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南褒北斜:人文和自然
秦岭褒斜古道的南口,是今陕西汉中市汉台区的褒谷,北口是宝鸡眉县的斜谷,故称之为褒斜道。褒斜道南口的褒谷,现在修有石门水库,古址无以再睹。石门水库西南2公里处,是勉县的褒城镇,古褒城所在地。石门水库正北秦岭南坡,辟有褒河森林公园。石门水库、褒河森林公园皆因褒河而来。褒河全长180多公里,因褒姒(sì)和古褒国而命名。褒姒和古褒国的正史源出《史记》。《史记·周本纪》记载道:“三年(前779),幽王宠爱褒姒。”幽王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也是太子宜臼的母亲。幽王因为非常宠爱褒姒,就想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好让褒姒当王后,让褒姒的儿子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灭亡啦。”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尽了各种办法,但她仍然不笑。周幽王时设有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就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到了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再相信,也就渐渐不来了。结果真正当敌人入侵时,却没有诸侯前来支援,幽王与褒姒逃往骊山,西周灭亡,史称之为“烽火戏诸侯,幽王失天下”。《诗经·崧高》写道: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下辶上丌)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周王赏给申伯华车与骏马;申伯啊,你最好的领地,还是秦岭之南。再赐你国宝般的玉圭,王舅申伯啊,秦岭南方就托付您啦!申伯慨然出发,在秦岭北麓的眉县,周王给他的王舅饯行。申伯到达秦岭南方,在自己富丽的城邑,深谢关中皇都的周王。)
《诗经·崧高》的重要性有三点:其一,它与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可以完全证实《史记·周本纪》的真实性。其二,秦岭南北政治地理的重要性,得到生动体现。其三,秦岭南的褒姒和秦岭北的申伯,都是有关西周王朝命运的重要人物。他们南来北往,取道秦岭褒斜古道,几乎毫无疑问。《诗经·崧高》中的“王饯于郿”与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强证”。褒姒和她的故乡古褒国,是历史的真实话剧和文明的璀璨篇章。国姿天香,千古冷美,唯秦岭褒斜道走来的褒姒女欤!
褒斜道北口宝鸡眉县的斜峪关,斜峪河全长71公里,因河谷逶迤碥斜而得名。由于秦岭北仰南俯的地理构造特征,一般而言,是北坡突翘短促,南坡绵延缓长。“山地主分水岭以主脊为界,北坡宽10~48公里,南坡宽140~40公里,呈北仰南俯形势。秦岭北侧有72峪,一般长度不超过40公里。发源于南侧的河流一般源远流长,多在50~100公里。”(《陕西省志·地理志》)据此推算,秦岭南坡河谷一般是秦岭北麓河谷长度的2~3倍左右。从秦岭古道沿循的几条河谷看,最东边的蓝武道,由北麓的灞河(上源是倒钩峪)与南坡的丹江构成:倒钩峪长35公里,丹江在商山的长度是150公里。最西边的秦蜀道,由北麓的清姜河与南坡的嘉陵江构成:清姜河长20公里,嘉陵江的山间长度至少有500公里。然而,在秦岭褒斜道,一般性的南长北短河谷原理,遭到严重“挑战”,事情异常复杂:首先,由于褒斜二谷上源,有百里东西方向的川道。历史地理上,一般将此东西方向的百里川道计入斜峪长度,则北麓斜谷的长度就超过了南坡的褒谷。并且由于一度褒谷也被叫做斜谷的缘故,褒斜道历史上就叫做斜谷道。如果仅从自然地理眼光看,则南坡褒谷长约90公里,北麓斜谷长约80公里,两者长度相当。这有两大原由:其一,从地质构造讲,“秦岭是属于因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形成的纬向构造体系”(张国伟《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宏观上秦岭是东西向山脉,由于渭河断裂带,山体北倾,“仅在眉县石头河南倾”(张二朋)。