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充满经营智慧的唐长安商人——窦乂













在重农抑末的传统中国,草根商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一般不会留下太多文字性的历史遗存,就是有,也是寥寥数句,语焉不详,使我们很难窥探底层商人的经营全貌。而唐代长安商人窦乂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载,使我们可以从个案的角度,详尽分析古代长安商人的经营过程,汲取他们的经营智慧和享受他们的经营艺术,了解古代秦商的历史风貌。
  一、唐长安商人窦乂的经营概况
  《太平广记》卷243“窦乂”记载了唐代长安商人窦乂的一段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分析清晰起见,兹赘录予下:
  “扶风窦乂年十三,诸姑累朝国戚。其伯检校工部尚书交,闲厩使宫苑使。于嘉会坊有庙院,乂亲识张敬立任安州长史,得替归城。安州土出丝履,敬立赍十数车,散甥侄。竞取之,唯乂独不取。俄而所余之一辆,又稍大,诸甥侄之剩者,乂再拜而受之。敬立问其故,乂不对。殊不知殖货有端木之远志。遂于市鬻之,得钱半千,密贮之。潜于锻炉作二枝小钎,利其刃。
  五月初,长安盛飞榆荚,乂帚聚得斛余。遂往诣伯所,借庙院习业,伯父从之。乂夜则潜寄褒义寺法安上人院止,昼则往庙中。以二钎开隙地,广五寸,深五寸,密布四千余条,皆长二十余步。汲水渍之,布榆荚于其中。寻遇夏雨,习皆滋长。比及秋,森然已及尺余,千万余株矣。及明年,榆栽已长三尺余。乂遂持斧伐其并者,相去各三寸。又选其条枝稠直者悉留之,所间下者,二尺作围束之,得百余束。遇秋阴霖,每束鬻值十余钱。又明年,汲水于旧榆沟中。至秋,榆已有大者如鸡卵。更选其稠直者,以斧去之,又得二百余束。此时鬻利数倍矣。后五年,遂取大者作屋椽。仅千余茎,鬻之,得三四万余钱。其端大之材,在庙院者,不啻千余,皆堪作车乘之用。此时生涯已有百余,自此币帛布裘百结,日歉食而已。
  遂买蜀青麻布,百钱个疋,四尺而裁之,顾人作小袋子。又买内乡新麻鞋数百两。不离庙中,长安诸坊小儿及金吾家小儿等,日给饼三枚,钱十五交,付与袋子一口。至冬,拾槐子实其内,纳焉。月余,槐子已积两车矣。又命小儿拾破麻鞋,每三两,以新麻鞋一两换之。远近知之,送破麻鞋者云集。数日,获千余量。然后鬻榆材中车轮者,此时又得百余千。雇日佣人,于宗贤西门水涧,从水洗其破麻鞋。曝干,贮庙院中。又坊门外买诸堆弃碎瓦子,令功人于流水涧洗其泥滓,车载积于庙中。然后置石嘴碓五具,锉碓三具。西市买油靛数石,雇庖人执爨。广召日佣人,令剉其破麻鞋,粉其碎瓦,以疏布筛之,合槐子油靛。令役人日夜加工烂捣,候相乳尺,悉看堪为挺,入臼中熟出。命工人并手团握,例长三尺已下,圆径三寸。垛之得万余条,号为法烛。建中初,六月。京城大雨,尺烬重桂,巷无车轮。乂取此法烛鬻之,每条百文。将燃炊爨,与薪功倍,又获无穷之利。
  先是西市秤行之南,有十余亩坳下潜污之地,目曰小海池。为旗亭之内,众秽所聚。又遂求买之,其主不测,乂酬钱三万。既获之,于其中立标,悬幡子。绕池设六七铺,制造煎饼乃糰子,召小儿掷瓦砾,击其幡标,中者以煎饼米团子啗。不逾月,两街小儿竞往,计万万,所掷瓦已满池矣。遂经度,造店二十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甚获其要。店今存焉,号为窦家店。
