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商故事
从宰相到商人的杜陵人——张安世










在中国古代社会,“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当官与发财一般联系在一起。但在中国汉代却有一个自己官至宰相,而靠夫人家人殖产兴业富甲天下的名人,他就是汉长安杜陵人——张安世。
一、一门三封侯的杜陵张家
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长安区凤栖原上发现一汉代高级别墓葬,墓中出土大量文物,出土重要文物1800多件,其中有700多件彩绘陶甲士俑及令人耳目一新的鎏金银、错金银青铜器。该墓地规模大,规格高,主从分明,墓葬级别堪比汉王。从一个从葬坑中发现大型篆书“张”字铜印,表明该从葬坑为“张”氏所属。另一个耳室出土20多枚“卫将长史”封泥,西汉一朝担任过卫将军的张姓,文献记载唯张安世一人。张安世死葬有记,现出土文物都与文献记载张安世死后御赐茔地,御送“轻车甲士”,将作“起冢祠堂”一一相合,印证了该墓园墓主应为汉代名臣——张安世。
张安世字子瑞,杜陵人,是汉代廉吏张汤之子。
张汤是杜陵人。他的父亲曾任长安丞,出外,张汤作为儿子守护家舍。父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亲大怒,鞭笞张汤。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然后立案拷掠审讯这只老鼠,传布文书再审,彻底追查,并把老鼠和吃剩下的肉都取来,罪名确定,将老鼠在堂下处以磔刑。他的父亲看见后,把他审问老鼠的文辞取来看过,如同办案多年的老狱吏,非常惊奇,于是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为长安吏,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推荐给武帝,补任为御史,令他处理诉讼。在处理陈皇后巫蛊的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不久,汉武帝调动大军讨伐匈奴,官府库存空虚。张汤秉承武帝的旨意,请求制造白金货币及五铢钱,垄断盐铁的生产和买卖,排挤富商大贾;还公布告缉令,剪除豪强兼并的家族,很得武帝的信任。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财用,常至日暮,武帝甚至忘记吃饭,国家大事都听张汤的意见。张汤患病时,武帝曾亲自前去看望,皇上就是这样尊宠他。
当时皇上偏爱有文才学问的人,张汤断决大的案件,欲图附会古人之义,于是请求以博士弟子中研习《尚书》、《春秋》的人补任延尉史,以解决法令中的疑难之事。上奏的疑难案件,一定预先为皇上区别断案的原委,皇上肯定的,便著为谳决法,作为延尉断案的法律依据,以显示主上的英明。张汤对于高官,非常小心谨慎,常送给他们的宾客酒饭食物。对于旧友的子弟,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的尤其周到。拜见各位公卿大夫,更是不避寒暑。因此,张汤虽然用法严峻,却由于他的这种做法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被晋升为御史大夫。
在任御史大夫期间,张汤用吏严格,多次弹劾有污行的贪官,他自己也很清廉,死时家里的财产不过五百金。但他或多或少与商人有不少的联系,为他以后被赐死埋下了祸殃。比如,他与长安的宫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田甲虽然是个商人,但有很好的品德。当初张汤任小吏的时候,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互相往来,及至张汤当了大官,田甲又曾责备张汤行事中的过失,也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赵国靠冶炼铸造营利,赵王刘彭祖多次指控铁官,张汤却每每排斥赵王。赵王记恨在心,每每派人寻查张汤的不可告人之事。尤其是到了他的晚年,得罪了处于九卿之位的朱买臣,朱买臣为了诬陷他,派属吏逮捕审讯了张汤的友人田信等,说张汤向武帝奏报提出建议,田信都事先知道,因此囤积取利,与张汤平分。他们还说张汤有其他奸邪之事。这些话很快传到武帝那里,武帝向张汤说:“我有什么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加倍囤积货物,这都是因为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听后,没有谢罪,还惊讶地说:“肯定是有人这样做。”从而引起了武帝的不满,张汤于是上疏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的功劳,从刀笔吏起家,因得到陛下的宠幸而官至三公,没有任何可开脱罪责之处。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于是自杀身死。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产业。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遂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武帝知道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因此将三位长史处以死罪,丞相庄青翟被迫自杀,并释放了田信。武帝很为张汤之死惋惜,晋升了他的儿子张安世的官职。