秦岭西段在周至县与眉县交界处,严重向北偏折,偏斜度至少在15度左右。其二,整个秦岭的最高峰太白山即在斜峪之东。太白山高3767米,冰川地貌发达,新构造活动剧烈,斜谷上源左岸(北部)横亘着2243米高的青峰山和2160米高的石榴山。依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与李之勤先生校准的《褒斜道北道图》,斜谷入口处在眉县齐镇,至衙岭(褒斜分水岭)已是太白县西;入口是107度~40度,而衙岭是107度~20度,向西“偏斜”了有60里之多。正由于上源的东西流向,褒斜道也被称之为“斜谷道”。
刘胤汉先生《秦岭水文地理》写道:“石头河(斜谷)在杜家庄接纳由北向南流、源出青峰山南麓的大箭沟,始称洮川河,成为石头河的上游,呈东西流向;由于洮川的切割,形成太白山主峰以北的山间盆地。在构家峰至鹦鸽嘴之间,先后接纳来自太白山主峰以北的白云峡和山岔峡的支流,并由构家峰起流向变为南北向,流量增大,始称石头河,沿斜峪而下。”由于褒斜二谷在上源的东西流向,形成颇为壮观开阔的洮川(桃川)和龟川。两川之间,仅以低矮的五里坡(即“古衙岭”)相分。由于低矮,作为分水岭的五里坡被称之为“衙岭”。作为分水岭,一水西流(褒谷)一水东流(斜谷),但东西构造的砭斜形势和整体格局,一气呵成,一目了然。这种砭斜形势和整体格局,使得“斜”字,在褒斜古道区域有了特别广泛的超越性命名。褒谷被叫过斜谷,褒斜道也叫斜谷道,甚至于宝鸡陈仓道也被以褒斜道称呼(唐代)。综合褒斜道的历史文献和自然地理,“斜谷”计有四义:①发源于青峰山南坡,从古“衙岭”(今五里坡)东流,在构家峰至鹦鸽嘴变为北流,长约50公里的秦岭北麓河谷,今日又叫做石头河。此为狭义的斜谷概念,亦即斜谷的纯粹自然地理含义。②狭义的斜谷概念,再加上今日太白县以东的东西向川道。此为地望意义上的斜谷概念。③受地望意义上的斜谷概念影响,将褒谷也归入斜谷,称褒斜道为斜谷道。“《三国志》记魏蜀用兵,提及斜谷道凡十二次,无一称褒斜者。”此为历史地理的斜谷概念。④受《三国志》等影响,唐代将陈仓散关道也纳入斜谷概念。此为历史地理的泛化斜谷概念。严耕望先生在《汉唐褒斜驿道》中屡屡出现“斜长褒短”的说法,让着眼于斜谷自然地理含义的学者大惑。其实严先生是在考释《水经注》《元和郡县志》诸史籍的语言环境,出现“足见斜谷长,而褒谷短”的评语。《水经注》《元和郡县志》诸史籍语境中的斜谷,往往就是地望意义下的斜谷概念。
秦岭古道,作为连通南北的古代交通,其大势也必然是穿越秦岭正脊的南北走向。由于太白山的高峻横陡,斜谷向南至鹦鸽镇5公里多地,即往西行20公里至太白县“古衙岭”一带。翻过古衙岭,继续向西15多公里,才又南下沿褒河达汉中。在不到150公里的山间谷道中,东西行程近乎50公里地!正由于此,斜谷才以“斜”命名,褒斜道才叫斜谷道;也许正由于此,研究古道历史地理中才出现了秦汉褒斜道与唐宋褒斜道的区分。
屈原《楚辞·天问》:“妖夫曳炫,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秦岭在地理学界,一向有南坡看自然、北麓听人文的说法。秦岭褒斜古道的命名,则与此正好相反:是“南人文北自然”。这当然是源于秦岭北麓自然造化在此造山之“斜”,也更源于秦岭南坡的中国历史——在此深深触及着褒国民族之“心”。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下辶上丌)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周王赏给申伯华车与骏马;申伯啊,你最好的领地,还是秦岭之南。再赐你国宝般的玉圭,王舅申伯啊,秦岭南方就托付您啦!申伯慨然出发,在秦岭北麓的眉县,周王给他的王舅饯行。申伯到达秦岭南方,在自己富丽的城邑,深谢关中皇都的周王。)
《诗经·崧高》的重要性有三点:其一,它与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可以完全证实《史记·周本纪》的真实性。其二,秦岭南北政治地理的重要性,得到生动体现。其三,秦岭南的褒姒和秦岭北的申伯,都是有关西周王朝命运的重要人物。他们南来北往,取道秦岭褒斜古道,几乎毫无疑问。《诗经·崧高》中的“王饯于郿”与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强证”。褒姒和她的故乡古褒国,是历史的真实话剧和文明的璀璨篇章。国姿天香,千古冷美,唯秦岭褒斜道走来的褒姒女欤!