  又尝有胡人米亮因饥寒,乂见,辄与钱帛。凡七年,不之问。异日,又见亮,哀其饥寒,又与钱五千文。亮因感激而谓人曰:‘亮终有所报大郎。’乂方闲居,无何,亮且至。谓乂曰:‘崇贤里有小宅出卖,直二百千文,大郎速买之。又西布柜坊,巢钱盈余,即依直出钱市之。’书契曰:亮语乂曰:‘亮攻于览玉,尝见宅内有异石,人罕知之。是捣衣砧,真于阗玉,大郎且立致富矣。’乂未之信。亮曰:‘延寿坊召玉工观之。’玉工大惊曰:‘此奇货也,攻之当得腰带夸二十副。每副百钱,三千贯文。’遂令琢之,果得数百千价。又得合子执带头尾诸色杂类,鬻之,又计获钱数十万贯。其宅并元契,乂遂与米亮,使居之以酬焉。
  又李晟大尉宅前,有一小宅。相传凶甚,直二百十千,又买之。筑园打墙,拆其瓦木,各垛一处,就耕之术。太尉宅中傍其地有小楼,常不噉焉,晟欲并之为,击球之所。他日乃使人向乂,欲买之,乂确然不纳。云:‘某自有所要。’候晟沐浴日遂具宅契书,请见晟。语晟曰:‘某本置此宅,欲与亲戚居之。恐俯逼太尉甲第,贫贱之人,固难安矣。某所见此地宽闲,其中可以为戏马。今献元契,伏惟府赐照纳。’晟大悦。私谓乂不要某微力乎,乂曰:‘无敢望,犹恐后有缓急,再来投告令公。’晟益知重。乂遂搬移瓦木平治其地如砥,献晟为戏马。荷乂之所惠。
  乂乃于两市。选大商产巨万者,得五六人。遂问之:‘君岂不有子弟婴诸道及在京职事否。’贾客大喜,语乂曰:‘大郎忽与某等,致得子弟庇身之地,某等共率草粟之直二万贯文。’乂因怀诸贾客子弟名谒晟,皆认为亲故。晟忻然览之,各置诸道膏腴之地重职,乂又获钱数万。
  崇贤里有中郎将曹遂兴当夜生一大树,遂兴每患其经年枝叶,有碍庭宇,伐之又恐损堂室。乂因访遂兴,指其树曰:‘中郎何不去之。’遂兴答曰:‘诚有碍耳,因虑根深本固,恐损所居室宇。’乂遂请买之,仍与中郎除之。不令有损,当令树自失,中郎大喜。乃出钱五千文,以纳中郎。与斧銆匠人议伐其树,自梢及根,令各长二尺余,断之,厚与其直。因选就众材,及陆博局数百,鬻于本行。乂计利百余倍,其精干率是类也。
  后乂年老无子,分其见在财等与诸熟识亲友。至其余千产业,街西诸大市各千余贯,与常住法安上人经营。不拣日时供拟,其钱亦不计利。乂卒时年八旬余,京城和会里有邸。弟侄宗亲居焉,诸孙尚在。”①
  这一大段文字,将窦乂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市场供求变化规律,出奇制胜,数度发财致富的经营过程描述得生动且富有情趣,使我们可以窥探唐代长安草根商人机智超凡的经营艺术。
  二、唐长安商人窦乂的经营艺术
  唐代长安城人口一百万,方圆百余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比君士坦丁堡大2倍,比巴比伦城大6倍。城中的东市和西市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尤其是西市,接近永济渠,是经营西域贸易的主市场,“商贾所凑,多归西市”。市内有商行220余行,加上肆店、饭铺、旅邸有上万余家。《太平广记》载,魏伶为西市王,养一红嘴鸦雀,每天早上向内外商民要钱,从每个人那里叨一文钱回来给魏伶,一天就能收数百文,可见西市交易量之大②。商人窦乂就是在大唐西市这个车毂击、人肩摩,人不得顾、车不得旋的绚丽市场舞台上演出了自己的经营活剧。
  窦乂京畿扶风人,是个经营奇才。他十三岁那年与长洲长吏张敬立有亲戚之好。长洲出产丝织的鞋子,张敬立卸任归京时买了数车,送给至爱亲朋。当张敬立的甥侄竞相选取时,窦乂却默立一旁,不参与哄取,当只剩下最后一车,为张敬立的甥侄挑选后剩下稍大者,窦乂才俄尔受之。张敬立不解地问其原因,窦乂笑而不答。因为窦乂懂得商业经营的“贵极则反贱,贱极则复贵”的“待乏之术”,当张敬立的甥侄按照自己的喜好、大小选取完毕时,剩下的却是市场所需求的,窦乂携到市场鬻之,得钱半千。然后偷偷到铁匠铺让铁工打制了两把锋利的小铲,为而后的发财致富默默地做了准备。
