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商故事
从商人到将军的汉代名将——马援













商人在传统中国社会,是社会的最下层,常被称为“竖贾之事”,一般士人不为也。但在汉末的陕西,却有一人从商人起家,最后干到率领千军万马屡建奇功的大将军,这就是汉末名扬天下的伏波将军茂陵人——马援。
一、关中北有胡苑之利
汉代初年的一天,齐人娄敬求见刘邦,劝刘邦定都关中,群臣众说纷纭,刘邦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张良站出来分析道:“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①刘邦当即决定定都关中。
张良这里所讲的关中“北有胡苑之利”,就是讲的陇右塞上。
陇右地区即陇山以西,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是秦汉关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各代封建王朝为了开发西北边境,巩固统治,曾大力开发河陇地区,使这里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是全国十分富庶的地方。
农业方面,汉武帝末,政府推行“代田法”,推广到“边郡及居延城”,使不少地方“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即产量翻一番。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以后,汉军调动五六万军士,修渠开田,实行屯耕,这是西汉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屯田。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政府建立张掖、酒泉两郡后,又任命一批开田官,利用60万人的“斥塞卒”边戍守、边屯田。
河陇经济的一大特色是畜牧业。汉唐以来,河陇的畜牧业就与关中内地的农耕经济形成一种相需互补的关系。《史记》中说“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与千户侯同富。而汉代河陇有些私人养畜比司马迁说的还要多。如西汉有个叫桥姚的斥候卒,借政府开边的机会发展畜牧业,“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②。而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牧马业。汉设牧师苑36所,“养马30万头”,散布在河西六郡,即天水、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一带。
商业贸易方面,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河陇贸易的发展。汉唐时期,各族商人到河陇和内地经商的人数相当多。唐代天宝(742—756年)时期,河陇各主要城市都有大量的胡商居住。《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吐谷浑、契苾、思结等部,寄居凉州的就有5000多户,17200余人。“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河陇地区逐渐形成天水、陇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那样的商业都会,对外贸易频繁。汉唐以来,通过丝绸之路,大大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如西汉时大月氏、大夏、罽宾、身毒、大宛、康居、奄蔡等国,东汉时条支、安息、大秦等国,皆前世所不及。
关中“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③。陇上作为关中的后花园,这块“畜牧为天下饶”的广阔土地,为马援从商起家,提兵从戎提供了纵横捭阖的天地。
二、马援从经商起家到弃商从戎的经过
马援在陇上经商的经过,《后汉书》“马援列传”有详细记载:
“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闲,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藁。”④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人便改姓马。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陵。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时都做到了2千石的高官。
马援12岁时,父亲去世。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曾跟人学习《齐诗》,但其心不在章句上。他很向往到陇上学习放牧,增殖家财,他认为边地天地广阔,是男儿施展本领的地方,在那个艰苦的地方学习实际本领,经受磨砺,远比终老于章句之间有意义得多。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长兄马况,马况很开明,同意他的意向,并嘱咐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⑤,意思是说:“你是块好材料,当大器晚成,好师父不光以朴素的作风让人了解,还应当满足一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于是鼓励马援去边地郡县牧养牛马谋求发家致富。马援很感激哥哥的支持与教诲。
正当马援起身告辞,要到边郡去放牧,创一番事业时。他哥哥马况去世,马援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一年中,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来不踏进家门。
后来马援因品学兼优,当了郡中的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一直向往的北地陇上,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放牧起牛羊来。因他经营有方,致使牛、马、羊畜数千头,积谷达数万斛,成为当地有名的畜牧大户。时日一久,他的名声远播北地,人们崇尚他的品行和才能,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马援带着这些人游牧于甘肃、宁夏、陕西一带,不断增殖自己的财富。