褒斜道北口宝鸡眉县的斜峪关,斜峪河全长71公里,因河谷逶迤碥斜而得名。由于秦岭北仰南俯的地理构造特征,一般而言,是北坡突翘短促,南坡绵延缓长。“山地主分水岭以主脊为界,北坡宽10~48公里,南坡宽140~40公里,呈北仰南俯形势。秦岭北侧有72峪,一般长度不超过40公里。发源于南侧的河流一般源远流长,多在50~100公里。”(《陕西省志·地理志》)据此推算,秦岭南坡河谷一般是秦岭北麓河谷长度的2~3倍左右。从秦岭古道沿循的几条河谷看,最东边的蓝武道,由北麓的灞河(上源是倒钩峪)与南坡的丹江构成:倒钩峪长35公里,丹江在商山的长度是150公里。最西边的秦蜀道,由北麓的清姜河与南坡的嘉陵江构成:清姜河长20公里,嘉陵江的山间长度至少有500公里。然而,在秦岭褒斜道,一般性的南长北短河谷原理,遭到严重“挑战”,事情异常复杂:首先,由于褒斜二谷上源,有百里东西方向的川道。历史地理上,一般将此东西方向的百里川道计入斜峪长度,则北麓斜谷的长度就超过了南坡的褒谷。并且由于一度褒谷也被叫做斜谷的缘故,褒斜道历史上就叫做斜谷道。如果仅从自然地理眼光看,则南坡褒谷长约90公里,北麓斜谷长约80公里,两者长度相当。这有两大原由:其一,从地质构造讲,“秦岭是属于因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形成的纬向构造体系”(张国伟《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宏观上秦岭是东西向山脉,由于渭河断裂带,山体北倾,“仅在眉县石头河南倾”(张二朋)。秦岭西段在周至县与眉县交界处,严重向北偏折,偏斜度至少在15度左右。其二,整个秦岭的最高峰太白山即在斜峪之东。太白山高3767米,冰川地貌发达,新构造活动剧烈,斜谷上源左岸(北部)横亘着2243米高的青峰山和2160米高的石榴山。依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与李之勤先生校准的《褒斜道北道图》,斜谷入口处在眉县齐镇,至衙岭(褒斜分水岭)已是太白县西;入口是107度~40度,而衙岭是107度~20度,向西“偏斜”了有60里之多。正由于上源的东西流向,褒斜道也被称之为“斜谷道”。
刘胤汉先生《秦岭水文地理》写道:“石头河(斜谷)在杜家庄接纳由北向南流、源出青峰山南麓的大箭沟,始称洮川河,成为石头河的上游,呈东西流向;由于洮川的切割,形成太白山主峰以北的山间盆地。在构家峰至鹦鸽嘴之间,先后接纳来自太白山主峰以北的白云峡和山岔峡的支流,并由构家峰起流向变为南北向,流量增大,始称石头河,沿斜峪而下。”由于褒斜二谷在上源的东西流向,形成颇为壮观开阔的洮川(桃川)和龟川。两川之间,仅以低矮的五里坡(即“古衙岭”)相分。由于低矮,作为分水岭的五里坡被称之为“衙岭”。作为分水岭,一水西流(褒谷)一水东流(斜谷),但东西构造的砭斜形势和整体格局,一气呵成,一目了然。这种砭斜形势和整体格局,使得“斜”字,在褒斜古道区域有了特别广泛的超越性命名。褒谷被叫过斜谷,褒斜道也叫斜谷道,甚至于宝鸡陈仓道也被以褒斜道称呼(唐代)。综合褒斜道的历史文献和自然地理,“斜谷”计有四义:①发源于青峰山南坡,从古“衙岭”(今五里坡)东流,在构家峰至鹦鸽嘴变为北流,长约50公里的秦岭北麓河谷,今日又叫做石头河。此为狭义的斜谷概念,亦即斜谷的纯粹自然地理含义。②狭义的斜谷概念,再加上今日太白县以东的东西向川道。此为地望意义上的斜谷概念。③受地望意义上的斜谷概念影响,将褒谷也归入斜谷,称褒斜道为斜谷道。“《三国志》记魏蜀用兵,提及斜谷道凡十二次,无一称褒斜者。”此为历史地理的斜谷概念。④受《三国志》等影响,唐代将陈仓散关道也纳入斜谷概念。此为历史地理的泛化斜谷概念。严耕望先生在《汉唐褒斜驿道》中屡屡出现“斜长褒短”的说法,让着眼于斜谷自然地理含义的学者大惑。其实严先生是在考释《水经注》《元和郡县志》诸史籍的语言环境,出现“足见斜谷长,而褒谷短”的评语。《水经注》《元和郡县志》诸史籍语境中的斜谷,往往就是地望意义下的斜谷概念。
秦岭古道,作为连通南北的古代交通,其大势也必然是穿越秦岭正脊的南北走向。由于太白山的高峻横陡,斜谷向南至鹦鸽镇5公里多地,即往西行20公里至太白县“古衙岭”一带。翻过古衙岭,继续向西15多公里,才又南下沿褒河达汉中。在不到150公里的山间谷道中,东西行程近乎50公里地!正由于此,斜谷才以“斜”命名,褒斜道才叫斜谷道;也许正由于此,研究古道历史地理中才出现了秦汉褒斜道与唐宋褒斜道的区分。
屈原《楚辞·天问》:“妖夫曳炫,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秦岭在地理学界,一向有南坡看自然、北麓听人文的说法。秦岭褒斜古道的命名,则与此正好相反:是“南人文北自然”。这当然是源于秦岭北麓自然造化在此造山之“斜”,也更源于秦岭南坡的中国历史——在此深深触及着褒国民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