张安世继承父志,成为西汉重臣,影响仅次于霍光,在宣帝朝“麒麟阁十一功臣榜”上,“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即位居第二。张安世一门三侯,张安世家族也以八代高官大宦未失侯位,为史家称奇,认为“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历篡乱,二百年间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此”①。
二、官商相通的张安世
张汤一生与商贾过从甚密,但却两袖清风的现实遭遇,对年幼的张安世刺激很大。他不想再走父亲的老路,决心一方面清正为官,另一方面,殖产兴业,发家致富。
张安世继承父志致仕后,精力于职,勤奋好学,他记忆力好,过目不忘。有一次,武帝临幸河东,忘记了携带三箧书,便诏问随行的文武,没人敢于应对,只有张安世记得,他为武帝陈说书中故事。后来有人从市中购得这些书,张安世说的几乎与书上写的一模一样。武帝很赏识他的才华,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汉武帝去世后,昭帝继位。昭帝重用大将军霍光秉政,霍光以张安世官德笃行,很器重。不久,御史大夫桑弘羊皆与燕王、盖主谋反被诛,霍光以朝无旧臣为由,举荐张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自己反而为副将。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昭帝即位后不久就去世了,霍光与张世安共同拥立宣帝,立下大功。宣帝即位褒赏大臣,下诏曰:“夫褒有德,赏有功,古今之通义也。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勤劳国家,守职秉义,以安宗庙,其益封万六百户,功次大将军光。”张安世的儿子千秋、延寿、彭祖,皆封中郎将侍中。
张安世为官廉洁。他曾举荐一人为官,后来该人来向其道谢,张安世说自己所以为举贤达能,乃是公事,岂能私谢,于是与之绝交。掖庭令张贺是张安世的哥哥,有一次在张安世面前称赞皇曾孙(后来的汉宣帝)的才干,张安世总是禁止说这些,他认为上有年轻的皇上,不应称道皇曾孙。到汉宣帝即位时,张贺已去世,汉宣帝对张安世说:“掖庭令当初无端的称赞我,将军制止他是对的。”汉宣帝追念张贺对自己的恩惠,打算封他为恩德候,为他设置二百人家守墓。张安世对张贺封侯之事坚决辞谢,又请求减少为张贺守墓的户数,逐渐减至三十户。汉宣帝说:“我本是为掖庭令,并不是为将军你!”张安世这才罢休,不敢再说。
张安世位极人臣,为官谨慎,满而不溢。他见自己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便向汉宣帝请求辞去俸禄。汉宣帝命大司农所属都内衙门单独为张安世收藏这笔无名钱,达到数百万。后来他见自己父子在朝,内心深感不安,便为儿子张延寿请求出任地方官。汉宣帝任命张延寿为北地太守。一年多后,汉宣帝怜恤张安世年老,又将张延寿调回朝廷,担任左曹、太仆。
与他父亲张汤不同的是,张安世不像他父亲那样虚伪地与商人打交道交朋友,而是能够沉下身来,从事实业。他虽然尊为公侯,食邑万户,却能身衣弋绨,保持朴素的节俭生活。他夫人亲自纺绩,自裁自衣。他家中有僮仆七百人,皆有专门手艺,从事劳作,这在汉代已经是规模不小的手工作坊了。加上他在朝中的名望,他的手工商贸活动,在当时一定影响不小。由于他外为官宦,内治产业,累积纤微,以“能殖其货”而被朝野称道,家资万贯,一次交给朝廷的贡献钱就高达“数百万”,汉宣帝只好让管财政的大司农设专账,为他保管这笔无名钱。他官场、商场春风得意,官禄商利左右逢源,当时朝野都说他家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②
汉宣帝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印,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怜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张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天就去世了。张安世去世后,“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这就是2008年被发现和挖掘的杜陵张安世墓陵。
三、张安世做官经商的几点认识
张安世位至丞相,却能自办实业,殖产发家,而且富比大将军霍光,如何认识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历史现象。
第一,张安世做官经商并非空前绝后。中国自周代实行“工商食官”体制以来,商人就依附于官府,成为为官府服务受官府直接管理的社会力量。虽然春秋战国后,商人倒戈,挣脱官府束缚,作为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在官府实行“重农抑末”的经济体制下,商人及其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直接调节。官府为了保证自然经济的秩序,实行“贱商”、“抑商”政策,商人成为官府直接打压的对象,动辄得咎。在这种官府的高压管制下,商人为了推进自己的商贸事业,只好投靠官府,通过“报效”、“投充”与官府结成利益共同体,借官府的庇护躲避来自官府的各种需索和获得某些经营的特权条件,丧失了作为独立自由商人的性格,从而出现官商不分的局面。