长期的放牧生涯,使马援对名马格外垂青,他师从天下相马名师杨子阿,练就了一身相马的绝技,好骑马,也善于鉴别名马。他在交趾时,获得了骆越地方的铜鼓,便把它铸成骏马的模型,回朝后献给皇帝。他在表章中说:“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昔有麒骥,一日千里,伯乐见之,昭然不惑……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今欲形之于生马,则骨法难备具,又不可传之于后。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臣谨依仪氏鞘、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髻、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⑥。马高三尺四寸,围四尺五寸。皇帝下诏,命将此马放在宣德殿下,以作为名马的标准。
正因为马援畜牧起家,经商成富,所以殖产兴业对他一生影响深远。后来他任陇西太守,率兵击破先零羌于临洮,获马牛羊万余头,收其谷粮畜产而还。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赐牛羊数千头”给他,他就将这些马牛羊让羌人在金城到西海(今青海湖)一带牧养,使他的经营事业一直没有中断。
他在北地牧马成富后,但“达者,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并没有泯灭。他常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把牧马经商看做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认为经商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赈济施舍,使更多的人受益;否则,不过一个守财奴而已。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他发财后能够“重义乐施,粮食畜产尽散亲朋故友,自身却身衣羊裘皮绮,极为简朴”⑦,表现了高尚的品质。
马援处于西汉末年政治动荡的年代,“乱中英雄起四方”,他看到经商放牧虽然可以使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却不能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到新莽时期,他毅然散尽钱财,弃商从戎,投奔在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后光武帝刘秀兴起,马援认为刘秀才是天下英主,便投奔刘秀,甚得刘秀的信任,为东汉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汉统一后,马援因战功卓著,被刘秀拜为伏波将军,从此人们称他为“马伏波”。不久,交趾征侧、征贰起义,他又提兵前去征剿,大获全胜,被光武帝封为“新息侯”。建武二十年(44年)秋天,马援打仗回来,有人劝他说:“您长期征战在外,屡立战功,很辛苦了,该在家休息休息了。”马援听了很不以为然,他说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骚乱边境,我正要面见皇上,请求保卫北方,并豪迈地立下誓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⑧从此,这句“马革裹尸”的英雄豪言在中国传颂了两千余年。
为了对付匈奴、乌桓的骚扰,汉光武帝就派马援守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匈奴、乌桓兵畏惧马援,没怎么打就逃跑了。
北疆平定后,武陵“五溪蛮人”又起兵乱边,打到了临沅。汉光武帝两次派兵征讨,都被五溪部打败,汉光武帝甚感棘手。当时,马援已年逾花甲,还是主动上前请兵出战。汉光武帝见他胡子都白了,认为他难当此任,可马援偏不服老,在殿前披挂上马,威风凛凛地跑了几圈,果然雄风不减当年。汉光武帝欣然下令让他带领马武、耿舒两名将军和4万人马,出征南方。马援的军队来到五溪,因气候不服,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马援本人也染病在身,不久病死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践行了他自己“马革裹尸”的铮铮夙愿。
三、马援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马援一生征战,屡建奇功,在军事上颇多建树。就是在他早年的商贸经营中也表现了一个优秀商人的高贵品质,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精神遗产。
一是“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这是马援人生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必须贫贱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保持高贵的气节。他在北地畜牧兴业时,餐风宿雪,人生落寂,并没有磨灭期盼建功立业的宏伟追求,而是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从事畜牧经营,实现发家兴业的理想。后来他屡建战功,位极人臣,成为汉光武帝的座上宾,拜将封侯,他自己没有庆贺,而是杀牛摆酒,犒赏将士。饮酒中间,他从容地对手下说了一段感慨深长的话:“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闲,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跕跕墯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今赖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臱。”吏士听后,敬佩不已。
二是,男儿当自强,马革裹尸还。
这是马援人死观和英雄主义情怀的悲壮写照。他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为王朝统一和边疆安全呕心沥血,在所不辞,就在于他有一颗壮怀激烈的心灵,在人民流离、生灵涂炭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结束战乱,即便是年逾花甲,依然披挂上阵,血染沙场,死在征战的征途上,充分表现了秦人轻生重死,慷慨赴死的英雄情结。
三是淡泊名利,驽而不贪。
