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石门湖色精卫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秦岭褒斜道,南面褒谷是石门水库,北面斜谷是石头河水库。水库固然有“水利”,然而对于石门隧道而言,水库却无疑是“水害”,甚至让人想到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
石门水库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位于陕西汉中市汉台区北18公里的褒河谷口,风景秀丽,古迹芸萃,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遗址。褒谷山势险峻,怪石峥嵘,翠峰耸立,清代文人王晚香在这里概括出“石门二十四景”。石门水库坝高88米,顶长260米,造型宏伟,湖水碧波荡漾。褒谷石门是个天然博物馆,是东汉年间采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开凿成的石门隧洞,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
石门附近有汉代以来文人墨客题留摩崖石刻一百多处,最为著名的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其中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真的《石虎》,苍劲浑朴,运笔流畅,《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这些石刻现多收藏于汉中市博物馆。东汉《石门颂》记载,永平四年(61年),兴议草创,永平六年部君组织施工,至永平九年完成,用了76万多个劳动日,修通了褒斜道南段258里。如果加上褒斜道北段200多里的工程量,仅劳动日一项,大致在150万以上。
《史记·河渠书》记载道: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昂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这是司马迁《史记》对褒斜道的重要记载。汉武帝时代,“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同时,修“南山下运河三百余里”,也是“发数万人”,“三岁而通”,用了三年的时间。褒斜道修筑的持续时间,未明确记载。两大工程的难度和强度,应该是褒斜道更高。我们可再以北魏《石门铭》记载作参考:“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起四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工,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奚栈壑,砰险梁危。自廻车至谷口三百余里。”北魏褒斜廻车道,1万人,300里,用了3年时间。汉武帝这次修筑工程,“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数万人”以两万人计算,至少也需要3年时间。那么,汉武帝这次修通褒斜道的用工量即是:2万×1080天=2160万个劳动日。这是最保守的计算,实际应该在4000万劳动日左右。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年)增加到约3600万。从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9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整个京畿关中地区人口为200万左右。西汉人口以高估的4000万计,减去老幼非劳动力和官员军队,实际可调遣的劳动力也就1000万。褒斜道工程以4000万个劳动日计,那么:4000万全国人口,每人需劳动一天;1000万劳动力,每人需要干4天;关中地区200万人口,每人需要干20天;西汉每个人一生的有效劳动时间以30年、1万个日子计算,汉武帝修筑褒斜道的工程,需要4000个人干一辈子。关中谚云:这是“要命”工程。
事实上,据葛剑雄上述研究,汉武帝末期,全国人口显然是下降了。这与战争有关,也与褒斜道工程的浩大有关。事实上,事功显赫的汉武帝晚年颁布过《罪己诏》。那些在褒斜道工程累死的人们、在石门隧道亡故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慰吗?他们能够原谅那些千古大帝吗?太史公《史记》有言:“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在汉武帝晚年颁布的《罪己诏》中,有无对自己“轻百姓力”的悔意呢?
而今天,石门石刻,移地换形至汉中博物馆。石门隧道,连同褒姒铺(相传是西周亡国美女褒姒的故里)淹没于水下。石门水库的水利因素,包括湖水景观,相信无人否认。问题仅仅在于,当年的石门水库工程,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淹没石门隧道,可以避开而没有避开,这就是悲剧和不幸!石门隧道有许多中国第一和天下第一;以今日看,旅游价值巨大,也堪称一笔人类文明遗产。而就历史看,民国修筑宝汉公路,已有保护石门隧道的文明意识和实际避让之举。偏偏到了“文革”就躲不过了。“文革”,顾名思义,即“革”文明之“命”;以石门隧道的遭遇而言,看来不假。石门隧道有许多中国第一和天下第一,石门水库有吗?两害相比取其“轻”,两利相比取其“大”。石门水库作为国家工程,从高层的决策到万千人的施工,让人不能不反思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局限,即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问题。石门水库淹没石门隧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文明演进呢?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突然风暴袭来,将她吞噬了。公主死后变成了鸟,名字就叫做“精卫”。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陶渊明诗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读山海经》)如今我们面对石门水库的湖色风光是否和精卫有着一样的心情?
