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汉代靠种瓜发家的布衣商人——邵平







在商品经济下专业化生产、品牌经营常常是发财致富的利器。在汉代长安就有一个靠种“邵平瓜”而名闻全国、名垂青史的商人,他就是长安布衣商人邵平。
  一、汉代园圃业的发展
  园圃业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园圃种植已渐趋普遍。《论语》载樊氏“请学为圃”,孔子辞以“吾不如老圃”,说明当时已有专营园圃的农民。《史记·商君列传》载赵良劝商君“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管子·轻重甲》说齐“北郭之氓”往往“以唐(场)园为本利”,也说明当时园圃业已为城郊贫民的一种谋生之道。迄至秦汉时期,随着整个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园圃业的商品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当时在安邑种有“千树枣”,燕、齐有“千树栗”,蜀汉、江陵有“千树橘”,还有些地方种有“千亩卮茜、千畦姜韭”等等。并且汉代已经出现了园圃种植的专业户。如李衡在武陵种柑橘千树,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①
  汉代园圃生产的地域范围比先秦时期扩大。当时不仅各内郡的农业区有“橘柚之乡”、“枣栗之饶”、“果布之凑”、“园圃之利”等,就是边郡新开发的农业区,也有韭、葵、姜、芥等蔬菜的种植,园圃业同样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列举与“千户侯等”的产业部门,其果木生产以“千树”计,蔬菜和其他园圃生产以“千亩”、“千畦”计,表明专业性的生产规模较大。不仅如此,当时园圃作物的种类也多。如,果品类有枣、栗、橘、橙、杨梅、李、桃、梨等,蔬菜类有黄瓜、大蒜、姜、韭等。当然,各城郊区当是园圃业经营的集中之地。汉代城市发展很快,到西汉末,全国县级城市有1587个,城市人口有1056万,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5960万的17.7%。随着城邑人口增多,城市居民日常需要的瓜果蔬菜消费很大一部分要靠园圃专业户提供。
  汉代园圃业种类很多,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史游《急就篇》说:“园菜瓜果助米粮。”特别是在救灾度荒中,果蔬食物能起重要作用。汉代各种果蔬的市场价格虽然未见更多的具体记载,但就现有一些史实来看,从事园圃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高的。如据《泛胜之书》:种瓜的收入,可达“亩万钱”;种瓠十亩总收入,除工本之外,“余有五十五万,肥猪明烛,利在其外”,平均每亩收入在55000以上;种植其他各种果品如柑橘、枣、栗等也是有利可图的。前引李衡的“千树橘”,一年可得“绢数千匹”。若1000匹绢,每匹200钱计,便可岁得20万钱。若将“数千匹”释为二三千匹,乃为利更多。《货殖列传》说:在通邑大都“枣、栗千者三之”。《索隐》案:“三之者,三千石也。”枣、栗之价大抵相当,3000石可值120万,每石400钱,每斤3.3钱。若以此为准,则年收500石可得利润20万钱。至于“千畦姜韭”,其中的“畦”,《索隐》韦昭曰:“埒中畦犹陇也,谓之五十亩也。”刘熙注《孟子》云:“今俗以二十五亩为小畦,五十五亩为大畦。”韦昭说的中畦,实即刘熙言之大畦。今按50亩计算,千畦共计为5万亩。是知“千畦姜韭”,投资100万可以获利20万,一畦可得200钱。就等量土地而言,从事园圃业生产,其经济收入远远高于粮食种植。因为汉代的粮食亩产量一般在2石至3石之间,而通常的粮价以百钱为一石计,只值200至300钱之间。而种瓜可以亩达万钱,种瓠亩收5万钱以上。正因为园圃生产的利益优于粮食种植,所以不少人调整经营项目,采取以副养农的经营办法,甚至一些达官显宦也从事园圃业谋利。《晋书·江统传》说:“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②
  正因为园圃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经济效益远在粮食生产之上,因此秦汉以降,历代有靠园圃业发财致富者。邵平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之一。
  二、邵平从豪门到布衣的经营过程
  邵平的经营事迹主要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
  “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③
  据此可知,邵平,原是为秦始皇守护东陵的豪门大族。这里的“召”与“邵”是一回事,据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编辑的《氏族博考》考证:“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不仅历史上有邵平的记录,今天在秦东陵西边四五公里的灞桥区灞桥街道还有邵平店村。邵平店村边立的村碑称,《咸宁县志·隐逸传》载:公元前207年,秦东陵侯邵平,字伯田,隐居本地而得名,他为始皇父守陵而封爵,清称东陵社,后有人在此设店,故称邵平店。
  邵平是为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守陵的高级官员,故封侯。汉灭秦后,改朝换代,沦为布衣平民,隐居在长安城东业圃为生。由于长安城东韩峪河水往西流,通过邵平店流入灞河,这里土质肥美,宜于灌溉,是种瓜植圃的首选之区。邵平由前秦贵族沦为平民,为了生活就在灞河旁以种瓜为生。由于他心态平和,不以沦为布衣而沮丧,而是顺应其变,“穷则独善其身”,努力钻研种植技术。所种的瓜,即是一种体形类似于西瓜的香瓜,亦即类似于今天南方种的“黄金瓜”,以味美见称,并且色彩照人,“五色相照”,品种极佳,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口碑,由于瓜出自东陵,被人们称为“东陵瓜”;又由于“东陵”也称为“青门”,故也叫“青门瓜”;更因为邵平是前秦侯门,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不因世事变迁而失去自己努力的布衣商人,也称该瓜为“故侯瓜”,在长安城是极具影响力的上品果蔬。