反过来说,官府实行“重农抑末”并不是不要商人和商业,而是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平衡商业与农业的比例,使商业被控制在不伤害农业的范围之内。因此,中国封建官府除了自己直接经商外,大内皇商几遍宇内,而且也并不限制官员经商。汉代,官员经商比比皆是。“市肆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入国库,成为统治者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西京杂记》上说,当时上林苑昆明池放养的鱼,除供给诸陵庙祭祀之用外,还要送到长安市上去卖。武帝时,“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与富商大贾争利,名曰“平准”,实则为皇家谋利。武帝巡游各地的巨大开支,“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在这种情况下,张安世做官之余,手持末业就并不为怪了。而且,他父亲张汤就与商人关系甚密,许多大商人就是张汤的座上宾。大贾田甲就是张汤的好朋友,后来张汤治吏严厉,田甲还敢于直接面陈其非,并且张汤因商人田信事发而坐罪身死,都说明在汉代商人的地位并不低,可以直接出入官府内衙。
第二,张安世做官经商是自办实业,而非利用职权。从资料看,张安世经商是自办实业,是他妻子带领僮仆纺织,亲理机抒,而且七百多个家仆,都身有绝技,术有专长,从事劳作,应该是规模不小的手工作坊。至于内部的经济关系,历来学术界对此多有争论,但从汉代的实际看,还应该是身份雇佣劳动者。张安世的利润收入,应该是劳动所得,而非剥削性收入。再者,张安世主要是动员了家内劳动力,是家内手工劳动,是规模比较大的手工作坊。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张安世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的商业经营谋取利益的资料。这说明,在汉代官员经营家内手工业是政策允许的,对此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活。至少他身为宰相,能沉下身来,从事被人视为“竖贾之事”的所谓贱业,这在当时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59,《张安世传》。
②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59,《张安世传》。
一、一门三封侯的杜陵张家
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长安区凤栖原上发现一汉代高级别墓葬,墓中出土大量文物,出土重要文物1800多件,其中有700多件彩绘陶甲士俑及令人耳目一新的鎏金银、错金银青铜器。该墓地规模大,规格高,主从分明,墓葬级别堪比汉王。从一个从葬坑中发现大型篆书“张”字铜印,表明该从葬坑为“张”氏所属。另一个耳室出土20多枚“卫将长史”封泥,西汉一朝担任过卫将军的张姓,文献记载唯张安世一人。张安世死葬有记,现出土文物都与文献记载张安世死后御赐茔地,御送“轻车甲士”,将作“起冢祠堂”一一相合,印证了该墓园墓主应为汉代名臣——张安世。
张安世字子瑞,杜陵人,是汉代廉吏张汤之子。
张汤是杜陵人。他的父亲曾任长安丞,出外,张汤作为儿子守护家舍。父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亲大怒,鞭笞张汤。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然后立案拷掠审讯这只老鼠,传布文书再审,彻底追查,并把老鼠和吃剩下的肉都取来,罪名确定,将老鼠在堂下处以磔刑。他的父亲看见后,把他审问老鼠的文辞取来看过,如同办案多年的老狱吏,非常惊奇,于是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为长安吏,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推荐给武帝,补任为御史,令他处理诉讼。在处理陈皇后巫蛊的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不久,汉武帝调动大军讨伐匈奴,官府库存空虚。张汤秉承武帝的旨意,请求制造白金货币及五铢钱,垄断盐铁的生产和买卖,排挤富商大贾;还公布告缉令,剪除豪强兼并的家族,很得武帝的信任。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财用,常至日暮,武帝甚至忘记吃饭,国家大事都听张汤的意见。张汤患病时,武帝曾亲自前去看望,皇上就是这样尊宠他。
当时皇上偏爱有文才学问的人,张汤断决大的案件,欲图附会古人之义,于是请求以博士弟子中研习《尚书》、《春秋》的人补任延尉史,以解决法令中的疑难之事。上奏的疑难案件,一定预先为皇上区别断案的原委,皇上肯定的,便著为谳决法,作为延尉断案的法律依据,以显示主上的英明。张汤对于高官,非常小心谨慎,常送给他们的宾客酒饭食物。对于旧友的子弟,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的尤其周到。拜见各位公卿大夫,更是不避寒暑。因此,张汤虽然用法严峻,却由于他的这种做法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被晋升为御史大夫。