  十五岁那年,窦乂入长安西市,在这个繁华的商业舞台上开始展现自己的经营才华,演绎了一系列“出奇制胜”的致富神话。
  这第一奇是:植树造榆,绿色发家。
  长安城人口密集,万户千家,烧柴做饭,燃料需求量大。而长安城植满了榆树,每年五月初,榆钱黄熟、满城飞落,旁人视若闻罔,窦乂却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他扫聚到榆钱十余斗,然后到伯父家说:“想借住在嘉会坊的宗祠内学习功课。”伯父答应了他。窦乂每天晚上都偷偷寄宿在附近的褒义寺法安上人院中,白天则回到宗祠来,用2把小铲开垦院里的空地,挖成宽5寸、深5寸的浅沟共有4000多条,每条长20多步。打水浇灌,将榆钱播种在沟内。过了几天,下了一场透雨,每条沟里都长出了榆树苗。等到秋天,小树苗已长到1尺多高,很是茁壮,大约共有榆树苗1千万多株!到了第二年,榆树苗已长到3尺多高。窦乂手持利斧间伐树苗,株距3寸,挑选枝条茁壮直挺的留下来。间伐下来的小榆树,窦乂将它们捆成2尺粗的柴捆,共有100多捆。这年秋天天气阴冷,连降大雨。窦乂将这100多捆榆柴运到集上去卖。每捆卖钱10多枚,卖了千钱。第三年,窦乂依旧为榆苗提水浇灌。到秋后,榆树苗有的已长成鸡蛋那么粗。窦乂又挑选枝干茂盛的留下来,用斧砍间伐,又得榆柴2百多捆。这时卖了后,已获利好几倍。又过了五年,当年植种的小榆树苗已经长大成材。窦乂挑选粗大的,伐下来制成盖房屋用的椽材1千多根,卖得3~4万钱。又挑选出枝杆大的制成打造车乘的木料,不止1千多根。欲要富,先种树。靠种植榆树,打造绿色循环经济,窦乂掘取了市场经营的第一桶金,成为长安西市有名的富户。生活用度富足有余,钱帛、布匹、裘皮衣服什么都有,只是每天食用的食物需要现买而已。
  第二奇是:技术创新,人无我有。
  经营榆树的成功,打开了窦乂经营致富的大门,也使他了解了长安城燃料市场存在极大的缺口。但仅靠卖柴火是不够的,因为树木的生长周期长,而市场需求又是瞬息万变。必须另辟蹊径,走人无我有的创新道路。于是他发挥自己独特的经营才能,购买蜀郡青麻布,雇人缝成小布袋。又购买新麻鞋几百双。召来各条街坊里巷市民家的小孩,发给这些小孩3张饼,15文钱。再发给他们每人1只小布袋,让他们拣拾槐树籽。月余,收集槐树籽两车。又让小孩们拣拾破旧的麻鞋,每3双破旧麻鞋换1双新麻鞋,前来用旧麻鞋换取新麻鞋的人不计其数。几天后,就收换得旧麻鞋1千多双。西市买油靛几石,雇用厨役煮熬。又在坊门外买下几堆遗弃的碎瓦片,雇人在流水涧将泥滓洗去。备好原料,窦乂雇人用锉碓锄切破麻鞋,用石嘴碓捣碎瓦片。再用疏布筛子筛过,和上槐籽、油靛,让仆役们日夜不停地捣。待到捣成乳状,将可燃物(槐子、旧麻鞋、油靛)与不可燃的骨料(碎瓦片)混合制成长3尺以下、圆径3寸的长棒万余条,称为“法烛”,类似今日之“蜂窝煤”的创新产品,其效能居然“与薪功倍”。唐德宗建中初年,盛夏的六月,京城长安连降大雨,1尺长的1根柴薪贵如平常同样大小的桂木。满街巷没有一车柴薪。窦乂趁时趋市,将贮存的法烛拿出来卖,每条卖钱百文。买的人拿回家去用它烧饭,火力是一般柴薪的两倍,人们莫不拍手称赞。技术和产品创新,使窦乂取得了“获利无数”的经营奇效。
  第三奇是:巧借人力,房产兴业。