石门水库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位于陕西汉中市汉台区北18公里的褒河谷口,风景秀丽,古迹芸萃,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遗址。褒谷山势险峻,怪石峥嵘,翠峰耸立,清代文人王晚香在这里概括出“石门二十四景”。石门水库坝高88米,顶长260米,造型宏伟,湖水碧波荡漾。褒谷石门是个天然博物馆,是东汉年间采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开凿成的石门隧洞,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
石门附近有汉代以来文人墨客题留摩崖石刻一百多处,最为著名的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其中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真的《石虎》,苍劲浑朴,运笔流畅,《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这些石刻现多收藏于汉中市博物馆。东汉《石门颂》记载,永平四年(61年),兴议草创,永平六年部君组织施工,至永平九年完成,用了76万多个劳动日,修通了褒斜道南段258里。如果加上褒斜道北段200多里的工程量,仅劳动日一项,大致在150万以上。
《史记·河渠书》记载道: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昂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这是司马迁《史记》对褒斜道的重要记载。汉武帝时代,“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同时,修“南山下运河三百余里”,也是“发数万人”,“三岁而通”,用了三年的时间。褒斜道修筑的持续时间,未明确记载。两大工程的难度和强度,应该是褒斜道更高。我们可再以北魏《石门铭》记载作参考:“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起四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工,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奚栈壑,砰险梁危。自廻车至谷口三百余里。”北魏褒斜廻车道,1万人,300里,用了3年时间。汉武帝这次修筑工程,“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数万人”以两万人计算,至少也需要3年时间。那么,汉武帝这次修通褒斜道的用工量即是:2万×1080天=2160万个劳动日。这是最保守的计算,实际应该在4000万劳动日左右。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年)增加到约3600万。从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9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整个京畿关中地区人口为200万左右。西汉人口以高估的4000万计,减去老幼非劳动力和官员军队,实际可调遣的劳动力也就1000万。褒斜道工程以4000万个劳动日计,那么:4000万全国人口,每人需劳动一天;1000万劳动力,每人需要干4天;关中地区200万人口,每人需要干20天;西汉每个人一生的有效劳动时间以30年、1万个日子计算,汉武帝修筑褒斜道的工程,需要4000个人干一辈子。关中谚云:这是“要命”工程。
事实上,据葛剑雄上述研究,汉武帝末期,全国人口显然是下降了。这与战争有关,也与褒斜道工程的浩大有关。事实上,事功显赫的汉武帝晚年颁布过《罪己诏》。那些在褒斜道工程累死的人们、在石门隧道亡故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慰吗?他们能够原谅那些千古大帝吗?太史公《史记》有言:“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在汉武帝晚年颁布的《罪己诏》中,有无对自己“轻百姓力”的悔意呢?
而今天,石门石刻,移地换形至汉中博物馆。石门隧道,连同褒姒铺(相传是西周亡国美女褒姒的故里)淹没于水下。石门水库的水利因素,包括湖水景观,相信无人否认。问题仅仅在于,当年的石门水库工程,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淹没石门隧道,可以避开而没有避开,这就是悲剧和不幸!石门隧道有许多中国第一和天下第一;以今日看,旅游价值巨大,也堪称一笔人类文明遗产。而就历史看,民国修筑宝汉公路,已有保护石门隧道的文明意识和实际避让之举。偏偏到了“文革”就躲不过了。“文革”,顾名思义,即“革”文明之“命”;以石门隧道的遭遇而言,看来不假。石门隧道有许多中国第一和天下第一,石门水库有吗?两害相比取其“轻”,两利相比取其“大”。石门水库作为国家工程,从高层的决策到万千人的施工,让人不能不反思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局限,即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问题。石门水库淹没石门隧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文明演进呢?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突然风暴袭来,将她吞噬了。公主死后变成了鸟,名字就叫做“精卫”。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陶渊明诗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读山海经》)如今我们面对石门水库的湖色风光是否和精卫有着一样的心情?