在任御史大夫期间,张汤用吏严格,多次弹劾有污行的贪官,他自己也很清廉,死时家里的财产不过五百金。但他或多或少与商人有不少的联系,为他以后被赐死埋下了祸殃。比如,他与长安的宫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田甲虽然是个商人,但有很好的品德。当初张汤任小吏的时候,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互相往来,及至张汤当了大官,田甲又曾责备张汤行事中的过失,也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赵国靠冶炼铸造营利,赵王刘彭祖多次指控铁官,张汤却每每排斥赵王。赵王记恨在心,每每派人寻查张汤的不可告人之事。尤其是到了他的晚年,得罪了处于九卿之位的朱买臣,朱买臣为了诬陷他,派属吏逮捕审讯了张汤的友人田信等,说张汤向武帝奏报提出建议,田信都事先知道,因此囤积取利,与张汤平分。他们还说张汤有其他奸邪之事。这些话很快传到武帝那里,武帝向张汤说:“我有什么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加倍囤积货物,这都是因为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听后,没有谢罪,还惊讶地说:“肯定是有人这样做。”从而引起了武帝的不满,张汤于是上疏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的功劳,从刀笔吏起家,因得到陛下的宠幸而官至三公,没有任何可开脱罪责之处。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于是自杀身死。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产业。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遂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武帝知道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因此将三位长史处以死罪,丞相庄青翟被迫自杀,并释放了田信。武帝很为张汤之死惋惜,晋升了他的儿子张安世的官职。
张安世继承父志,成为西汉重臣,影响仅次于霍光,在宣帝朝“麒麟阁十一功臣榜”上,“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即位居第二。张安世一门三侯,张安世家族也以八代高官大宦未失侯位,为史家称奇,认为“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历篡乱,二百年间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此”①。
二、官商相通的张安世
张汤一生与商贾过从甚密,但却两袖清风的现实遭遇,对年幼的张安世刺激很大。他不想再走父亲的老路,决心一方面清正为官,另一方面,殖产兴业,发家致富。
张安世继承父志致仕后,精力于职,勤奋好学,他记忆力好,过目不忘。有一次,武帝临幸河东,忘记了携带三箧书,便诏问随行的文武,没人敢于应对,只有张安世记得,他为武帝陈说书中故事。后来有人从市中购得这些书,张安世说的几乎与书上写的一模一样。武帝很赏识他的才华,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汉武帝去世后,昭帝继位。昭帝重用大将军霍光秉政,霍光以张安世官德笃行,很器重。不久,御史大夫桑弘羊皆与燕王、盖主谋反被诛,霍光以朝无旧臣为由,举荐张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自己反而为副将。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昭帝即位后不久就去世了,霍光与张世安共同拥立宣帝,立下大功。宣帝即位褒赏大臣,下诏曰:“夫褒有德,赏有功,古今之通义也。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勤劳国家,守职秉义,以安宗庙,其益封万六百户,功次大将军光。”张安世的儿子千秋、延寿、彭祖,皆封中郎将侍中。
张安世为官廉洁。他曾举荐一人为官,后来该人来向其道谢,张安世说自己所以为举贤达能,乃是公事,岂能私谢,于是与之绝交。掖庭令张贺是张安世的哥哥,有一次在张安世面前称赞皇曾孙(后来的汉宣帝)的才干,张安世总是禁止说这些,他认为上有年轻的皇上,不应称道皇曾孙。到汉宣帝即位时,张贺已去世,汉宣帝对张安世说:“掖庭令当初无端的称赞我,将军制止他是对的。”汉宣帝追念张贺对自己的恩惠,打算封他为恩德候,为他设置二百人家守墓。张安世对张贺封侯之事坚决辞谢,又请求减少为张贺守墓的户数,逐渐减至三十户。汉宣帝说:“我本是为掖庭令,并不是为将军你!”张安世这才罢休,不敢再说。