马援一生建树颇多,又见多识广,深得汉光武帝刘秀的喜爱和信任。他须发明丽,眉目如画,善于应对,尤其善于叙述前代故事。在他口中,三辅长者、闾里少年,均有可观可听之处。皇太子、诸王听马援讲故事,从不感到厌倦。马援还善言军事,光武帝常对人说:“伏波论兵,与我意合”。因此,凡是马援提的建议,光武帝都予采纳。有一次,马援在浔阳(今湖北广济东北)平定山林乱者,曾上表给皇帝,其中有这样的话:“破贼须灭巢,除掉山林竹木,敌人就没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头上生了虮虱,剃一个光头,虮虱也就无所依附了。”⑨据说,光武帝览书后,觉得马援这办法、这比喻,都堪称绝妙,下令把宫中小黄门头上有虱子的,一律剃成了光头。能得到这样的礼遇,在传统社会极为不易。但马援头脑清楚,从不居功骄傲,他一生淡泊名利,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不贪钱恋色。他早年在北地经营畜牧成富后,就认为经商赚钱除了养家,就是用来接济穷人,否则就是一个守财奴。所以,他弃商从戎时,将赚来的钱财、牛马都分给了亲友故旧,穷黎子弟;后来朝廷赐给他的牛马,他也分给了跟随他的战友和羌人。他自己却瓢饮纮枕,过着简单的生活。
四是知人之明,严于律己。
多年战乱流离,征讨四方的生活,使马援练就了知人见事之明,能由一些苗头中较正确地推断出事情的发展态势或结果。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例证。马援的侄婿王磐是王莽堂兄王仁之子。王莽事败,王磐仍住在原地,拥有巨额资财。他为人任侠尚气,爱士好施,在江淮间大有声望。后来,又游历京都,与卫尉阴兴、大司空朱浮、齐王刘章结为朋友,日与往来。马援对外甥曹训说:“王氏,废姓也。子石当屏居自守,而反游京师长者,用气自行,多所陵折,其败必也”。不出所料,过了一年多,王磐果然受司隶校尉苏邺、丁鸿一案的牵连,死在洛阳狱中。
王磐的儿子王肃不知检束,又出入北宫和王侯府第。马援对同僚吕种说:“建武之元,名为天下重开。自今以往,海内日当安耳。但忧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后来,郭皇后去世,有人上书,认为王肃等人出于被废黜的人家,恐怕借事生乱,引起像贯高、任章那样的变故。皇帝大怒,下诏命令郡县收捕各位王子的宾客,互相牵引,诛死千人以上。吕种也在处死之列。临死时,他叹息说:“马将军诚神人也”⑩。
马援对自己的后代管束很严格,他早年专门写了《诫兄子严敦书》,告诫儿孙要遵纪守法,诚实做人,不能败坏家风,马援有四子:马廖、马防、马光、马客卿,其中马防最为有名。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55,《留侯世家》。
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129,《货殖列传》。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129,《货殖列传》。
④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⑤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⑥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91,《货殖传》。
⑦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⑧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⑨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⑩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一、关中北有胡苑之利
汉代初年的一天,齐人娄敬求见刘邦,劝刘邦定都关中,群臣众说纷纭,刘邦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张良站出来分析道:“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①刘邦当即决定定都关中。
张良这里所讲的关中“北有胡苑之利”,就是讲的陇右塞上。
陇右地区即陇山以西,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是秦汉关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各代封建王朝为了开发西北边境,巩固统治,曾大力开发河陇地区,使这里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是全国十分富庶的地方。
农业方面,汉武帝末,政府推行“代田法”,推广到“边郡及居延城”,使不少地方“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即产量翻一番。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以后,汉军调动五六万军士,修渠开田,实行屯耕,这是西汉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屯田。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政府建立张掖、酒泉两郡后,又任命一批开田官,利用60万人的“斥塞卒”边戍守、边屯田。
河陇经济的一大特色是畜牧业。汉唐以来,河陇的畜牧业就与关中内地的农耕经济形成一种相需互补的关系。《史记》中说“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与千户侯同富。而汉代河陇有些私人养畜比司马迁说的还要多。如西汉有个叫桥姚的斥候卒,借政府开边的机会发展畜牧业,“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②。而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牧马业。汉设牧师苑36所,“养马30万头”,散布在河西六郡,即天水、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一带。
商业贸易方面,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河陇贸易的发展。汉唐时期,各族商人到河陇和内地经商的人数相当多。唐代天宝(742—756年)时期,河陇各主要城市都有大量的胡商居住。《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吐谷浑、契苾、思结等部,寄居凉州的就有5000多户,17200余人。“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河陇地区逐渐形成天水、陇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那样的商业都会,对外贸易频繁。汉唐以来,通过丝绸之路,大大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如西汉时大月氏、大夏、罽宾、身毒、大宛、康居、奄蔡等国,东汉时条支、安息、大秦等国,皆前世所不及。