  留心处处皆生意。窦乂在经营中善于观察市场变化,常常能够在人们熟视无睹中奇思突起,发现有潜力的市场。他在经商中发现长安西市秤行的南边有一处水洼地,人们管它叫“小海地”,约有十多亩大小,成为了市楼内倒放垃圾的地方。窦乂深知,此地虽为污烂,却地处长安西市的举世繁华寸金地段,奇货可居。他便设法将这块地方买下来。由于是污烂之地,地的主人也不测量有多少,只收取了窦乂3万文钱。买下小海池后,窦乂进行了极其富有创意的市场经营设计。他在池的中间立一木杆,杆顶悬挂一面小旗。再围绕着池边沿搭起六七座临时小屋,雇人制作煎饼、团子等食品。并发贴召呼小孩投掷石块、瓦片击木杆上面的小旗,击中者奖给煎饼或团子吃。这一奇特的招徕方式,轰动了大唐西市,两街的小孩争相前来投掷小旗。不到一个月,来投掷石头、瓦块就有上亿人次。所掷的石头、瓦块很快将池子填满了。在填平的这块地皮上,窦乂建造了门市房20间,赁房出租。由于是繁华市区,每天仅房租就可以收取几千钱,获利甚多。这些店房在长安西市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被人们称作“窦家店”。窦乂也因此而成为长安城有名的房地产开发商。
  三、唐长安商人窦乂的经营智慧
  窦乂在商业经营中所以能如此不断创新,新招迭出,与他经营有大智慧不无关系。
  宅心仁厚、诚信善良是优秀商人的基本品格,也是商业经营的大智慧。因为在平等交换的商业社会里,任何商业行为在本质上都是互惠的。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窦乂深懂其中的道理。
  在唐长安西市,有许多来大唐做生意的胡人。有个胡人叫米亮,做玉石生意失败,流落街头。窦义仁义善良,每次看见都给他一些钱,从不问米亮为什么落到这样地步,整整七年没有间断。一次,在街市上窦乂又遇见了米亮,米亮向他述说饥寒之苦,窦乂一次就给了他5千文钱。米亮特别感激,对人说:“我米亮一定会报答窦乂的大恩大德的!”有一天,窦乂刚刚闲下来,米亮就来见他,说:“崇贤里有一套小宅院要出卖,要价20万钱,你赶紧将它买下来。还有西市一家代人保管金银财物的柜坊,很赚钱,你也可以按价出钱将它买下来。”窦乂相信米亮的话,就照着做了。写房契这天,米亮悄悄对窦乂说:“我擅长鉴别玉石。我曾看见这家屋内有一块特殊的石头,很少有人留意它,是一块捣衣石。这块捣衣石,是一块真的于阗玉啊!你窦乂得到后,会立即富起来!”窦乂不太相信米亮说的。米亮说:“你若是不相信,到延庆坊召一位玉工,让他给鉴定一下。”玉工来后看到这块捣衣石,大为惊讶地说:“这是一块奇异的宝玉啊!经过加工,可以雕琢出腰带扣板20副。每副卖百文钱,还能卖3千贯文钱呢!”于是,窦乂雇来玉工将这块捣衣玉石加工成腰带扣板,卖钱几百贯,又加工成盒子、执带头尾等各种物件,卖钱几十万贯。赚钱以后,窦乂心存善良,认为这笔钱不能自己独吞,就将买下的宅院连同房契一块儿赠送给米亮,让他居住,以此作为对米亮的酬谢,演绎了唐代商业史上一段中外合作的佳话。
  窦乂的诚实善良还表现在仗义疏财,知恩图报上。窦乂老年时没有子嗣,将他一生积攒的钱财分别赠送给了他的亲朋好友。至于其他的产业,街面各大商店,每个店都价值1千多贯,委托给他少年时曾经借宿过的法安上人家经营,不必挑选日时,随时供给他生活用度,所有的钱都不计算收取利息。窦乂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死后,在京城长安和会里留下一座宅院,送给了他弟弟的儿子居住。
  不图眼前,志存高远,是优秀商人的又一基本品格和聪明智慧。因为在市场条件下,供需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舍与得是动态平衡的。今日有所舍,明日才会有所得。做生意就要从市场变化出发,权衡得失,要有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追求长线远鹤的气度和胸怀。窦乂对此胸有丘壑,心领神会。
