛!
    以后,毛泽东又多次请医学专家到家中作客,设宴招待,席间和大家畅谈形势,讲政策,对知识分子做团结教育工作,在毛泽东的直接关心和教育下,侯健存大夫不断发扬成绩,改正错误,于1940年荣获“模范妇孺工作者”称号。
    “还是救孩子要紧”
    卫生事业与人民利益休戚相关,它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非常关心劳动人民的健康,对医药卫生工作极为重视。1944年的一天,当时担任中共延安市委书记的张汉武,忽然接到中央办公厅的通知,说毛泽东有紧急任务找他谈谈。张汉武以为一定是有关战争或大生产运动的大事或别的什么急事,于是急急忙忙来到枣园主席的住处,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主席有什么任务。毛泽东让他坐下,请他喝茶,吸烟,然后问他是否知道侯家沟有个村庄的妇女不生孩子。张汉武说:情况是知道一些,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毛泽东又问:“是不是水的问题呢?请中央医院去把水检验一下好吗?”张汉武说:“好是好,只怕这种小事医院不干。”听了他的话,毛泽东严肃地指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人民的疾苦决非小事。”
    谈话后不几天,张汉武正要派人到侯家沟去调查,中央医院的医生和负责同志也来了,原来毛泽东又亲自给中央医院讲了这事,要他们到侯家沟取水化验,果然那是水中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于是,医院又帮助群众改善饮水条件。并帮助群众治好病,这个地方后来终于有了婴儿的啼哭声。
    陕甘宁边区由于长期的文化经济落后,直到党中央到达陕北,仍有大量的疾病死亡威胁着群众,为此毛泽东号召:“应该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要求医生等“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工作。”毛泽东不仅号召医务工作人员这样做,自己也多次为群众排忧解难。1947年6月,转战陕北的时候,毛泽东一行从安塞县王家湾动身翻山到小河村,整夜冒雨行军,人困马乏,天刚亮时,到了小河村口,刚一进村,听见有老乡传出悲凄的撕心裂肺的哭叫声,走近一看,是一个小孩因流鼻血止不住已昏迷不醒了,他的母亲惊慌失措地抱着孩子只是哭,早已六神无主了。毛泽东见此情景,急忙唤来了医生,叫给孩子打针吃药。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封锁,药品奇缺,仅有的一点都是给中央首长准备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的,医生犹豫不决地告诉主席药品不多了,主席不加考虑地说:“还是救孩子要紧嘛!”医生给孩子打了针,过了一会儿,孩子醒过来,母亲也止住了抽泣,她看到孩子得救了又惊又喜,忙问要多少钱?毛泽东笑了笑说:“我们一家人,不要钱。”那位母亲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治病救人”
    毛泽东非常重视护士工作,1945年冬天,医院想给护士发胸章,大家委托黄树则请求毛泽东题词,毛泽东对黄树则说:“你先想几条,我看看。”黄树则夜间想了好几条,第二天写好后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了看,一条也没用,他很快提笔写了“治病救人”4个大字。毛泽东把这个字用在护士身上,精辟而形象地说明了护士工作的重要意义。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指引下,以“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切实把卫生工作当做抗战工作的一部分去抓,使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面貌得到改变。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不幸殉职,毛泽东为此而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武装了一代医务工作者。
    1941年,毛泽东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题词成了凝聚和激励卫生工作者为人民健康献身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边区的广大卫生工作者以毛泽东的题词、指示为宗旨,艰苦奋斗,忘我工作,对提高军民健康水平,保证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施秉贤)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