关中“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③。陇上作为关中的后花园,这块“畜牧为天下饶”的广阔土地,为马援从商起家,提兵从戎提供了纵横捭阖的天地。
二、马援从经商起家到弃商从戎的经过
马援在陇上经商的经过,《后汉书》“马援列传”有详细记载:
“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闲,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藁。”④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人便改姓马。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陵。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时都做到了2千石的高官。
马援12岁时,父亲去世。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曾跟人学习《齐诗》,但其心不在章句上。他很向往到陇上学习放牧,增殖家财,他认为边地天地广阔,是男儿施展本领的地方,在那个艰苦的地方学习实际本领,经受磨砺,远比终老于章句之间有意义得多。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长兄马况,马况很开明,同意他的意向,并嘱咐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⑤,意思是说:“你是块好材料,当大器晚成,好师父不光以朴素的作风让人了解,还应当满足一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于是鼓励马援去边地郡县牧养牛马谋求发家致富。马援很感激哥哥的支持与教诲。
正当马援起身告辞,要到边郡去放牧,创一番事业时。他哥哥马况去世,马援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一年中,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来不踏进家门。
后来马援因品学兼优,当了郡中的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一直向往的北地陇上,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放牧起牛羊来。因他经营有方,致使牛、马、羊畜数千头,积谷达数万斛,成为当地有名的畜牧大户。时日一久,他的名声远播北地,人们崇尚他的品行和才能,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马援带着这些人游牧于甘肃、宁夏、陕西一带,不断增殖自己的财富。
长期的放牧生涯,使马援对名马格外垂青,他师从天下相马名师杨子阿,练就了一身相马的绝技,好骑马,也善于鉴别名马。他在交趾时,获得了骆越地方的铜鼓,便把它铸成骏马的模型,回朝后献给皇帝。他在表章中说:“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昔有麒骥,一日千里,伯乐见之,昭然不惑……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今欲形之于生马,则骨法难备具,又不可传之于后。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臣谨依仪氏鞘、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髻、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⑥。马高三尺四寸,围四尺五寸。皇帝下诏,命将此马放在宣德殿下,以作为名马的标准。
正因为马援畜牧起家,经商成富,所以殖产兴业对他一生影响深远。后来他任陇西太守,率兵击破先零羌于临洮,获马牛羊万余头,收其谷粮畜产而还。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赐牛羊数千头”给他,他就将这些马牛羊让羌人在金城到西海(今青海湖)一带牧养,使他的经营事业一直没有中断。
他在北地牧马成富后,但“达者,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并没有泯灭。他常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把牧马经商看做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认为经商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赈济施舍,使更多的人受益;否则,不过一个守财奴而已。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他发财后能够“重义乐施,粮食畜产尽散亲朋故友,自身却身衣羊裘皮绮,极为简朴”⑦,表现了高尚的品质。
马援处于西汉末年政治动荡的年代,“乱中英雄起四方”,他看到经商放牧虽然可以使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却不能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到新莽时期,他毅然散尽钱财,弃商从戎,投奔在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后光武帝刘秀兴起,马援认为刘秀才是天下英主,便投奔刘秀,甚得刘秀的信任,为东汉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汉统一后,马援因战功卓著,被刘秀拜为伏波将军,从此人们称他为“马伏波”。不久,交趾征侧、征贰起义,他又提兵前去征剿,大获全胜,被光武帝封为“新息侯”。建武二十年(44年)秋天,马援打仗回来,有人劝他说:“您长期征战在外,屡立战功,很辛苦了,该在家休息休息了。”马援听了很不以为然,他说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骚乱边境,我正要面见皇上,请求保卫北方,并豪迈地立下誓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⑧从此,这句“马革裹尸”的英雄豪言在中国传颂了两千余年。
为了对付匈奴、乌桓的骚扰,汉光武帝就派马援守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匈奴、乌桓兵畏惧马援,没怎么打就逃跑了。