  开发“窦家店”后,窦乂主要从事房产经营。他听说太尉李晟住宅边有一座小宅,传说里面经常闹鬼,低价20万钱出售,窦乂就将它买了下来。四周筑上围墙,拆去房屋,将拆下来的木料、房瓦各垛一处,准备辟成耕地。太尉李晟家宅,有一座小楼挨着窦乂买下的这块地,经常无人照看。李晟想将窦乂买下的这块地,跟小楼所占的地方合并到一块儿建造一座击球场。一天,太尉李晟请人代他向窦乂提出买地的事,窦乂明确回答这块地方不能卖,说:“我留下这块地,也是有用处的。”等到李晟承受新的皇恩时,窦乂带着房契去见太尉李晟。说:“我买下这座宅院原打算借给一位亲属居住。但是,恐怕离太尉府第太近,可以俯瞰到您府上的一切。因此,没有借给这家亲属住。我看到这块地方很宽阔、闲静,可以修建个跑马场。今天,我特意来府上向太尉进献房契,只希望大人您能收下我的这份心意。”太尉李晟非常高兴。私下对窦乂说:“不需要我帮你办点什么事情吗?”窦乂说:“我没敢有这个奢望。但是日后有什么急着要办的事情,我再来找太尉您。”太尉李晟很看重窦乂的为人处世。于是,窦乂搬走堆放的木料、房瓦,将这块空地平整后,送给太尉李晟建跑马场。时隔很久,长安东、西两市五、六个大商人的子弟在京中和京外各道中干事,想谋求一些好差事,就找到窦乂帮忙。窦乂很高兴地应承下来,他带着这些富商们孩子的姓名简历去拜见太尉李晟,太尉李晟由于受过窦乂的好处,都给安排在各道富裕的州郡担任重要职务。于是,窦乂从这些富商们获钱数万。
  善动心思,以智谋财是优秀商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为“商以察尽财”,商人就是在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靠心智赚取别人无法获得的商业利益。窦乂对此存乎一心,运用自如。
  崇贤里内中郎将曹遂兴的庭院中离窗户很近的地方长着一株大树。曹遂兴既怕这株大树的枝叶遮挡住房内的光线,又怕砍伐它弄不好砸坏了堂屋。窦乂知道这件事后来到曹家,指着这株大树对曹遂兴说:“中郎怎么不将它砍伐了呢?”曹遂兴回答说:“是有些碍事。但是考虑到它根深本固,弄不好伐倒后砸坏堂屋。”窦乂于是要求将这株大树买下来,仍旧将它伐倒,却保证一点也不损坏他家的堂屋。曹遂兴听后非常高兴,答应将树卖给窦乂,只收5千文钱。窦乂买下这株大树后,找来伐树的匠人商议,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要求匠人从上至下,将这棵树锯成每段2尺多长的若干段,工钱从优。结果,既避免了砸坏堂屋,又从中挑选出好材雇匠人制成用具。在自己的商行中出卖,获利一百多倍。
  唐代长安商人窦乂,从种植业起步,历经制造、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走完了从童稚到成功商人的成长历程。他的成功靠的是社会底层商人的善良和智慧,靠的是对市场善察、诚信规律的认识和自觉运用,表现了唐代关中商人的聪明才智,谱写了秦商光彩照人的历史篇章。
  ①李昉:《太平广记》,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卷243,《窦乂》。
  ②编辑部:《丝绸之路神秘古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周秦汉唐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