张安世位极人臣,为官谨慎,满而不溢。他见自己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便向汉宣帝请求辞去俸禄。汉宣帝命大司农所属都内衙门单独为张安世收藏这笔无名钱,达到数百万。后来他见自己父子在朝,内心深感不安,便为儿子张延寿请求出任地方官。汉宣帝任命张延寿为北地太守。一年多后,汉宣帝怜恤张安世年老,又将张延寿调回朝廷,担任左曹、太仆。
与他父亲张汤不同的是,张安世不像他父亲那样虚伪地与商人打交道交朋友,而是能够沉下身来,从事实业。他虽然尊为公侯,食邑万户,却能身衣弋绨,保持朴素的节俭生活。他夫人亲自纺绩,自裁自衣。他家中有僮仆七百人,皆有专门手艺,从事劳作,这在汉代已经是规模不小的手工作坊了。加上他在朝中的名望,他的手工商贸活动,在当时一定影响不小。由于他外为官宦,内治产业,累积纤微,以“能殖其货”而被朝野称道,家资万贯,一次交给朝廷的贡献钱就高达“数百万”,汉宣帝只好让管财政的大司农设专账,为他保管这笔无名钱。他官场、商场春风得意,官禄商利左右逢源,当时朝野都说他家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②
汉宣帝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印,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怜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张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天就去世了。张安世去世后,“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这就是2008年被发现和挖掘的杜陵张安世墓陵。
三、张安世做官经商的几点认识
张安世位至丞相,却能自办实业,殖产发家,而且富比大将军霍光,如何认识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历史现象。
第一,张安世做官经商并非空前绝后。中国自周代实行“工商食官”体制以来,商人就依附于官府,成为为官府服务受官府直接管理的社会力量。虽然春秋战国后,商人倒戈,挣脱官府束缚,作为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在官府实行“重农抑末”的经济体制下,商人及其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直接调节。官府为了保证自然经济的秩序,实行“贱商”、“抑商”政策,商人成为官府直接打压的对象,动辄得咎。在这种官府的高压管制下,商人为了推进自己的商贸事业,只好投靠官府,通过“报效”、“投充”与官府结成利益共同体,借官府的庇护躲避来自官府的各种需索和获得某些经营的特权条件,丧失了作为独立自由商人的性格,从而出现官商不分的局面。
反过来说,官府实行“重农抑末”并不是不要商人和商业,而是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平衡商业与农业的比例,使商业被控制在不伤害农业的范围之内。因此,中国封建官府除了自己直接经商外,大内皇商几遍宇内,而且也并不限制官员经商。汉代,官员经商比比皆是。“市肆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入国库,成为统治者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西京杂记》上说,当时上林苑昆明池放养的鱼,除供给诸陵庙祭祀之用外,还要送到长安市上去卖。武帝时,“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与富商大贾争利,名曰“平准”,实则为皇家谋利。武帝巡游各地的巨大开支,“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在这种情况下,张安世做官之余,手持末业就并不为怪了。而且,他父亲张汤就与商人关系甚密,许多大商人就是张汤的座上宾。大贾田甲就是张汤的好朋友,后来张汤治吏严厉,田甲还敢于直接面陈其非,并且张汤因商人田信事发而坐罪身死,都说明在汉代商人的地位并不低,可以直接出入官府内衙。
第二,张安世做官经商是自办实业,而非利用职权。从资料看,张安世经商是自办实业,是他妻子带领僮仆纺织,亲理机抒,而且七百多个家仆,都身有绝技,术有专长,从事劳作,应该是规模不小的手工作坊。至于内部的经济关系,历来学术界对此多有争论,但从汉代的实际看,还应该是身份雇佣劳动者。张安世的利润收入,应该是劳动所得,而非剥削性收入。再者,张安世主要是动员了家内劳动力,是家内手工劳动,是规模比较大的手工作坊。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张安世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的商业经营谋取利益的资料。这说明,在汉代官员经营家内手工业是政策允许的,对此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活。至少他身为宰相,能沉下身来,从事被人视为“竖贾之事”的所谓贱业,这在当时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59,《张安世传》。
②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59,《张安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