  关于邵平所种“东陵瓜”的上乘质量,还有一段传说。由于邵平种的瓜又大又甜,远近闻名。陈抟老祖听说后,专门来吃邵平种的瓜。可邵平就是不给。陈抟老祖问:“为啥不给我吃?”邵平回答说:“这瓜是给皇上进贡的。”陈抟老祖说:“你不给我吃,瓜就种不成咧。”陈抟老祖拿拐杖往北一划,韩峪河朝北流入渭河,从此这里成了旱原,瓜就种不成了。这是后世人们对自然环境变迁的一种富有传奇的阐释,但也反映了邵平所种的香瓜品质之优良。由于邵平所种的瓜在长安城创出了品牌,价格自然不菲,使邵平尝到了甜头,他趁热打铁,扩大种植规模,“连畛距陌”,因之而发财致富,成为长安城的富人。
  邵平发家致富后,还有一段值得在历史上浓笔重彩的故事。汉朝建国11年,陈豨造反,刘邦带兵出击。这个时候,淮阴侯韩信想乘机造反,他与陈豨早有预谋,一个拥兵在外,胁权自重,一个心存怨恨,力图报复。在危及帝国安全的关键时刻,萧何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给吕后出主意,帮助吕后除掉了韩信。由于当年萧何曾经月下追韩信,韩信怎么也不会想到萧何会暗算自己,所以后来才有萧何与韩信之间的一句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听说萧何帮助吕后除掉了韩信,立即封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食邑,拨五百人作为萧何的私人卫队。这时的萧何位极人臣,朝臣同僚都前来祝贺,唯有邵平披麻戴孝前来给萧何吊丧。萧何很惊异,就问邵平何故如此。邵平对萧何说:“你的祸事来了,皇上在外面带兵打仗,而你坐守关中,不冒兵矢却有卫队。刘邦给你卫队,绝对不是宠信你,而是对你的试探。如果你此刻推辞不接受,并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劳军,皇上就一定会高兴的。”萧何立即采纳了邵平的建议,果然得到了刘邦的信任。这段故事充分表现了邵平洞察世事的精明和老辣的政治经验。
  三、邵平经营的成功经验
  邵平一介没落贵族而持锄南亩,躬耕瓜田,又因所种“东陵瓜”而名闻天下,成为著名商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启迪。
  其一,人有我优,创制名牌,人货相得益彰。在汉代园圃业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市场条件下,种瓜务果已是农家一般产业,不足为奇。当时水果有枣、栗、橘、橙、杨梅、李、桃、梨,蔬菜有黄瓜、大蒜、姜、韭等,动辄以“千亩”、“千畦”计。但邵平的成功在于,他更注重产品质量,以优质产品为自己开辟发展道路。魏晋思想家阮籍曾写过一首《咏怀》诗,对邵平的成功有过咏叹。其诗曰:“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④后来南唐沈约在注释这首诗时说:“当东陵侯侯服之时,多财爵贵;及种瓜青门,匹夫耳!实由善于其事,故以味美见称,连畛距陌,五色相照,非唯周身赡己,乃亦坐致嘉宾。夫得故易失,荣难久恃。膏以明白煎,人以财兴累。布衣可以终身,岂宠禄之足赖哉!”⑤照沈约的说法,邵平就是因为种瓜得法,注重质量,他的瓜才因“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而闻名京师,成为招待宾客的上好佳品。就连相国萧何招待客人的果盘里,都放的是“东陵瓜”,在朝日的照耀下,鲜嫩欲滴,四方来会的宾客围坐在周围,一边品赏着佳果,一边议论着朝事。上行之为风,下效之为俗。这种风气经人们的口碑相传,邵平的“瓜美”名声,自然遍及京师,成为名牌产品。加之,邵平为前秦侯门,沦为种瓜老圃,本身就有一定的传奇性,人们称其瓜为“故侯瓜”,就是突出了他这一出身的传奇色彩,富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传播度。而他种的瓜质量又好,以味美著称,瓜以人而扬名,人以瓜而出彩,名实相副,相得益彰,才取得了“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即产业不断扩大,价值不断增殖的经营好成绩。
  其二,贫富不定,起落无常,贵在顺时趋势。邵平为东陵侯时,多财爵贵,身世显赫,钟鸣鼎食,重楼叠檐;及前秦亡故,沦为青门种瓜老圃,一介匹夫耳!面对这种人生的巨大变故,邵平处变不惊,平静应对,为生存计,他放下架子,躬耕南亩,贩瓜市肆,以布衣终其身,表现了大户人家处惊不乱的气度。更重要的是,他种瓜善于钻研,讲究种植之法,懂得经营之道,所以,在市场上得心应手,很快发家致富,从官场到商场都能如鱼得水,名利双收。正因为他深知“商道即是官道”,所以才规劝萧何散财以收买人心,低调以明哲保身,表现了很高的经营智慧。
  可喜的是,今天邵平的事业在其家乡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灞桥区邵平村过去是旱原,一年只收一茬麦。1957年,邵平店社长赵万全带领大伙打井抗旱,建立机井,把这里的旱地重新变成水地,使邵平村不仅秋季种包谷,而且也能种蔬菜。邵平店的蔬菜在西安一直很有名,所种的葱销往北关、西关、南关菜场,西瓜在西安也很有名。园圃业带动了邵平村的发展。解放前,他们村叫邵伯田,后来因为这里的蔬菜种植很有名,在西安销路很好,许多人前来开店,开店的人多,就逐渐发展成市镇,才改为“邵平店”。目前他们村没有姓邵和召的。1980年有几个福建人从这里经过,看见108国道旁的邵平店村碑,就来找村干部,说他们姓邵。看来邵平的子孙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①《吴志·孙休传》,永安元年注引《襄阳记》。
  ②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56,《江统传》。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卷53,《萧相国世家》。
  ④阮籍:《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咏怀》。
  ⑤胡克家:《文选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卷2。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周秦汉唐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