北疆平定后,武陵“五溪蛮人”又起兵乱边,打到了临沅。汉光武帝两次派兵征讨,都被五溪部打败,汉光武帝甚感棘手。当时,马援已年逾花甲,还是主动上前请兵出战。汉光武帝见他胡子都白了,认为他难当此任,可马援偏不服老,在殿前披挂上马,威风凛凛地跑了几圈,果然雄风不减当年。汉光武帝欣然下令让他带领马武、耿舒两名将军和4万人马,出征南方。马援的军队来到五溪,因气候不服,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马援本人也染病在身,不久病死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践行了他自己“马革裹尸”的铮铮夙愿。
三、马援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马援一生征战,屡建奇功,在军事上颇多建树。就是在他早年的商贸经营中也表现了一个优秀商人的高贵品质,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精神遗产。
一是“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这是马援人生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必须贫贱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保持高贵的气节。他在北地畜牧兴业时,餐风宿雪,人生落寂,并没有磨灭期盼建功立业的宏伟追求,而是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从事畜牧经营,实现发家兴业的理想。后来他屡建战功,位极人臣,成为汉光武帝的座上宾,拜将封侯,他自己没有庆贺,而是杀牛摆酒,犒赏将士。饮酒中间,他从容地对手下说了一段感慨深长的话:“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闲,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跕跕墯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今赖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臱。”吏士听后,敬佩不已。
二是,男儿当自强,马革裹尸还。
这是马援人死观和英雄主义情怀的悲壮写照。他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为王朝统一和边疆安全呕心沥血,在所不辞,就在于他有一颗壮怀激烈的心灵,在人民流离、生灵涂炭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结束战乱,即便是年逾花甲,依然披挂上阵,血染沙场,死在征战的征途上,充分表现了秦人轻生重死,慷慨赴死的英雄情结。
三是淡泊名利,驽而不贪。
马援一生建树颇多,又见多识广,深得汉光武帝刘秀的喜爱和信任。他须发明丽,眉目如画,善于应对,尤其善于叙述前代故事。在他口中,三辅长者、闾里少年,均有可观可听之处。皇太子、诸王听马援讲故事,从不感到厌倦。马援还善言军事,光武帝常对人说:“伏波论兵,与我意合”。因此,凡是马援提的建议,光武帝都予采纳。有一次,马援在浔阳(今湖北广济东北)平定山林乱者,曾上表给皇帝,其中有这样的话:“破贼须灭巢,除掉山林竹木,敌人就没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头上生了虮虱,剃一个光头,虮虱也就无所依附了。”⑨据说,光武帝览书后,觉得马援这办法、这比喻,都堪称绝妙,下令把宫中小黄门头上有虱子的,一律剃成了光头。能得到这样的礼遇,在传统社会极为不易。但马援头脑清楚,从不居功骄傲,他一生淡泊名利,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不贪钱恋色。他早年在北地经营畜牧成富后,就认为经商赚钱除了养家,就是用来接济穷人,否则就是一个守财奴。所以,他弃商从戎时,将赚来的钱财、牛马都分给了亲友故旧,穷黎子弟;后来朝廷赐给他的牛马,他也分给了跟随他的战友和羌人。他自己却瓢饮纮枕,过着简单的生活。
四是知人之明,严于律己。
多年战乱流离,征讨四方的生活,使马援练就了知人见事之明,能由一些苗头中较正确地推断出事情的发展态势或结果。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例证。马援的侄婿王磐是王莽堂兄王仁之子。王莽事败,王磐仍住在原地,拥有巨额资财。他为人任侠尚气,爱士好施,在江淮间大有声望。后来,又游历京都,与卫尉阴兴、大司空朱浮、齐王刘章结为朋友,日与往来。马援对外甥曹训说:“王氏,废姓也。子石当屏居自守,而反游京师长者,用气自行,多所陵折,其败必也”。不出所料,过了一年多,王磐果然受司隶校尉苏邺、丁鸿一案的牵连,死在洛阳狱中。
王磐的儿子王肃不知检束,又出入北宫和王侯府第。马援对同僚吕种说:“建武之元,名为天下重开。自今以往,海内日当安耳。但忧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后来,郭皇后去世,有人上书,认为王肃等人出于被废黜的人家,恐怕借事生乱,引起像贯高、任章那样的变故。皇帝大怒,下诏命令郡县收捕各位王子的宾客,互相牵引,诛死千人以上。吕种也在处死之列。临死时,他叹息说:“马将军诚神人也”⑩。
马援对自己的后代管束很严格,他早年专门写了《诫兄子严敦书》,告诫儿孙要遵纪守法,诚实做人,不能败坏家风,马援有四子:马廖、马防、马光、马客卿,其中马防最为有名。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55,《留侯世家》。
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129,《货殖列传》。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129,《货殖列传》。
④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⑤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⑥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91,《货殖传》。
⑦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⑧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⑨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
⑩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24,《马援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